青春祭:To be or not to be ­ ——评于怀岸长篇小说《青春结》 深圳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王素霞
当我读完这部小说的时候,恰是深圳的阳春三月。绿荫和阳光遍洒大地,遮盖了小说里的贫穷与苦难、邪恶与善良、荒淫与残酷、霸权与柔弱。可我的脑海里浮现的却是一个为自尊与正义奋斗抗争的人物形象。可以想象,在赵大春被自己的一枪放倒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充满了彻底的绝望,仿佛一个定格的画面一样,他以死来反抗社会的黑暗与不公。这种走向死亡的决绝心态,展示了底层人生的灵魂与人格。他不是一个胆心鬼,也不单纯是为已欲的复仇,他是以自杀的惨烈姿态宣告了自尊正义的不可侵犯,为自己葡匐的青春谱写了站立着的血与火的青春祭。
面对苦难的世界,选择生存还是毁灭,这不仅是主人公的内心抉择,而且也是整部小说的内在灵魂。围绕这一核心,小说编织了两条互相纠缠的叙事线索,一是“贫穷”。作者以它为切入点,洞穿了“贫穷”背后的人性的柔弱;二是“财富”。作者虽以寻求“财富”为结构线索,却找了一条崎岖小路,既没有让人物向金钱附首,又拒绝与财富同流合污。小说上半部的叙事核心就是“贫穷”所带来的人生命运的改变。因为贫穷,主人公赵大春父亲意外死亡,自己被迫放弃学业南下打工。在打工的日子里,由于正直与自尊,不愿意被视为看门的“狗”而被辞工。当自己受到伤害手被割断的时候,又不愿意被欺凌,最后为自己的权利持刀伤人,逃往故乡。
虽然“贫穷”像幽灵一样,侵噬着人的灵魂,并改变了赵大春顺理成章的人生命运,生命的符码也被改写,但在他看来,“人穷志不短”,小说的后半部就表达了如此精神意向。赵大春能在“南方”这样一个重利轻情的世界里,依然保持着自己完美的人格,行侠仗义,帮助那些陷于困境的人,并获得了短暂的爱情,这充分表明了他对尊严生活的一种寄托和向往。在此,“贫穷”虽然是他精神上的重负,并阻挠了他继续前行的步伐,但他并没有跌倒,而是以自己的坚韧与勇气,反抗着贫困所带来的灾难。所以在他有了财富之后,他想到的是报恩,是还乡后为依旧穷困的乡人争得权益。虽然最终成了杀人犯,并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但在众人的眼里,他真的变成了英雄,一个敢于向社会邪恶势力做斗争的勇士。
由此看来,小说表面上是写主人公的青春轨迹,但小说最后,已完全脱离了常规的青春表达,变成了对社会现实强烈质疑并反抗的问题小说。尽管叙事苍促,结构略显单薄,人物也显扁平,但作者能够在惨痛的人生经验背后给予非常强烈的人性关怀和支撑,这是作家对文学的最有力的贡献。因为太多的人去描写每日的平淡,去写都市的繁华,去写物像社会的浮躁与奔波,去写欲望的肆意横流,而对人类生存的困境与绝望却只限于流水账似的记录,To be or not to be ,当然就无暇顾及,甚至有意唾弃。文学与日益膨胀的物欲世界同欢共舞、同流合污,甚至助纣为虐。所以,这部小说是带着强烈的刺痛,以一针见血般的愤怒与冲撞,肩负起解剖黑暗、怒斥不公的社会责任,虽直率却真诚,虽鲁莽却犀利,令人深思。
在这类小说中,“乡土”与“南方”构成了人们拼命挣脱却又无法摆脱的梦。一个是穷梦,一个是噩梦,它们成为现今乡土小说无法绕开的意象。在凋敝的乡村,穷困逼迫;在繁华的都市,欲望逼迫,人到底皈依何处?“出走”与“留守”的结局都是毁灭。是不是只有以死亡抗争才是真正的生命存在?这部小说留下了太多的思考,这也可能恰是它的价值所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