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结》开启后改革文学时代的残酷青春史
文学审读
后启蒙时代的叙事 清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旷新年
自从路遥的《人生》发表以来,“新时期文学”的主人公和“英雄人物”,不管他们是“成功人士”,还是像高加林一样遭受失败,往往都是沿着拉斯蒂涅和于连不择手段的个人奋斗往上爬这样一条道路。在1980年代“启蒙”的标题下面和“文明与野蛮的冲突”的叙述中间,这种野心勃勃的人物成为了与时俱进、适者生存的新时代偶像。
《青年结》塑造了另一类型的人物:主人公赵大春追求的不是“文明”,不是“进步”,而是人性和正义。赵大春坚守自己的良知和理想,与这个不断地放纵兽性和不断地放弃人性的时代背道而驰,一次又一次碰得头破血流。社会的分隔、农村的破败和家庭的贫困剥夺了他上大学的机会,将他抛入社会底层。
在南方的血汗工厂里,赵大春经验了生活的野蛮,认识了社会的丛林法则。权力和金钱的社会装置毁灭了他的理想、自信、青春和爱情。黑暗残酷的底层生存体验成为了“青年结”。小说以赵大春被迫放弃上大学和去南方打工的经历为故事核,带着“改革开放”权钱结合时代特点的南方那种原始丛林般藏污纳垢、血腥混沌、弱肉强食的市场社会的浓烈气息扑面而来。赵大春具有传统江湖中行侠仗义、快意恩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性格特点。最后,他在走投无路之下开枪杀死自己的仇人,并以自杀的方式了结了骄傲而无望的青春。
从个人奋斗的“高加林”的远去到寻求正义的“赵大春”的出现,也许预示着某种时代转变的到来。 目标坚定勇往直前的文本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李建军
与当下的许多小说不同,《青年结》真实而尖锐,内蕴着热烈的同情心、强烈的正义感和巨大的悲剧感,读来令人揪心和震撼。
作者写出了转型期中国社会的复杂情形,以及底层社会所承受的痛苦,所付出的代价。刚刚绽放就凋谢的爱情之花,刚刚起飞就折断的理想之翅,固然令人惋惜,但是,乡土中国的无序给农民阶层所造成的不幸和苦难,更加令人痛心。从赵大春到罗长林的身份转化,具有很强的象征意义——在底层,按照自己的本性做一个有尊严的人,已经是一件艰难的事情;要想生存,就得放弃自我,放弃自己的人格,以他者的身份来生存。
反抗——出逃——还乡——复仇——毁灭,构成了这部小说的情节链。通过备尝人生屈辱和艰辛,赵大春读完了自己的“大学”,也把沉重的问题留给了读者,留给了那些关注中国社会进步的人们:我们怎样才能活得更有尊严?才能更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青年结》与那些芜杂不整而又言不及义的“巅峰之作”不同,《青年结》叙事迅捷而有力,结构集中而严整,仿佛一股湍急的流水,目标坚定,勇往直前,任何走近它的人,都不会无动于衷,都会感觉到它的巨大的力量和雄强的信心。
告别悲情的文学叙事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孙民乐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文坛“底层叙事”甚嚣尘上,为当下的写作和阅读制造了又一时尚品牌。在把温情、眼泪当作面包与牛奶,抛向所谓的“底层”和弱者之际,追捧的人群便心满意足地分享着施主的荣耀,重获内心的平静与生活的尊严。《青年结》没有分享这种“叙事”的优越和超然,在世间的公平和做人的尊严丧失之后,它被愤怒与反抗意志所盘踞,驱策着现实的苦难,最终走向玉石俱焚的悲剧行动。
依着大多数人能够认可的社会逻辑,本书的主人公赵大春的处境远未到绝望的境地,他只需要一点点同情和抚慰,就可以拨转他命运的轮盘,为他带来好运和祝福,至少是对好运的企盼与等待。在忍辱、沉默被当成美德,而偷生成为了信仰的叙事风尚中,这样做无需勇气,而且会得到奖赏。然而,《青年结》拒绝了这种流行的叙事逻辑,它执意为反抗寻动力,为毁灭造碑石,以近乎简陋的叙事结构,笨拙而又顽强地举起誓死抗争的旗帜,释放出一种有些刺耳的别样的声音。相对于当今文界的优雅雍容,或“底层”的一味柔弱的呻吟,这种简捷、固执、以至于鲁莽灭裂,许是一剂有效的解毒散。
本书艺术上的瑕疵是显而易见的,但最大的缺憾可能还在于:作者对他所追求的叙事目标和叙事效果并不十分确定,因于此,在情节的组织和叙述的控制上便时有文弱、游移,而未能从生命的原始躁动中摄取抗争与毁灭的巨大能量,以刚劲、强悍、甚至野蛮的叙事语言去锻造一种饱满酣畅的写作风格。
底层中的成长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邵燕君
《青年结》以主人公赵大春的人生经历为线索触及到当代中国各种重大的现实问题。在人物不断成长、意识不断觉醒的同时,作者写出了当下现实的各种不公和怪现状。小说植根于现实主义传统,艺术地表达了作者的立场和对现实的看法,不少情节真实可感,让人感动。结构上亦颇有特点,主人公离开“土地”,经历“苦难”,但贯穿始终并最终完成的是自由和反抗的“意志”。在社会这个大学中,主人公经历着地狱和炼狱的煎熬,最终在意志的层面得到升华。
同时,这篇小说可以放到左翼小说的的历史发展脉络里看,属于近年来底层文学的序列。就内容来说,底层文学大都写打工者的生活经历,这篇虽然也有,但同时写出了农村青年的升学困境,这是“底层文学”很少触及的——就是说那些农村的打工者的故事其实还有一个史前史。这篇小说同样也塑造了一个新人形象,他预示着一种新的可能性。
不足是,在“写人”和“写事”中,小说有一种紧张,在中卷、下卷中“写事”有时没有照顾到“写人”,给人一种失衡感。小说的“真实性”来自于小说的说服力,对生活和人物的熟悉才能将它们写透、写深,在这方面作者还有不足。情绪化的姿态有时弱化了表达的力度,起到了相反的效果。另外就是,对情节的过分追求,销蚀了小说具有的那种质朴的原初的激情。
底层悲惨世界的有力呈现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赵勇
《青年结》是一部让人读起来痛心的小说。主人公赵大春从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到22岁那年开枪自杀,以悲壮的方式读完了“我的大学”。他的死或许再一次证明:当一个人想以孤胆英雄的方式,试图在坚硬的社会之墙上撞开一个缺口时,他必然会被撞得头破血流,家破人亡。在这一层面,小说显示了一种令人绝望的悲剧价值。
小说作者采用批判现实主义的笔法,客观、冷静、不动声色地描摹出社会的丑恶、世道的凶险、南方老板的荒淫与残酷、乡村干部的腐败与霸道、农村的凋敝与贫困。主人公南下广州打工时,作者采用了流浪汉小说的技法,于是社会世相便能在快速流动中不断被展示出来。因此,这部作品也在不算太长的篇幅里呈现出较为丰富的内容。
作者的叙述朴实流畅,不断埋下的伏笔与设置的悬念又让这部小说具有了可读性。坦率地说,这是一部一读就让人不容易放手的小说,这既得力于作者对底层悲惨世界的呈现,也得力于作者轻快的叙述笔法。
从整体上看,这部小说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赵大春从一开始与乡长弟弟王有德的结怨到最终枪杀王有道,显然是一个“复仇模式”的结构框架。这种模式或框架便于呈现主人公的命运,却也制约了作者感受与思考问题的复杂性。这就影响到了主题的深度开掘。小说读完之后,或许会让一些读者停留在“复仇”的层面上,从而有可能淡化小说的社会批判意义。 青春的直面和抗争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新颖
读这部小说,感受到的是苦难的现实困境、鲜明的批判倾向、强烈的愤怒情绪。作品的呈现和表达,是直接的,是带着切身的经验和感情的,它的态度是不回避、不粉饰。它多少是有些绝望的。它不是闭着眼睛的文学,不是无动于衷的文学,也不是技巧的、聪明的、赏心悦目的文学。
作品的主人公是个青年,写的是他在走向社会最初的人生转折点上的遭遇和命运,这种最初的社会经验和人生痛苦,带着出乎意料的惊异和本能的反抗,都很真实地叙述了出来。这不是一个老于世故的人的故事,不是一个见怪不怪的人的感受,而是青春的体验和挣扎。
小说以艾特玛托夫《白轮船》里面引用的吉尔吉斯人的古歌作题记,这实在是非常恰当和动人的,借此表达出小说的主人公以及小说的叙述者对自己家乡的感情。同时,这四句古歌也提示了这种感情的丰富、深沉和复杂。
所引古歌,一方面使得读者更能触摸到作者的心和作品的核;另一方面,如果以此来对照,可能会使眼前的这部作品略微显得简单了一点。作品着力写出了“深重的苦难”,相形之下,留给“宽阔的”、“亲切的”感情和“自由的意志”的表达空间就少了。不是说一定要写这些,而是,这部作品本身就含有这些因素,只是没有充分展开。
注:专家文学审读文章按照汉语拼音和专家姓氏笔画排序。
《青年结》
作者:于怀岸
出版:金城出版社
出版发行:北京市朝阳区和平街11区37号楼邮编:100013
版次2010年9月第1版2010年9月第1次印刷
印刷北京市金瀑有限责任公司
书号ISBN 978-7-80251-350-1
定价23?90元
目 录
上卷 1
中卷113
下卷195
附录:文学审读277
一部残酷的青春史,开启中国后改革文学时代
《青年结》简介
这是一个乡村青年从农村到南方打工再回到农村,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一次次希望、绝望与抗争中,走向毁灭的悲剧人生故事。
高考理科状元赵大春,考上北京重点大学,妹妹考上中专。赵大春乡里卖烟,遭烟霸野蛮欺压,赵大春痛打烟霸,被烟霸乡长哥哥关进派出所。赵家好烟无奈贱卖,兄妹共同上学无望,母亲四处借钱,父亲山里扛木材摔死山中。兄妹争着打工挣钱,让对方上学。赵大春毅然放弃大学梦,南下打工,供妹妹上学,也与美丽的爱情不辞而别。在几家工厂里,无论赵大春勇斗小偷,还是英雄救美等,皆因正直善良得罪资本家和权贵小人,一再失业,流落街头。赵大春在一家超级血汗工厂,右手被绞断三根指头,分文未得,被赶出工厂。赵大春怒“杀”了黑心资本家,抢走三万多元。他回到家乡,竞选村长,出钱修学校,串联领导各村反贪污反腐败,把已是乡书记的王有道和他烟霸弟弟赶下台,领导村民修“天眼”。王有道因朝中有人,官复原职,羁押赵大春。赵大春用狼牙铐断掉的右手,夺取警察手枪,打死黑官王有道。黎明时分,回到“天眼”工地山上,开枪与世界告别。
作者简介
于怀岸:作家,湖南湘西人,1974年出生,做过农民、打工仔、报社记者、旅游类杂志和大型文学期刊编辑。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屋里有个洞》《一粒子弹有多重》《猫庄的秘密》,短篇小说《白夜》《你该不该杀》等。出版有长篇小说《猫庄史》中短篇小说集《远祭》,短篇小说集《想去南方》。曾获湖南青年文学奖,深圳青年文学奖,《上海文学》中篇小说佳作奖,美国《新语丝》网络文学一等奖,“我与深圳”网络文学长篇小说优秀奖。
出版人意见
《青年结》塑造了一个乡村青年从失败走向失败、从失败走向毁灭的反抗绝望的青年形象,是一部当代中国一个乡村青年残酷的青春史。《青年结》将“反抗绝望”进行到底的美学叙事,结束了的中国文学底层叙事“我绝望我悲哀”的美学困境,开启中国后改革文学时代,是中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新的里程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