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广州大学城网业务调整

[就业新闻] “教师迫捐事件”折射就业难题 [复制链接] qrcode

查看: 4942 | 回复: 0

dreamwing
发表于: 2009-10-31 10:48:51 | 显示全部楼层

转自:张宇东 新浪博客
  
   前不久,河北威县择优录用了191位高校毕业生充实到全县中小学做教师。10月中旬,胜出者刚上班没多久,就被告知要捐款。专科毕业生捐5万元,本科毕业生捐3万元,名目是“捐资助教”。一位当事教师说,不交就要被开除。不过,该县教育局长却一再强调新教师的捐款“纯属自愿”。(据央视《焦点访谈》)


    虽然央视的报道让威县的政府和领导大感头痛,立即行动起来演练了一次平日里不可拟真的危机公关,表示“县委领导很重视”,承认“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但是事件的起因是“下级教育部门错误的理会和执行了上级的政策”。其实,辩理往往需要真相的辅佐,如果真相已经值得怀疑和推敲,那么辩也就成了狡辩,而后的结果就是等着大家“围观”了。

    在眼下,大学生泛滥以至于不好找饭碗的比比皆是,如果能找到一个像样的工作,在社会的潜规则里,也总是会让求职者多多少少破费一番。找熟人托关系上下打点,怎么也得花销,特别是在威县这样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找工作的难度并不见得会有所降低。况且还是教师这样虽然收入不高,至少社会评价不低,而且工作稳定的职业。有好事者计算了一番,如果不是捐资,那么就是“打点”的费用,也得两三万。

    数字上的契合并不能说明问题,毕竟潜规则的运行方式是随机和可操控的——如果真是熟人亲戚,也可能义务帮忙分文不取;反之,看你找工作心切,跟自己又没什么亲缘关系,狠狠的宰一刀也屡见不鲜。然而,明摆着让教师掏钱,能够说明的问题就只有一个了,那就是明摆着让你对“赏赐”的工作感恩戴德。

    刚才就说过,大学生不好找工作,威县摆出190多个职位,也能有500多人报考。竞争的激烈,使得考上的人也算是从独木桥上脱颖而出的佼佼者。而同时,也应该感激人家给了这个机会。机会的成本从来就是不可预测的,在获得长久稳定的利益之后,提供工作的人出来要一点好处,对这个年财政收入只有几千万的小县城来说,显得意义重大。而刚博得饭碗的老师,也不想在这个枝节上出现什么问题,使得自己辛苦得来的东西前功尽弃。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场面,老师们口口声声说是“自愿的,赶上好机会好时候了”,而县委领导们却在道歉说“这样的做法是错的”。

    在教育行业里,这样的现象并不是孤立的。工作岗位的稀缺,使得要获得工作的人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和代价,这是显而易见的。为了读国家重点中学而交的择校费,在国家禁止之后变成了家长们“自愿的捐资助学费”;为了到更好的中学所在的学区落户,买户口疏通关系,这一笔开支也是必须的;现在即使在毕业之后的就业上,也会有种种潜在规则的盘剥。就业机会的稀缺使得竞争激烈,但是国家政策和行业的混乱则使得获得就业的途径变得腐败和庸俗。

    迄今80多位交过钱的老师,都已经收到退款了,这并不值的欣喜。在老师这个职业中,道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并非要刻意指责这些为了保住工作而委身的老师们,他们的无奈并不是他们自己的过错。但是很难想象,这些熟谙世事的老师们,如何去面对那些天真的学生,让他们从自己被败坏的形象之下解脱出来呢?

【骏翼简评,仅供参考,欢迎参与评论】
这个事件,折射的不仅仅是就业难题。就业难,就有平衡就业需求的办法,这些办法最终通过“钱”来衡量其价值。不少企业希望通过提供收费的培训服务,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机会与门路,但不少大学生认为这些“钱”花得很冤枉;另一些机构,比如文中所述的权力者,便摆出大爷状,强征豪夺,就有很多人乖乖听任。其实,将数万元的捐款拿来给自己做些特定的培训,对于不少人而言,获得的价值远远超过这份工作。但国人习惯于“捷径之法”,总希望通过花钱的方式,获得短期的效应,官员不良政策的背后,是愿打愿挨的微妙关系。

制定决策的那些官员,是否会受到惩罚?而已经交钱的那些老师,真的值得同情么?
跳转到指定楼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