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实用的宝藏网站 - 广州大学城网点亮大学生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广州大学城网业务调整

难道要靠“塌楼”倒逼政府改革 [复制链接] qrcode

查看: 3034 | 回复: 0

八日水
发表于: 2014-4-13 23:57:39 | 显示全部楼层

  4月4日早间,浙江省奉化市锦屏街道居敬小区第29幢住宅楼突然坍塌,7人被埋,至当晚均被救出,但其中1名女性经抢救无效死亡。现在后续处理正在进行,3位涉事人员已被采取强制措施,但楼塌人亡已不可挽回。
  一幢建成才20年的住宅楼,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瞬间坍塌,引发公众强烈关注。如果奉化塌楼只是个案,那除了当事的业主之外,其他人尽可以高枕无忧。现在让人揪心的是,近年来各地频频发生的塌楼事件清楚表明,奉化塌楼不仅是中国民用建筑暗病发作的缩影,更是近几十年来改革不同步所导致结构性应力的全息信号。
  专家对奉化塌楼的原因作出了各种解释,比较集中的意见有这么几条:一是改革开放后,为解决老百姓居住问题,很多地方建造了一批快餐式的房子,缺乏规范标准,施工水平不高,工人未经培训,资金捉襟见肘,房屋质量和使用寿命自然达不到预期要求。
  二是中国民居的结构遭遇破坏十分常见,破墙开店,野蛮装修等屡见不鲜,砖混结构本来就“免疫力低下”,一旦承重墙遭到损坏,就是重新补上,结构强度也大打折扣了。
  三是在建筑施工中,监督检测制度长期不完善甚至不完整,或者没有监理,或者虽有监理但形同虚设,竣工时的验收也是草草过场。
  同样存在着这些原因,奉化的楼会坍塌,其他地方的居民楼就不会倒吗?各地居民担心不已,因为自己居住的楼宇完全可能有着同样的“一身病”,只是尚未发作而已。
  闻听到奉化塌楼发出的信号,各地政府该不该“亡羊补牢”,抓紧危旧房屋的加固,避免意外再次发生?道理上一点没有问题,媒体上可以发现包括奉化在内的许多地方政府纷纷出动排查危房。问题在于,危房的检测评估不难,难的是界定为危房之后,如何处置才真的让官员挠头。
  危楼加固改造需要征求全楼业主的意见,但大家很难达成共识,往往家里情况比较严重的,支持加固,但最好政府出资;家里好好的,就说跟自己没关系,绝不会拿钱出来的。其实,奉化倒的那栋楼原先政府已经提出了加固整改方案,只是因为需要400万到500万元的资金,得不到居民的支持。相持之间,楼房塌了。
  楼塌了之后,解决无家可归的问题显然成了当务之急,但居民们仍然意见不一,政府提出的方案还是难以通过。有质疑政府补偿款方案的标准是否合理,明说了就是嫌钱少的;有提出“给钱没用,要解决安置房”,想乘机扩大居住面积的;也有表示原拆原建是最首要的诉求,不但希望居住质量“升级换代”,还不愿放弃原地段的。
  这就形成一个奇特的怪圈:房屋产权是居民的,危房威胁的也是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但无论加固整改还是重新安置,都依赖于政府出资,居民满心期待借此契机,“鸟枪换炮”,其理由无非政府对市民的生命安全和居住保障承担着公共责任。
  如此片面强调政府公共责任,逃避居民个体责任的观念和要求,不只反映出居民为求利益最大化,无视法律的权利义务规定,更反映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多年,但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划清“公与私”边界这一基本规则,既未为国人普遍接受,更未成为规范政府、企业和个人行为的准则。相反,不讲权利义务的“人命关天”伦理原则却成居民不妥协,政府无奈“买单”的充分理由。
  面对居民不尽合理的要求,政府之所以“哑巴吃黄连”,因为在规划、建造、建立、验收、检测等技术环节上,部门都有未尽职责的地方,在扩大基层自治空间,放手市民通过民主协商,自己解决问题上,更是进展缓慢。现在楼塌了,不找政府找谁?既找上了政府,不要不就白不要了?如此推理一旦成为社会主导逻辑,那今后政府可能遭遇的麻烦绝对不仅止于楼房倒塌,各项公共政策的失误,具体行政执法中的疏漏,都可能成为向有关部门“秋后算账”的依据,到那时公务员除了依法行政、恪尽职守之外,真没有更好的自保办法。反过来说,这不也成了建设法治政府,推进社会治理的一项“倒逼机制”?只是大事小事都需“倒逼”,那中国每往前走一步,实在太被动,风险也太大了。
跳转到指定楼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