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广州大学城网业务调整

[其他] 当书将不书 [复制链接] qrcode

查看: 4266 | 回复: 0

八日水
发表于: 2013-7-22 15:44: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一位美国联邦法官裁定,苹果公司与五家最大的出版公司联手操纵电子书定价。几乎同时,最大的实体连锁书店巴诺书店(Barns & Noble),由于电子阅读器Nook亏损,正面临重大人事危机。这一裁决引起不少议论。原因之一,是政府的介入将使处于竞争另一方的亚马逊获益。有人怀疑,正是这家电子零售业巨头,曾游说司法部兴讼。亚马逊的一贯做法,是对各出版商各个击破,继而独享电子出版物定价权。
  乔布斯临终前不久,曾在公司内部电邮中说,很多出版商对亚马逊9.99美元的电子书定价不满,因而必须提价。当然,苹果是根据定价按比例分享销售所得的。根据高盛公司的统计,亚马逊占有美国电子书销售额的58%,苹果只有9%;而巴诺书店则为27%。
  眼下的图书出版,似乎正面临一个历史拐点;书籍这种知识的载体,又将面临革命性的变化。这种变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多次。其中,涉及到书写和复制工具的改进,也和载体的发展有关——从石碑到铜器,从皮革到纸张。很大程度上,文学的历史就是表达语言不断直白化的历史,而这显然要以记录手段的简易化为前提。先人手中只有凿刀和石料,自然只能用最经济,象征性最强的符号系统,记录重大事件,而不可能像我们这样,在社交媒体上、手机触屏上“指书”(thumb-text),任意闲扯。
  书籍没这么随便,但也处在一个不断下放的过程。为了满足工业化之后,识字但文化教养不高的人群,并从中获利,就需要巧合、悬念、曲折的情节进程,吊足他们的胃口。19世纪出现的报章连载形式,也决定了故事发展的节奏(就像今天的电视连续剧)。最近一次发生这样的变化,是战后出现的袖珍小说平装本。美国的硬汉探案小说——它们往往是所谓“黑色电影”(Film Noir)的蓝本——便由此借力,一跃成为文学世界的重要景观。乔治·奥威尔因此欢呼,人们的阅读成本将极大降低。
  不管奥威尔的这一预言是否成功,这种信息所携带的正能量,却是人们永远需要的。谷歌电子书库的命名,说明很多人相信一次古滕堡式的革命,正在或已经来临。根据美国出版业内的一项统计,最近一年电子书带来的收入,占到了20%。而此前一年,这个比例还是15%。
  很多图书馆也开始提供电子书借阅服务。比如我住所附近的巴沙迪纳公共图书馆,一次借阅的上限是五本书,为期三周。用户所需要的,只是一张图书馆卡,并在电子终端下载一个简单的软件。根据图书馆和出版公司之间的协议,电子书每次只能借给一个读者。野心更大的美国数字公共图书馆(DPLA),则要汇总国会图书馆、数字档案等资源。博尔赫斯描述的巴别塔图书馆,离我们已经不远。也有人担心在古滕堡计划业已存在的情况下,这将导致重复建设,并劫持现有公共图书馆系统已经十分紧张的资金来源。
  迄今为止,电子书往往被看作文本通过不同方式的记录和传播方式,而忽略了媒介即信息本身的问题。当你捧读一侧纸质印刷品,你的阅读是一种私人行为;而电子阅读器,则可能将你的阅读习惯,趣味等等,汇入一个大数据系统,而这些信息,甚至可能参与重塑未来文字的写作方式。这时的文本,也将不再是文字的灵魂,而沦为易朽的肉身;而从写作到发行再到阅读,也将成为一个不断流动的过程。有些作者,比如美国的尼克·哈卡威,已经在邀请受众参与故事的发展。
  《发条橙子》的作者安东尼·伯吉斯调侃说,Book是Box of Organized Knowledge。如今看来,这个盒子的盖子是永远敞开的,内容被不断存取,重新摆放。
  今天的数字出版,对于现有书业生态,远未摆脱寄生者的地位。至少,它需要实体书店充当样板展示厅。但是,如果日渐流行的跨界行为,一旦渗透到写作和阅读领域,书籍就有可能演化成纸版无法呈现的多媒体作品。至于开幅远超过电子屏幕的大型图册,谁知道明天的技术,又将提供怎么样的另类显示手段?■
跳转到指定楼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