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临近,不少大学生想趁寒假找份兼职,赚点生活费,积累社会经验。一些用人单位或中介机构也瞅准时机,在校园内四处张贴招聘广告。昨天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招聘广告暗藏陷阱,应聘者一不小心就会“中招”。专家提醒,大学生在应聘时不能两眼只盯待遇,一定要擦亮眼睛,小心上当受骗。不少大学生热衷假期兼职
春节临近,外来务工人员陆续返乡,不少商家一下子感到人手紧张,于是,餐饮、家政服务等行业纷纷将目光对准放假的学生们。在各高校,记者看到,“本店急招服务员8名”、“招聘导购30名”、“招聘家教数名,待遇从优”等类似的招聘启事贴满了宣传栏。 昨日,记者在市区某高校食堂附近的一个宣传栏旁看到,几名同学正聚集在此了解招聘兼职的广告信息,还有的同学正在记录招聘方联系方式。
该校读大三的小李告诉记者,每年寒暑假他都会前来了解信息,“我是学生物的,从大二开始,每年寒暑假我都会找一些兼职。工资有多有少,不固定,如果寒假待在家里,不是睡觉就是玩游戏,或者跟同学们聚会,一个假期下来根本没任何收获。”小李对记者说,其间,他也浏览了一些招聘网站,也在校内的宣传栏看了一圈,发现今年招的大部分都是服务员和促销员。 而对于兼职的好处,小李深有体会,之前他曾做过初中生和小学生的生物代课老师,第一次代课时有点腼腆,但几次课后,明显感觉好了很多,他觉得这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应对能力和交际能力,也提高了专业水平。
雇佣双方只有口头协议 沧州师院学生小王给记者提供了一份兼职招聘促销员的广告,记者拨通了广告上电话。接电话的是一名男性,自称姓张。张经理表示,年前不好雇人,但有时能遇上在校生过来做兼职的,相对于社会上招聘的人员,学生干活认真,对待遇也不很挑剔,因此企业非常喜欢。
在被问及其间是否签订劳动合同时,张经理表示,学生来做兼职一般都不签订合同。“我们都不签合同的,你可以去问问其他企业,基本上都没签合同的。”而问到什么时候才能领到工资时,张经理表示,工资结算要等到明年2月,因为他们公司规定每个月的10日发工资,会发到学校再发到个人。“像这样的招聘十有八九最后都要扯皮,我就吃过没有签订合同的亏。”在沧州师院读大三的小周说,去年寒假他应聘到一家房地产公司做促销员,干了不到半个月,就被父母催着回家过年。在向公司提出辞职后,公司以“不满一个月不予结算工资”为由,拒绝发放近千元的工资。 随后记者又咨询了几家招聘公司发现,这些兼职工作的工资大部分都是以天来计算,每天的工资在50至80元之间。记者先后问了三家公司,但没有一家表示可与应聘学生签订书面合同,只是口头承诺,并且其中有两家表示,工资要等到过完春节后才能结算。
专家提醒:兼职也应签合同 那么,高校学生在兼职期间是否需要签订劳动合同呢?在兼职期间应注意些什么?记者就此采访了职业指导师王国怀。
王国怀表示,现在不少高校学生把兼职当成了假期的重要内容,因此,出现了不少大学生兼职打工受骗的案例,在这些案例中,招聘单位不与应聘者签订劳动合同,往往只是订立“口头协议”,打工者兼职结束后,这些单位的负责人违反承诺,利用种种理由少付或拖欠工资。所以,提醒在校生们在寻找兼职工作时,与招聘方应首先提出签订书面协议的要求,因为双方存在用工事实,可以协商签订雇佣合同,工资标准、工作时间、工作内容及工作环境等内容都应在协议中明确。而对于那些要求在上岗前交保证金、服装费等费用的,要小心谨慎,以免上当受骗。 “如果求职者是通过中介机构找工作,一定要选正规的中介机构。与中介机构签订的协议中,应包括中介费用、中介成功与否的标准、退费条件等。”王国怀建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