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实用的宝藏网站 - 广州大学城网点亮大学生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广州大学城网业务调整

高进华仔细看开往春天的火车 高进华的故事 [复制链接] qrcode

查看: 3118 | 回复: 1

2680426416
发表于: 2015-4-12 22:55:5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重庆究竟有多少座桥,高进华想,除了重庆桥梁管理处的专家,其他人很难准确地说出来.在这个城市生活了几十年,走过的桥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了,但是真正用脚步丈量过,且铭记在心的,只有两座,这两座桥,现在的名字分别叫做牛角沱嘉陵江大桥和石板坡长江大桥.(九十年代前,这两座桥分别叫重庆嘉陵江大桥和重庆长江大桥)
  嘉陵江大桥建成于1963年,那一年,高进华刚刚出生,成长的岁月里,这座当年重庆唯一的跨江大桥一直默默的矗立在渝中半岛牛角沱和江北董家溪之间.深深的镌刻在高进华的记忆深处.
第一次走过这座桥应该是1973年的春天,学校的春游活动组织全校师生给江北农场送潲水,那是一个连人吃饱都很成问题的年代,为了这次活动,大多数同学都是把头天晚上的米汤装在小桶里,而高进华家只有高进华一个孩子,相对来说,吃的东西尚有富余,临出门的时候,高进华妈还是抓了两把包谷(棒子)面放进高进华的桶里,好歹算大半桶比较"殷实"的潲水.高进华长长的队伍从人和街出发,伴随这个队伍有着一股子淡淡的馊味,
蜿蜒走过人民大礼堂,上清寺....高进华走上嘉陵江大桥的时候,扑面而来的江风把那股馊味扬散,高进华才敢大口的呼吸,桥上的灰色铁栏杆把暗绿的江水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对岸田野里的麦苗青青,菜花黄黄,大桥北桥头是重庆的第三钢铁厂,高高的烟囱里冒出黑黑白白烟,不时还窜出一股火焰,这样的景致,对于高进华这帮十岁左右的孩子来说,真是难得的视觉盛宴.
  不知道谁唱起了当时流行的俚谣"打把阳伞,过江北,江北拢了,结个堂客....."这个俚谣当时招到老师的呵斥,毕竟那个年代,这是比较"下流"的东西,尤其对于高进华这些懵懂的孩子,为了让"无产阶级"元素占领高进华的思想领域,老师起音让高进华唱起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歌,高进华嘴上唱着"第一一切行动听指挥",心里哼着"打把阳伞,过江北"一路走来
  这是一座混凝土桥墩,刚结构桥架的大桥,有车经过,桥身会随着车轮的行驶微微的振动,有胆小的女同学会在震动中发出短促的惊呼,但立即会用手捂住嘴巴,然后胀红着一张小脸
  这个年代时尚"铁姑娘",唾弃娇小姐,连十岁左右的高进华都一样有这样的集体潜意识.
  高进华就在这样的场景中,第一次步行通过了嘉陵江大桥,算是结识了这个和高进华同年的,无言大家伙.五年以后,学会了游泳的高进华和几个"胆大包天"的小兄弟一起,从红岩村(大桥上游3公里)下河,放流从桥下经过,用手触摸那粗砺的桥墩,从一个常人平时无法企及的角度,仰视了它,这个角度里,它是那样的雄壮,巍峨......
  读大学的时候,高进华已经搬到离嘉陵江大桥不远的曾家岩居住,每逢临近考试,高进华都会在晚饭后和毗邻的同学小川一路,走上嘉陵江大桥,相互抽背讲义上的内容,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在它每逢车过微微颤抖的桥面上,高进华背熟了<政治经济学>,哲学的等等等等的众多名词,规律.....考场上,那夕阳余晖下被镀成金黄色的铁栏杆会伴随着背诵过的字词,一起闪现在脑海中.....
  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对于高进华来讲更有着别样的情怀,它开建于1977年,正值高进华初二,当年市委有个口号"人民大桥人民建",为响应这个号召全市中区所有的中学都组织到珊瑚坝上为建桥加工建筑材料,高进华能够干的活,就是带上一个榔头或者改锥,在珊瑚坝的河滩上,挖掘出混在河沙里的鹅卵石,然后用榔头把鹅卵石敲成一寸见方的块状,用来掺进混凝土浇筑桥身.这种义务劳动一直持续到初三上半学期(每个学期劳动三周),因为中考的临近而中止.
  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是1980年的夏天,刚刚高考完的高进华和同学们一起顶着烈日参加通车仪式,然后又在上面走了个来回,桥上红旗招展,人山人海,高进华走在凝聚了自己汗水和劳作的大桥上,那份自豪和兴奋是空前的.
  工作以后,高进华单位搬到南岸,天天都会乘车从桥上通过,那份自豪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淡漠.1986年,重庆开始征收车辆过桥费,高进华这帮人很是不忿,当年说:人民大桥人民建,现在是:人民过桥得给钱!找谁说理去?
  重庆直辖(1997年)以后,环绕重庆的两江上,众多大桥如雨后春笋般开建,建成通车后高进华在也没有过踩新桥的举动,原因有多方面的,高进华想,这些后来的大桥没有了高进华的汗水和劳动,那种自豪和兴奋的缺失应该是最主要的原因.而对那种和高进华一同诞生,伴随着高进华长大,见证高进华成长的大桥的那种情怀,更是再也没有了.
  嘉陵江大桥如今依然健在,近50年的风雨之后,依旧坚持着当年的雄壮和巍峨,尽管在车轮下的抖动稍显加剧.桥面经过多次翻修,当年曾经的足迹已深深的埋在它的身体之中,却再也没有步行走过它了,每天上万车次的流量让高进华再也提不起这样的兴致,
  重庆获得桥都称号已经六年了,这个称号的获得,彻底终结了两江渡轮的历史使命,更使重庆人出行的时间成几何级数的缩短,两条(按大重庆的概念来说,应该是N条)江作为天堑的历史一去不复返,每当入夜,江面上除了倒影万家灯火的盛况以外,几十座桥梁的身影更是给江流增添了如彩练般的绚丽,
  高进华在想,这些大大小小,长长短短,宽宽窄窄的桥,架在重庆的江上,更应该架在重庆人的心里,应该也把重庆人心里的或深或浅的天堑,逐渐的变成坦途吧?对于<重庆是一座很搞的城市>这样的言论,高进华都会保持淡定,进而付之一笑,然后开始自省,开始自高进华完善。
  对于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让他们感受到重庆的热情,就像四月里的太阳,和煦而温暖,让百荷们,不再遭遇重庆那些阴暗的丑陋,真正的做到宾至如归.....
  高进华努力着,更期待着.
  百荷多次给高进华提到,她对重庆的最初印象,来自于小说《红岩》。高进华想众多全国各地的朋友,都和百荷有着同样的感受或者经历吧。
  小说《红岩》,塑造的是一批抗战结束后,在国统区为民族的自由解而放浴血战斗在秘密战线的地下党战士,他们坚贞不屈、为他们的理想而笑对生死的信念、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重庆人。
  《红岩》是小说,个人认为它却不仅仅是一部小说,也是川东地下党的一部缩微史,更是一部镌刻重庆城市精神的不朽史诗。无疑,它所呈现的重庆精神,是红色的。
  如今这个年代,人们对红色这个辞令或许有着些许的抵制和抗拒,毕竟,在那个“祖国山河一片红”的岁月里,太多的红色给人们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或多或少的“审美疲劳”。
跳转到指定楼层
2680426416
发表于: 2015-4-12 22:56: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大学的时候,高进华已经搬到离嘉陵江大桥不远的曾家岩居住,每逢临近考试,高进华都会在晚饭后和毗邻的同学小川一路,走上嘉陵江大桥,相互抽背讲义上的内容,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下,在它每逢车过微微颤抖的桥面上,高进华背熟了<政治经济学>,哲学的等等等等的众多名词,规律.....考场上,那夕阳余晖下被镀成金黄色的铁栏杆会伴随着背诵过的字词,一起闪现在脑海中.....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