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地说代际不平等会导致穷人的后代失去很多机会,显然低估了这种不平等的后果。单独考虑一代人的差异,不同人之间的不平等体现为收入差异,其背后反映了机会差异,这种机会可能来自某些歧视,也可能来自固有的家庭因素和其他社会因素。但这些差异都体现在机会上。那么似乎通过消除这些负面因素的公共政策设计,可以弱化不平等的后果。实践中,针对劳动市场上性别平等的公共政策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得以普及;当下一些城市开始消除农村和城市的户口差异,统一户口制度,也是为了弱化和消除因户口所带来的机会不平等问题。但仅仅做这些真的够么?
看到一个子侄辈的少年写了一段话,感触颇深。大意是,看到一个有钱人家的小孩衣食住行无不是高档货,常识性的批评就是,这小孩又炫富了。但如果换个角度看,这小孩可能根本不知道炫富是什么,因为他一生下来的衣食住行就是高档货,用这些是极为自然的事情。最后少年写道:不是人家炫富,而是我们自己太low!读了这段话,眼前居然浮现刚开始工作时去一个同事家里玩的情景。这个情景当时极为深刻,直到现在还时时想起。当时我和另一个同事以及他的孩子同去的,这孩子在屋里四处寻觅,突然把两眼定格在人家屋里的黑白电视机上,如同遇到稀罕物了,可能是感觉这黑白电视机里的画面和他自家的彩电画面极为不同,当下新鲜感涌了上来,非要他老爹买个黑白电视机不可。我们围绕孩子苦口婆心解释半天,一点用没有。这孩子就要黑白电视机,不然就哭个没完。
他老爹自然心塞啊。这是要闹哪样?如果要黑白电视机的不是一个小孩,而是一个大人,别人要么会认为这人有毛病,要么会认为这人故意在显摆。但小孩啥都不懂,看到和自家不一样的电视机,就勾起了拥有的欲念。人们不会认为说这孩子是因为有钱而任性。倘若这孩子再大点?比如上初中、甚至高中、甚至大学?如果出现这种情形,很多人自然不会宽容。对有钱就任性的愤怒,会一股脑儿撒在这孩子身上。问题在于,这孩子真的懂任性么?还真不一定。孩子任性的背后不过是因为父母的任性。代际不平等的一个可怕之处在于,长辈的偏好会传承到晚辈身上,从而对晚辈未来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农村和城镇生源混合的中学里,城镇生源更容易被保送,更容易考上好大学,原因在于城镇家庭的孩子素质更高,不仅书念得好,文体爱好也强。相比之下,农村的孩子就显得low了。是农村的孩子智商不行?当然不是。仅仅是因为代际不平等问题。
一直以来一些所谓的专家极力鼓吹以素质考核来改革现行的高考制度,看似一副忧国忧民的样儿,可这些专家真的了解教育现状么?说白了,就是一群象牙塔里混吃混喝的书呆子而已。想想看,如果高考采取素质考核,农村的孩子还有出路么?即便是现在,好大学中有几个是真正的农村孩子?农村的孩子上不起好大学,仅仅因为他们看起来low而已。我承认我很low,从过去到现在都是。幸好我没有赶上一个强调素质考核的年代,不然再拐几个弯也混不进好大学来。这原本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也正因为简单,进不了专家们的法眼。这个简单的问题就是,农村的长辈们见都没见过钢琴长啥模样,如何让子女热爱钢琴教育?就好比我从小就觉得县城是一个最繁华的地方,谁知道还有比县城更大的城市?本山大叔自嘲说,铁岭是个大城市,我还真引起共鸣。对农村人而言,视野所及,附近的城市也就是最大的城市了。这也是很多农二代一旦来到了真正的大城市,就再也不想回去的原因。见过真的大城市,谁还稀罕原来的小县城?
代际不平等不仅仅是带来机会上的不均等,更重要的是通过偏好的传承,引发一系列负面结果。当年和我一起上高中的小伙伴大部分退学,不是因为智商不行学不下去,而是他们觉得读书没用。准确地说,他们看不到读书的好,眼前的利益就是务工的现实收入,这在行为经济学中称作确定性偏好。通俗地讲就是股市里的一句谚语:宁可一鸟在手,也不要两鸟在林。到手的收益才是真实可见的收益。我的小伙伴们觉得读书没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长辈们一直认为读书没用。道理很简单,当时的农村很少有文化人,大家都看不到读书的好,自然就不知道读书的妙处。这就是标准的偏好的代际传承问题。长辈对读书的偏好会通过耳濡目染和言传身教过渡到晚辈身上,从而影响到晚辈的偏好形成。或者说,晚辈的偏好中含有长辈的偏好基因。
说起来很玄乎是吧。传统的经济学从来不告诉你这些秘密,是因为传统的经济学家自己也没发现这些。直到行为经济学兴起之后,人们才发现,原来偏好是可以从自己身上产生出来的,并不是给定的。你看看传统经济学多么坑人。只要偏好是可以内生的,当然就可以遗传的。很多孩子有了不好的习惯,长辈就会抱怨学校教育不好,殊不知孩子身上的坏毛病一定程度上是从自家长辈身上学来的而已。逛公园的时候,手里抱着孩子,自己随手丢塑料袋,然后回家教育孩子说要讲卫生、爱护环境。这不是很可笑么?当自家孩子有了各种不好的习气,不要着急怪社会,更不要着急怪学校,而是要首先反省,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