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勿忘国耻。1931年的9月18日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这一天
成为了人们心中的国耻日。这么一个惨痛的教训,作为国人我们不应遗忘也不能遗忘这
一历史。若今天听到防空警报的鸣响,请回望与谨记这个沉重的历史,让我们警报长鸣
!!----by广州大学现代产业学院影像文化创意研究中心摄影师班
用影像记录生活、记录历史是摄影的历史责任,最早期的黑白照片到现在再翻开已充满了岁月的痕迹,是那一段时间的历史的记录。因此现在我们通过相片仍然能看到过去的“历史的画面”,而【九.一八】这一惨痛并耻辱的画面也被记录于相片中供后人警惕铭记。---by广州大学现代产业学院影像文化创意研究中心摄影师班
今天我们将会在很多网站、平台上看到【九一八】这一个词,因为很多人都没有把
它遗忘,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怎么能够忘记这一耻辱的历史。
抗战八年,若从1931年开始算起却是长达14年,时间不能磨灭这段历史,因为这是
一个血的教训,也因为至今还留存着很多很多的“证据”,即使日方再怎样否认历史、
扭曲历史,这也是一个不可改变的、被世人承认的历史。
因为全世界都在看着,历史正在记录着。
以下为转帖:
愿“国耻日”激发奋进的力量
在新的时代,让我们重拾抗战精神,拿出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
去完成抗战先贤们未竟的民族复兴大业
每年9月18日,全国许多城市会拉响防空警报。对中国人来说,这一天就是国耻日。
警报声中,忙于生活的人们,借以回望民族的沉重历史,可以在深切思考之中获得启示
与力量。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这样描绘“记忆”——它往往把最重要的人物和事件,把读到过
的和亲历过的完全吞入遗忘的黝黑的渊底,不经强迫隐而不露,只有意志的呼唤才能将
它从幽冥中召回。今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也是“
九一八”事变爆发83周年,无论是以立法方式确定抗战胜利纪念日、南京大屠杀死难者
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还是习近平总书记两次来到卢沟桥畔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
念馆就抗战历史、抗战精神等发表重要讲话,都在发出铭记历史、以史为鉴的“中国声
音”。
仅看两条新闻,就能感受到中国民间也有同样的心声。东北地区中小学校纷纷举办
活动,寻访抗战遗迹、邀请抗联战士,与国家重整纪念设施、确认烈士工作的推进暗扣
相合;“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东侧约一站地处,原名为“柳条湖”的车站多年前更名为
“恒驰物流北门”站,如今许多市民希望改回旧名,目的是更好铭记历史。不难看出,
希望了解和还原更多历史,愿意继承和反思,是国家和民众的共同需求。
铭记“九一八”,因为我们无法忘记当年侵略者带来的耻辱。1931年,日军自导自
演“柳条湖事件”,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东北同胞陷入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本
为中国发展后盾的东三省,反成日本军国主义铁蹄下的“满洲”,成为侵略和榨取全中
国的前站。然而,有人至今还在冥顽不灵地为战争罪犯招魂,为侵略历史化妆,特别是
竟敢美化“五族协和”,鼓吹“东北建设论”,实质是要走侵略扩张的老路。中国人民
和世界各国人民当然不会答应,也绝不会姑息沉默。
铭记“九一八”,也因为我们无法忘记当年自弃山河的耻辱。“九一八”事变后4天
,蒋介石在南京发表演说,称“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
顺受的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山河破碎,政府却在“攘外必先安内”,部队大
敌当前却接到“不抵抗”命令,以致日军以两万兵力击溃20万东北军,东北全境迅速沦
陷。日本人写的《支那论》曾说当时的中国人似蚯蚓,“把一段身子给切断了,其他部
分没有感觉,仍能继续活着”。这样的耻辱延续多年,直至全面抗战爆发,才迎来历史
转折。正因如此,今天我们的国家格外珍视和平与主权,对于任何侵犯主权、破坏和平
之举,都会坚定地挺身而出、敢于说不。
“九一八”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黑暗时刻,但它留下的历史遗产并不只是负面的,
它让中国人懂得了一个道理:国力衰弱就容易引起外敌窥探,实力不够很难获得别人尊
重。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起,山河破碎的国耻、民族危亡的关头,激起无数先贤以身
赴义、舍命报国。为保家卫国浴血奋战的抗日义勇军,为团结抗日倾尽心力的中国共产
党人,为民族大义挺身而出的爱国将领,都在以忠诚之志、血肉之躯捍卫国家尊严、追
求民族独立。在传扬至今的《义勇军进行曲》旋律中,伟大的抗战精神,依然给予今天
的人们极大的感动与鼓舞。
历史无法重来,未来可以开创。知耻不是为了再续仇恨,而是为了保持清醒,催人
奋进。过去是国家落后就要挨打,现在是裹足不前就会被时代抛弃;过去,中华民族因
颓废涣散而遭列强蹂躏,现在则需要以民族自强来洗刷民族耻辱。今天,当我们听到警
报,最需要想一想曾经遭受的耻辱,而最好的洗刷方式,则是在新的时代重拾抗战精神
,拿出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必胜信念,啃下难啃的改革硬骨头,闯过艰难
的发展关口,去完成抗战先贤们未竟的民族复兴大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