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广州大学城网业务调整

致青春:那些年,一起走过的高考 [复制链接] qrcode

查看: 3569 | 回复: 0

gzjian
发表于: 2013-6-19 23:47:2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月,阳光正好。然而时间却又一次把高考的话题带入人们的视线。有人说,高考很公平,它给了莘莘学子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不问出身出处,自有成绩说话;有人说,高考很残酷,一次小小的失误,让十余年的努力付诸东流,微博上,关于高考阅卷组的消息,更是让高三党担心不已……其实,高考只不过是一次考试,它既不能完全概括你之前的努力,也不能决定你的未来。因为,人生的高度,从来都不取决于高考。



俞敏洪


不管有没有走进大学的学生,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新东方。而对于顶着四六级压力的大学生来说,俞敏洪的新东方,简直是一剂救命良药。一个从事外语教育的人,外语成绩大概逆天得可以让和他一起参加高考的人膜拜了,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

在媒体的报道中,曾经看到过俞敏洪这样评价自己的高考路。

“第一次高考,我英语考了33分吧,差了5分。所以我只能回到农村干农活去了。”不过,繁重的农活儿并没能让俞敏洪放弃自己的大学梦,第二年,他满怀希望又一次走进了高考考场。这一次,虽然成绩进步到了55分,可惜距离学校的录取分数线60分,还是差了一点点距离。1980年的第三次高考,奇迹终于发生了,本来只想考地方师范院校的俞敏洪考上北大。回忆坎坷高考路,俞敏洪说:“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区别关键是在面对失败重新去做的能力,还有心理承受的能力。”



甘相伟


2012年的高考季,甘相伟和他的自传《站着上北大》备受关注。从北大保安,到北大毕业生,这样的华丽蜕变让甘相伟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湖北小伙,成为了最真实的励志榜样。

甘相伟出生在湖北农村,深爱文学的他,一心向往着未名湖。然而在高考那一年,他却没能如愿走进北大。大学毕业后,甘相伟选择去广州工作,然而心中的北大梦却最终让他离开广州回到北京。

来到北京之后,甘相伟在北大做起了保安工作。在北大,保安之间几乎有一个心口相传的习惯,那就是一边工作一边读书。浓厚的学习气氛,让本来就对北大心怀向往的甘相伟找方向。听讲座,听各种公开课,去图书馆看书,几乎占据了他全部的业余时间。就这样,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在2008年,甘相伟参加了成人高考,并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完成了自己最初的梦想。

从北大毕业之后,甘相伟尝试着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书,2012年的高考季,他终于出版了自己的自传《站着上北大》,而这本书也得到了北大校长周其凤的亲自撰序推荐。

不知道在北大校园里,来自湖北农村的甘相伟是否自卑过,但是他却用行动告诉人们,面对现实他从未屈服,努力去提升自己的高度。


马云


马云,阿里巴巴的创始人,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一大批年轻人的拥趸。哪怕这些年轻人从来都不关心,也喜欢分享他的心得。然而你不知道的是,他曾经三次参加高考,指导20岁的时候,才考入大学。最惨的时候,数学成绩才仅考了1分。不敢说是全国倒数第一,但在整个浙江省是“榜下有名”的。

落榜之后的马云垂头丧气,认定了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便决定去打工赚钱补贴家用。然而又瘦又矮的他却连一份端盘子的工作都找不到。几经辗转,只好在一些杂志社打零工。一次偶然的机会,马云在给一家文化单位运书时,捡到一本让自己从此之后爱不释手的书——路遥写的《人生》。书中的故事让马云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之路,不仅是漫长的,更是充满坎坷、曲折的,若要有所成就,必将经历一番磨炼。于是他下定决心:再战高考。然而,这一“战”就是两年,知道马云20岁的时候,他才走进了大学。

不是亲身经历,无法体会这样的坚持是何等的煎熬,但是人们都相信,对马云而言,人生路上的三次高考,已成为他生命旅程中最宝贵的财富。



贾樟柯


梦想最奇妙的地方,就在于人们会为了让它开花结果,而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

贾樟柯这个名字,人们绝对不会陌生,如今他堪称是中国第六代导演中的翘楚,然而他在念书的时候,数学成绩却相当糟糕,甚至在高考之前,连解析几何和立体几何都分不太清楚。如同他所说,整个中学时代,他就是写诗写过来的。严重的偏科,让第一次参加高考的贾樟柯,毫无悬念的落榜了。

1990年,贾樟柯决定自费去山西大学念美术,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专业不用考数学然而他看到了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黄土地》时,他才发现,自己想做的并不是画画,而是当电影导演。

怎样才能当上导演?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去报考电影学院的导演系。然而众所周知,导演系几乎是电影学院里最难考入的专业。怎么办?那就选好考的专业考。最后贾樟柯选择了北京电影学院的文学系。高考在贾樟柯的生命里一直延续了三年,1993年,贾樟柯终于接到了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录取通知书。

有人说,山不过来,水就过去。梦想就在那里,多绕上几圈,也不会迷路。

郝煜

知道郝煜这个名字,是源自于以为资深编辑推荐的一本书——《空降美国中学》。在这本书里,小作者郝煜一改资优生留给人们的书呆子的印象。她乐观、开朗,小小年纪便独自一人赴美留学。

在美国读中学的一年里,郝煜尝试着接纳新的家庭成员(美国的寄宿家庭中的妈妈和妹妹们),适应新的课程,忙着参加各种校园活动,假日里,她还没忘记去迪斯尼乐园走走看看。短短一年的交换生生活,充实而忙碌。也曾有过委屈,但是她留下的这本留学日记里,依旧是乐观满满。

如今,郝煜已经是剑桥大学的学生了,高考留给她怎样的印象,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在她的故事里,读书不再是苦差事。



徐安琪

   15岁的时候,你在做什么?15岁,大部分孩子还坐在高中的教室里的时候,徐安琪已经是北京大学的一名学生了。

小时候,徐安琪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资优生。幼儿园里,性格内向的她并没有太多朋友,偶尔还会被淘气的小朋友欺负。走入小学,因为年龄小,学习成绩也不是很好,就连简单的十以内的加减法都会算错,为此,学校老师还曾经想让她休学回家。

就是这样一个女生,却在小学三年级之后开始爆发自己的小宇宙,开创了自己特有的学习方法,连连跳级,最终在15岁考入了北京大学。

如今,从北大毕业的安琪成立了自己的培训班,并且尝试着用写书的方式,把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成长故事分享给更多的学生。帮助学生们找到学习的方法,然后,开创学习的捷径。

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高考故事,高考未必是决定人们一生的考试,但和高考有关的记忆,却一定是一生中最难忘记的片段。因为,那些记忆与青春有关,与梦想有关。至少,在年少的时候,我们都努力过。
跳转到指定楼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