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原因加剧“考研热”?
据了解,2012年全国考研人数达165.6万人,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已经连续第8年达到百万人以上,连续三年以超过10万人的幅度增长。究竟是什么原因加剧“考研热”?天津市理工大学应届毕业生房同学分析说,考研人群里有两类人占多数。一是面对强大的就业压力选择退缩的一类考生。他们在逃避的潜意识作祟下选择推迟就业时间来缓解自己的心理压力,对自己的能力往往缺少自信。而事实上,他们的能力有可能并不逊色,但是胆怯的心理阻碍了他们的发展,这时学校成为他们最后的避风港,考试成为了他们掩饰自身弱点,逃避责任的最好场所。二是对自己本科的学校或专业不满意的考生。他们往往希望通过考研拥有“211”或“985”一类的重点院校的学位,或借助考研改变自己的专业方向。
今年已是“二战”考研的天津市外国语大学李同学,对考研人的心态看得更清晰。她补充介绍说,还有一类考生属于混沌型。这类学生本科期间就没什么明确的目标,有从众心理,看见别人考证自己也去,别人考研自己也要凑凑热闹,考上就赚到了,考不上也没什么损失,反正也并非出于自己本愿。这类学生往往三分钟热度,那些在考研路上耐不住寂寞而放弃的,往往就是这些人。再有就是被迫型的考生。这些学生的求学道路向来不受自己掌控,中高考选学校、上大学报志愿,都是家长在左右一切。是否考研自然也是听家长的意见,却未曾考虑学历和社会经验,究竟哪个对自己更重要。
考研无捷径心态最重要
“大四不考研,天天像过年。”这是流传在大四学生中间的一句话。可想而知,当你确定自己确实适合读研,确实愿意潜下心做学问,就要静下心、恒下心全力备考,不能再迷茫地生活。在此,天津工业大学研二学生李明,结合自己考研的经历,教你如何在考研的路上走得更稳。
和“研友”找差距。“很幸运的是,从大三下学期开始,我和两个要好的朋友一起准备考研。刚开始,我们几乎一起晚上上自习,一起吃饭,那时没有压力,学得也其乐融融。可是到大三下学期快结束时,我才发现,我已经被他们远远甩在后面了。数学复习书我只看了一半,而他们俩都已经看完两遍了,英语单词我几乎没有背进去。我们是一起开始的,一起学习的,半年下来,差距就这么大了!仔细想想,其实就是自己偶尔的偷懒,经常性的没效率,平时浪费了点滴时间,最后积累起来的就是质的改变。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都有自己最合理的安排,后来我没再追赶他们,而是在耐力及努力上一直向他们看齐。也许这就是研友的作用吧。”
考研考的是毅力。考研的人都听过“剩者为王”这个词。当时上考研班的时候,老师说了这句话,大家都只把它当成是一句勤勉的话,但是考完之后就会发现,一路坚持下来的基本都没有遗憾。尤其,在我身边考研的同学,剩到最后的基本都考上了。“我想,无论你考研的初衷是经过深思熟虑也好,是跟风也罢,只要你报完了名,顺利考完了初试的四门,你就成功了,考研考的不全是智商高不高,基础好不好,而是你的毅力。如果你身边的同学有的在找工作,有的玩游戏,有的睡懒觉、逛街,而可怜的你只能整天泡在自习室看书,晚上扛着疲惫的大脑和身体回到宿舍。那样环境下的生活,不是每个人都能坚持住的,而且还要保持高效、合理的学习进度。所以我认为,考研就是努力+毅力+坚持换来的。”
借助上届考研学长的帮助。专业课的复习需要资料、真题和真题答案,这些可以从上届考研的学长那里买到,而且还可以问一些关于考研的相关情况。“初试分数出来后,我又联系了另外一个学长,从他那里了解到一些复试的情况,还有找导师的情况。我特别感谢那位学长,他非常热情,很关心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回答我的疑虑,并且主动催促我联系导师,指导我如何准备复试。希望这样的精神能够发扬开来,帮助更多的研友顺利通过考试。”
对于“二战”乃至N战的考生来讲,最难过的其实并非初试成绩那关,而是自己的心理压力这一关。天津外国语大学的李同学说:“大四毕业之后,看着同学们或是出国,或是读研,或是工作,或是创业,而自己却要继续在考研这条路上再走一年,心里确实不是滋味。这一年,也许会更加艰苦,而结果依旧未知。经历过一次挫败的人往往更易接受失败,因为他们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但反过来讲,经历过挫败的人更加渴望成功,因为他们再也耽误不起时间了。这是一种非常矛盾的心态,所以对‘二战’考研的人来说,如何调整好备考的心态是最重要也是最难得一关。正确衡量自己的能力,合理预估考研风险,做到心中有数,不盲目悲观,也不过于理想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