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局长不回应,我以后就天天送。”9月28日,浙江余姚市民杨小新和妻子李菊娣又端着一筐豆腐渣送到余姚市住建局。此前的9月20日,他们把一筐豆腐渣托门卫转交给住建局赵百新局长,并发短信提醒赵局长接收。6年前,杨小新因厂房质量问题打官司至今未果。他想提醒别再出现豆腐渣工程。住建局表示,局长未收到豆腐渣,从网上才知该消息。
新闻解读
“送豆腐渣给住建局长”乃一记响亮耳光
无奈的百姓一次次把豆腐渣送到住建局,这不仅是在通过一种极端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也希望能够真正引起住建局官员的重视,继而给让自己忍受了6年之后的“豆腐渣”工程一个说法。通过百姓把豆腐渣送到住建局这样的尴尬事实,既说明了正常的利益诉求渠道不够畅通,同时,如此举措,又何尝不是狠狠地抽在住建局官员脸上一记响亮的耳光呢?
笔者认为,如果相关住建局的官员还有一点廉耻心,或者说,其拥有真心诚意为民服务的情怀,那么,势必会因百姓如此极端的投诉举措而感到羞愧,从而设身处地帮助百姓排忧解难。这些年来,各种各样的“豆腐渣”工程屡出不穷,不仅浪费了大量资源,也让广大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惨痛损失,甚至,一些地区的大批保障房居然沦为了闹心工程,让百姓苦不堪言。
屡见不鲜的“豆腐渣”工程,不仅缘于当下一些开发商的唯利是图、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更在于监管体系的形同虚设。按理说,任何工程建设都应当经过监管体系的认真负责、严格把关,可是,现在一些监管体系见利忘义,他们在收受了好处费后便对问题工程大开“绿灯”,甚至荒唐地为一些“豆腐渣”工程贴上了“优质工程”、“样板工程”的标签。
浙江余姚市民杨小新作为“豆腐渣”工程的直接受害者,其深深地体会到了问题工程带来的打击。摊上了“豆腐渣”工程本已让他痛苦不已,然而,在长达6年的维权道路上,他却是屡屡受挫,万般无奈之下,其才会选择向住建局官员送豆腐渣。面对百姓送来的“豆腐渣”,值得当地住建部门的官员认真反思,不仅要给杨小新一个交待,更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为公众打造安全放心工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