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实用的宝藏网站 - 广州大学城网点亮大学生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广州大学城网业务调整

文化义工是一场“全民运动” [复制链接] qrcode

查看: 2341 | 回复: 1

笑得不勉强
发表于: 2012-8-24 11:4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广东省美术馆的展览上,或者在文艺演出、电影展播活动中,或许您曾经留心到一群穿着志愿者服装的人,他们热情洋溢地向参观者讲解活动内容,或者汗流浃背地搬运器材、布置会场。他们,被人们称作“文化义工”。
  早在2007年11月,深圳市就出台了《关于实施和规范文化义工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文化义工”的定义、职责作了明确表述:“文化义工”是指出于奉献、友爱、互助和社会责任,经过登记,自愿以自己的时间、知识、技能、经验和技术等,无偿地为公益性文化场馆和公益性文化活动提供辅助性服务的人员。
  去年,“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被列入广东文化强省建设“十项工程”,到2015年,全省举办大型文化活动中,有文化义工或文化志愿者参与的比例将达到50%,参与人数2万人以上;到2020年,参与比例达到80%,参与人数4万人以上。
  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自2006年起,开始在广州大学城公开招募文化义工,2007年,还是广州大学新闻系大三学生的任洁璐,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与“文化义工”结缘,切身体会到志愿者工作鲜为人知的酸甜苦辣,并亲眼见证了广州乃至广东地区文化义工群体的蓬勃兴起。
  2007年,任洁璐在大三实习中,被老师推荐到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做义工。她接到的第一个任务便是到乡村龙舟节上收集当地的风俗习惯。那些天,她在人头涌涌的河畔,目睹了龙舟竞渡的热烈景象,又观摩了老师傅制作龙舟的手艺。这次体验彻底颠覆了她对传统民俗的认识:“我是在城市里长大的,可以说之前对这些乡土民俗一无所知,但龙舟节那天,我站在岸边喊加油,几乎把嗓子都喊哑了。震耳欲聋的鼓点声,好像把人的心给‘震醒’了。”
  在那之后,任洁璐通过志愿者工作,参加了飘色研讨会、剪纸展览等一系列活动,一次又一次为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而动容。随着视野的开拓,她也逐步产生了向周围的朋友、同学讲解、传播民俗文化的念头。她乐于替想学剪纸的同学“牵线”拜师,碰上沙湾举行全国飘色大赛,她叫上师妹一块去做志愿者,在她的影响和带领下,好几位师弟师妹也加入了义工的行列。
  4年来,她还结识了不少民间工艺大师,深深感受到他们对艺术的一腔忠诚、守望精神家园的坚韧,也使得她宣传、推广传统文化的决心愈发坚定。
  “致力于承传、弘扬、推广文化的志愿者。”这是任洁璐自己对“文化义工”的定义,“既是文化的传播者,又是知识的吸收者,双向互动,相得益彰。”在她看来,“文化义工”并不一定非得要“科班出身”,因此不必在学历、经历等方面设置过高门槛,只要是有心、有兴趣的人,在接受必要的上岗培训之后,都可以参与其中。“当然,学有专长、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更便于开展工作。”
  ●挫折
  曾因迷茫想打“退堂鼓”
  任洁璐在文化义工活动中,为民间工艺的醇美而沉醉,同时也注意到一个令人尴尬的现象:有一些师弟师妹“贪新鲜”赶来做义工,结果往往是来了一两趟就不见影踪。对于这种半途而废的态度,任洁璐一开始颇有微词,时间长了,见得多了,也看开了,她说:“毕竟最重要的是兴趣,有兴趣才有服务精神,保证服务质量,如果热情退却了,也不能强求,重在参与嘛。”
  “事非经过不知难。”除了没有报酬、牺牲节假日之外,对于志愿者工作的辛苦,任洁璐一清二楚:“以最常见的导览工作来说,义工常常要站一整天,讲到口干舌燥,还得始终保持笑脸,耐心解答那些被问了上百次的问题。”
  最让她感到难受的是,有些人对义工缺乏尊重,总是大声地把人呼来唤去。
  她认真地告诉记者,打“退堂鼓”的念头也是有过的。特别是毕业进入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工作之后,她工资不高,平时还要做义工,跟着专家到乡间调查、走访,看到身边的朋友、同学都相继过上稳定日子,忍不住感到一丝迷茫和不安。久而久之她也摸索出一套对策,把自己过去获得的成就感翻出来抗衡退缩心理,反复对自己“念咒”:“你做的是一件喜欢又很有意义的事。”
  虽然现在换了工作单位,对于在民协工作以及担任文化义工的这几年,任洁璐仍然很有感情。她坦言,通过做义工,摸熟了从前期策划筹备到现场协调等各个环节,后来求职时,面试官正是被她的文化义工经历以及文化项目实际操作经验所打动,一路亮起绿灯,直到最终被录取。
  ●思考
  微博发帖也算志愿者服务
  任洁璐回忆,她第一次到民协做文化义工时,当时一起工作的志愿者寥寥无几,除了几位大学生,只有民协几位退休老人。如今民协文化义工队伍已经发展到几十人,大部分人都是相对固定的。
  走上新的岗位之后,她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由于工作繁忙等关系,参加义工活动的频率比过去降低了。不过,对于文化义工的持久性问题,她倒是有一个新鲜的想法:传承民族文化有多种途径,对于那些不便或无暇到活动现场提供服务的人来说,也可以选择网络、媒体等平台,“在微博、论坛上发帖,也算志愿者服务。”
  工作之余,任洁璐依然会抽时间浏览关于民俗文化的网站和论坛,通过发文、跟帖,她又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网友,继续在虚拟世界里展现岭南文化遗产的传世魅力,或者为民俗瑰宝的失传危机大声疾呼。
  此外,任洁璐还发现,有许多不以“文化义工”身份自居的人,其实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做着文化义工的份内之事。譬如每年广州的春节花市、元宵游园会,很多家庭都会扶老携幼全家出动,家长带着小孩子赏花、猜谜,在任洁璐看来,这也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文化熏陶。
  任洁璐说:“不论是一个民间传说,还是一件手工艺品,只要你向周围的人介绍、传递与文化有关的讯息,无形之中就起到了文化义工的作用。再比如你去学古琴或者学太极,自然而然会感染你身边的人,所以说文化义工是一场‘全民运动’,也只有全民参与、共享的文化建设,才会长久繁荣。”
  龙舟节鼓声“震醒”心灵
  ●投入
  文化义工≠免费劳动力
  ?记者手记
  早在10年前,广州和深圳便成为国内率先在公益性文化场馆启用文化义工服务的城市。自2006年以来,深圳博物馆、关山月美术馆、广东美术馆、广州图书馆等文化场馆都陆续组织成立了相对稳定、成型的文化义工队伍。以广东美术馆为例,其组建志愿者团队已有10年,目前拥有一支200人左右的志愿者常规队伍,成为本地文化义工队伍当中的佼佼者。
  “文化义工”为何在广东这么火?任洁璐认为,其中既有开风气之先的优势,也离不开经济实力雄厚的“地基”。特别是受港澳影响,高校中志愿团体普及较早、参与公益活动的风气浓郁,加上广东有许多管理运作成熟的大型图书馆、博物馆,对文化义工的需求量大,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近年来文化义工热潮在广东不断升温、参与人群迅速壮大,从高校蔓延至社会各个阶层,成为广东文化生态中最具发展潜力的群体之一。
  然而,高昂的发展势头并不能掩盖缺陷和隐忧。例如,目前广东还没有知名的民间文化义工群体,几乎都是由文化艺术研究机构提供志愿服务平台,参与渠道偏于狭窄。任洁璐认为,对于文化义工,人们首先亟需提高认识,特别是转变那种将义工视为“免费劳动力”的偏颇观念,改善志愿服务的环境。其次,考虑到大部分文化义工随意性、流动性大,稳定的招募和培训机制显得尤为必要。
  今年3月,一支有相当规模的高素质文化志愿者队伍——广东省文化志愿者,由广东省文化厅牵头成立,据悉这支队伍将会在管理和培训上走向规范化,音乐人陈小奇、歌唱家唐彪等人更是主动请缨,带头加盟。任洁璐表示非常期待,在名人的示范效应之下,广州志愿者活动继续走在前列,就像在台湾,“千万青少年愿意追随白先勇做昆曲的义工一样”。
跳转到指定楼层
笑得不勉强
发表于: 2012-8-24 11:4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