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实用的宝藏网站 - 广州大学城网点亮大学生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广州大学城网业务调整

写在贫困山区的日记 [复制链接] qrcode

查看: 6722 | 回复: 7

inesyinn
发表于: 2011-9-5 11: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年8月30日   晴

    因为被大山后面那艰苦的环境、被那些渴望读书的孩子们的眼神所感动,我成为了广东电信“一厘米的爱”公益活动的一名山区志愿者。“一厘米的爱”,一个专门为中国贫困山区儿童提供一个读书的机会;建立一间可以让山区孩子了解外面世界的图书室;给贫困孩子提供一个篮球、一套文具的志愿组织。

    今天是我成为山区志愿者的第一天,我来到了广东最贫困的山区之一——连南山区,开始了我为期半个月的山区走访生涯。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会把我想到的、看到的事情一件件用笔、用相机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认知到山区环境的艰苦、了解到山区孩子的可怜,为他们生活的艰苦而感动、为他们面临恶劣读书环境的坚韧而流泪,从而伸出援助之手,为了贫困山区孩子童年的梦想;为了让更多的孩子畅游在绚丽的童话世界里;为了让孩子们知道在远离贫穷之外还有一个更美的地方而尽一份应尽之力。

    这是我在走访途中路过几个家庭拍到的小孩子们,我从她们那纯真、质朴的眼神中看到了对改变命运的渴望……
  

  
  
  
    上午,我来到了走访的第一站——大坪镇军竂小学,初到这里,给我一种回到二三十年前的感觉,就像那时候的电影里放的,破旧的教室、凋零的操场、斑驳的黑板,因为离开学还差些日子,校园里寂静无比,让人感觉无比的荒凉颓废。


    教师中唯一让人感到差强人意的就是那些桌椅了,可这些桌椅也是几年前香港慈善基金会捐赠的。。。。。






    写在纸上的班纪班规……


    落满尘土的电风扇,依稀还能看到捐赠单位的名称……


    窗户也是善良的同胞们捐助的……

    墙上的画充满了稚嫩和童真。山区的孩子们从没有见过大海、轮船……希望有一天,他们能够放飞梦想、走出大山……


    一玉口中国  一瓦顶成家  国是我的国  家是我的家……愿国家能让“家”里的每个孩子都感到家的温暖和呵护……


   这是学校附近的一户代销点,祖孙几个很友好……

   今天就先到这里,我们在一户老乡家住下了,电脑电量耗尽,明晚走访完继续上传。

   先附上一个长途跋涉进入深山里探访的视频吧: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AwNTg5NTI0/v.swf
跳转到指定楼层
星结友
发表于: 2011-9-7 00: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年9月1日   晴
早上醒来时太阳刚刚出来,山里的空气很清新。我们一行吃完早饭继续了走访之路。今天我们要翻过面前的这座大山,到另一处村落的小学去

    不知不觉之中,酷热已经不再,放眼望去,初秋的植物大多都还绿意盎然,走在崎岖的山路上,虽然累点、苦点,心情却是不错。

当时这条路上,我们就尾行在老母鸡的身后,一行人好奇的看着小鸡们扑棱着翅膀飞爬上台阶……懒洋洋的老母鸡慢悠悠的踱着……看到这个
场景,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两句小诗: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山道上并不全是崎岖坎坷的小路,临近人家,终于也有了像模像样的山路……几头耕牛也在放牛娃的监督下憨憨的走着

想起了家里的高压锅炖牛肉…………

临近山村,看到街边一个娃在吃大饼,嘴角上沥沥拉拉的,被我拍了下来……小孩子的眼神中充满了羞涩……

离平坦的山路不远,我们看到了此行的目的地,南岗小学。这个学校比起昨天走访的军寮小学,是要明亮不少,村里的乡亲们说以前的学校由于下暴雨被压塌了,这个是香港慈善机构在旧址上新近援助建成的。

建设的如同山寨一般的学校,据我一路走来的观察,这恐怕是这个山头最好、最新的建筑了……操场正中央正晒着麦子,由于气候原因,这里
只打一季稻子,且耕地稀少,多是不怎么打粮的山地。

院子里的两个影壁宣传栏上贴的是瓷砖,细细的看,可以看到二十年邓爷爷关于改革开放的宣传口号……你可能了看到篮球架子,你以为这就
是篮球场了吗??!!其实,学校里所有教学用具中就属篮球架子崭新瓦亮了……因为它从来没有被篮球投进过……因为方圆百里没有出现过
篮球……

能够想象得到这是什么吗?对了,这就是上课铃的发源地,这个形似钟的铁家伙就控制着学校的上课、下课、上学、放学……

破败的兵乓球台,可能这个兵乓球台也从未尽过自己的职责。

一个挑砖的老大娘,枯瘦如柴,吃力的挑起了分量不比她轻多少的砖头,踉踉跄跄的走回了家……

朴实的标语:请讲普通话……也许挂在墙上的都是口号,都是没有实现的梦想……………………

还没有开学,课桌都堆在了一起,这个教室门是开着的……

走出学校,已是夕阳西下,落日余晖了……下山的路不太平,我的心情也如此……


星结友
发表于: 2011-9-7 10:24:09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年9月2日    晴
    清晨,看着满目的苍翠青山、蓝天白云,心情格外的爽朗,无论近处还是远处的景致对住惯了高楼大厦的我们来说都是一种难得的享受。今天我们一行的目的地是连南山区百斤洞小学,一个常年被资助的学校。据这里的居民介绍,这所小学不仅教学设备欠缺、生源招收困难,而且就连老师都没有几个。缺乏老师的缘由是因为当地人才匮乏,人们普遍受教育程度低,能胜任教室岗位的人寥寥无几;还有就是山路崎岖且交通不便,加之薪资水平的不到保障,外面的老师不愿来这里工作。


    放眼望去,尽是错落有致、高低不平的房屋。从这些依山傍水、鸡犬相鸣的村庄里穿行,时不时的有大闹、玩耍的孩子们从你眼前经过。这些孩子大的都十四五岁了,小的也有五六岁,一路询问下来,才得知大多数孩子都没上学或是早早的辍学在家帮父母收拾农活。


    “不想去学校上学吗?”孩子们的回答不尽相同, “阿妈忙不过来,不让我上了”,“家没钱,阿爸不给我钱买铅笔”……我想,在朴实的农民的意识里,他们更觉得读书无用,不如早早在家帮扶点活干。其实,现在的我也是这样想的,“读书无用,读得越多越没用!”现在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应试教育的不公平让贫困的山区出一个大学生难比登天,即便费尽心力培养出一位大学生又能如何?没背景、没工作、没房子、车子、票子……宽阔的眼界、生活的压力、进退维谷的境遇会让大山里走出的孩子们无比尴尬。就想那位山区教师说的,这个时代,寒门难出贵子啊!


    虽然社会现实如此,但不合理的事物总会被历史的车轮所淹没。总会有一种新的教育制度让山区的孩子们也能看到希望!让孩子们多学一些知识,多读一些开阔眼界的书籍,对今后、对未来的成长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一个六七岁的小童在修理自己的爱车,看着他手里的扳子,我心酸不已。


    一眼就能看出山区与城市中同龄孩子的不同,你问我看哪里?“眼神!”山区孩子眼中有着更多的质朴无华……


    此行的目的地到了,百斤洞希望小学,这个校舍也是几年前新建的,学校仅有的一块小空地上一个木质的旗杆随着五星红旗迎风招展。
希望小学,最普通也是最美丽的校名!



    此处正如全国上下几百万个村庄一样,贴着并不现实的宣传标语和科普内容,“生男生女的都一样、女儿也是传后人……担任你宣传标语说得再好,也改变不了八亿农民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
    我想,如今,我们缺乏一种文化清洗,要清洗的不单单是重男轻女的传统封建思想,还有几千年遗留下来的、中国人的奴性、惟上是从的思想……


    六万元人民币就可以立碑了,为希望小学建设篮球场、校道、操场的好心志愿者。愿网络上那些攀比炫富的“贵”人们,能够比一比看谁立的碑多一点……我觉得这将比炫车、炫包有意义、有面子多了。




    感觉亲切倍的篮球场,真想上去和他们一块玩会。。。。


    一本尘封的备课本,一手漂亮的钢笔字,从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了沈志峰老师坚毅的性格。他如今依然在工作岗位上孜孜不倦的培养着一波又一波的孩子们。让我们向他致敬!辛苦了,老师!



   七彩画笔,希望能画出孩子们一片坦途。



   教室办公室里的毕业照,或许这是他们所能完成的最高学业了。
   孩子们有神的眼眸、灿烂的笑脸让我觉得无比美好——希望孩子们的快乐也能如太阳一样,每天都会出现!




   走出学校时,无意中发现学校围墙旁还有这样破旧的房屋,附近的村民说这是希望小学建设前的一间教室。


   夕阳依旧落下,晚霞映红了村庄,踏着苍茫大山的青翠,我们一行人返回了住所。
habayy
发表于: 2011-9-7 16: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杜老先生的诗历时千年依然不朽
星结友
发表于: 2011-9-8 11:38:4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年9月3日 晴

由于没赶上唯一一趟通往三排中学的小巴,今天我们就近走访了百斤洞小学的一个贫困儿童,她的名字叫沈雪花。孩子很可爱,消瘦的面容中透露着一股倔强。
小雪花是个孤儿,今年已经11岁了,从小与收养她的爷爷相依为命。祖孙俩依靠着民政部门每个月发的120元最低生活保障金度日。

雪花是沈爷爷的妻子在路边拣回去的,沈奶奶在66岁过世了,现在只剩下雪花和爷爷两个人。

沈雪花和她的爷爷。老人赤裸着上身,那双沧桑的大手布满了厚厚的茧子……

看到这些,我深刻的理解到了家徒四壁这个成语的含义。






屋内昏暗的灯光让人分不清白昼,唯有这个画着喜洋洋的书包给整个灰暗的屋子带了一丝活力与生气。我想在小雪花内心深处,她一定是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的。因为在脏乱、破旧的屋子里,最整洁无暇的当属小雪花的课本与书包……








爷孙俩挤在一张土炕上。屋子里潮湿阴暗,让我有种说不出的压抑感。



屋子里没有任何奢侈的装饰品,灰突突的墙上几个鲜红的大奖状是如此的耀眼。小雪花学习成绩很好,几乎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的前几名。


这个角落既是衣柜也是粮仓,还是杂物存放的地方。沈爷爷说,“家里就两亩地,一年也就能打几百斤玉米,连我俩的口粮都不够……”





常年山地的劳作加之屋子的潮湿阴暗让沈爷爷患上了风湿病,腿脚已经不利索了。小雪花每天上学前都会给爷爷做好饭,散学后也是第一个跑回家给爷爷做饭吃。

告别了小雪花,天色已经近傍晚,我们一行人原路返回了驻地。在路上,我不禁想,为什么政府不帮一帮像小雪花这样的贫困家庭,让他们衣食无忧、居有定所呢。不是说,现如今,中国已经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了么?难道边远山区的农村不属于中国领土吗?边远山区的农民、儿童不是华夏子孙吗?
在这个GDP持续翻涨的社会主义的国家中,我想不应该还有吃不起饭,穿不起衣,治不起病,上不起学的人。可惜的是,愿望总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残酷无比。当下,在边远山区、在大城市寂静的角落里不知还有多少这样贫困的家庭存在着,他们卑微的倔强的活着,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居无定所的生活。难道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的特色吗!?
中国电信这次“一厘米的爱”连南山区献爱心公益活动的确能帮助一部分贫困儿童实现读书梦,但在中国还有更多的地方、更多的贫困家庭、更多的失学儿童,谁又去帮助他们呢???????!!!!!!!
面对孩子们的这种境遇我深深地感到无助、无力,唯有拿起手中的笔与相机,让更多的人能认识、了解到你们的情况,去献出一份关爱同胞、血浓于水的爱心。
星结友
发表于: 2011-9-9 09: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年9月4日 晴
为了赶上唯一一辆能通往三排中学的小巴,天蒙蒙亮我们就就起床了。山路很陡,也很窄,刚刚能容下小巴的身子,就连错车的空隙也没有。
崎岖险峻的路让我们一行人提心吊胆,紧紧地抓住了车上的扶手,不敢再贸然地拿出相机来拍照。
唯一一张沿途的风景,在平坦的一小段山路上所摄:


临近中午,我们抵达了三排中学所在的村落,由于前面到三排中学的路太窄,而且路上都是石子,不通车。当得知还需要爬七八公里的山路,饥肠辘辘的我

们已然坚持不住了,只好找个地方落脚。
吃完午饭,我们通过和村委会的接洽,了解到了这附近的一户贫困家庭,打算下午去走访。据村长说,他家有6个孩子,老大沈海芳11岁,已经上三年级了,

几个弟弟年龄还小,没有上学。他家仅有的几亩地一年只能打六七百斤玉米,全家人的口粮尚且不够,父母平时靠给村子里地多的人家帮工打杂来补贴家用。
走了约莫半个小时,我们来到了沈海芳家。
映入眼帘的是一栋布满裂纹的土坯房,沈海芳的一家八口就生活在这里。我想恐怕这座房子的历史比社会主义共和国的年龄还要久远吧。



这样的屋顶,遮得住风雨吗?!看到它,不由让我想起了郭德纲的一个段子:
郭德纲:看见你这房子我心酸啊,我想起我家那房子了,打光绪年间就是危房,一下雨千疮百孔,屋外小雨屋里中雨,屋外大雨屋里暴雨,有时候实在雨太

大了,我们全家人都得上院里背雨去……
记得当时听这段是,觉得老郭太夸张了。如今我真tm的看到了这样的房子。






这样多的盆盆罐罐,难道真的是用来接雨水的?看到了,这角落里是一个小鸡笼,应该是院子里小母鸡的家吧!


从她那焦黄的面容、干瘦的小身体中我们一眼就能看出这个小姑娘明显的营养不良。这个小姑娘就是沈海芳。老实、不善于表达,海芳妈妈说平时小海芳很

喜欢唱歌……
除了上学读书外,她还要照看几个弟弟,并帮助家里做饭、收拾家务,农忙的时候,甚至要背着弟弟去上课。和城里的同龄孩子们比,小海芳缺少了欢乐的

童年。


沈海芳的弟弟们。一个个天真可爱小孩正在玩沙子,看着我们的到来,眼中充满了好奇。


  如果不是深入到着大山深处,我怎么会知道还有如此简陋的家……










小海芳的奖状。发现奖状旁边那卷厕纸没有?!两个东西放在一起会让你想到什么?厕纸可以供人使用,而奖状代表了个人荣誉。可在当下的社会中,再多

的奖状又有何用?再多的文凭证书又有何用?被排斥在体制外的平头百姓再努力也比不过有个蒙祖宗荫庇的富二代、三代……
在这个世道下,寒门再难出贵子!






今天走访结束。最后,我帮沈海芳一家照了张合影。一家几口身材都很消瘦。
星结友
发表于: 2011-9-9 15: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年9月5日 晴
连南山区之行结束了,“一厘米的爱”山区走访活动也暂时告一段落。有点累,本不打算再写了,可看到手上这些孩子们的照片,我觉得还是应该把它们传

了上来,让更多的人们来了解山区儿童的生存状况。

上午,在三排中学。城市里的中学现在都早已开学了,而在大山深处,这些中学生都能算得上是家里的半大劳力,正在帮家里收拾农活。因此,大山里的学

校要等到九月末才开始正式上课。
学好普通话,对于外面的孩子来说是件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可在这连绵的大山里,很多人都没有听到过普通话……









三排中学是个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校,也是方圆百里之内的唯一中学。许多道远的孩子每天来上学要走七八个小时的山路,走到学校,腿都酸了,趴在桌上都不想

动,又哪有心思听老师们讲课。



几个孩子,在学校操场上帮家里晒粮食。像这样八九岁的孩子,在这里,家中的的农活就都能干了。在路上,我还见到一个很小的男孩开着辆拖拉机,拉着满满

一车稻谷。




看着这并不算破旧的三排中学,这么多天下来,终于让我有了看到正规学校的感觉。
第二排鲜红的标语上写着一行大字:读高中,上大学,铺设美好人生路。


上午走访完三排中学,吃过午饭,我们又来到了这附近的一个贫困家庭。这也是我们此次连南之行的最后一站。
沈七妹家。几间石头砌成的房子显得异常简陋,屋顶上铺的那是一种我叫不出名字的板子……


沈七妹是今年考上中学的,她学习很好,也很懂事。
七妹家共有八个孩子,现在就她一个在读中学。她们父亲有精神方面的疾病,妈妈去村外编制手工维持家里的生活。闲谈中,七妹对我说,“我二妹学习也很好

,但家里供不起了,二妹主动辍学,现在外出打工去了。”

这个是三妹妹,她背上背的是他家最小的弟弟,今年才一岁。三妹每天放学都要照顾年幼的弟妹。




这是四妹妹,很乖巧懂事。 瘦弱的肩膀上还背着弟弟。由于家里每餐都以稀饭为主食,家里的几个孩子都异常的消瘦。



姐弟几个都挤在这样一个破陋昏暗的屋子里。那张硬邦邦的床承载了几个孩子的童年。



数不清的褯子与衣服都晾晒在这一堆堆柴火上。家里没有大人的操持,姐妹几个互相扶持,并细心的照料着弟弟们。



我语言文字水平并不是很好,拍出的照片也不够打动太多的人。也只能尽最大的努力去写好它,并希冀更多的人能看到。
cheng77
发表于: 2011-9-10 15:44: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关注一下!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