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磨砺的大爱 ——读于怀岸长篇小说《青年结》 北京语言大学副 教授王陌尘 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一路走来,中国改革三十年文学和这个巨变中的时代一样,一边舔舐着民族从未愈合过的深重疮伤,一边艰难前行。我们看似生活在今天,却从未挣脱过俨然成了宿命的民族大苦难的播弄,在黑漆漆的文化魅影下、冷森森的历史阴谋中揣着怯生生的灵魂苟且偷生。而我们的文学则日复一日地站在熟悉、冷漠的民族命运的门口,哭泣、乞求、吁告,制造无数大众精神的镇痛剂,让大家得以心安理得地卑微地活着。读着《青年结》,我不自觉地握起了久已松软的拳头,并随着叙事的紧张,这拳头越握越紧。我感觉体内有一股异样的热力在升起、汇聚乃至汹涌,那是我久已忘记的血性。书中主人公赵大春来自底层,但他绝不是时下流行的所谓关怀类文学中的主人公,仅仅用阳光外的底层生活满足无聊大众的好奇、用别处更深的黑暗掩盖眼前的苍白。在他对人生的一次次选择中、与命运的一次次对决中,重新阐释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良知、正义,重现了一个民族留存必须具备的不自卑、不沉沦、敢抗争的精神,为积弱已久的民族注入一丝新的活力,也为新的文学世纪带来一抹曙色。
巧妙的叙事结构是《青年结》呈现出多重含义的重要原因。粗读起来,作品好象沿用了复仇故事的模式,沿着赵大春的命运这一条主线往前拓展。可随着人物命运的不断转变,其他人物对主人公言行的不断映照、反衬、验证,赵大春每一次行动都呈现出超出他行为本身的深远含义。《青年结》突破了传统主体与镜像单一关系的叙事方式,将主人公置于一座镜宫中,周围挂满了大大小小的镜子,他们是主人公外面的社会,也是他奋起反抗的人生和无力改变的命运。
陈晓康是挂在赵大春面前最大的一面镜子。他是一个有才华、有思想的小说家,承担着赵大春人生路上的知音、引导者、预言者等多种角色。作者把陈晓康这个有思想无行为的知识分子和赵大春放在一起写是很有意味的。陈晓康总在赵大春身上发现自己过去的影子,他们都聪明、有才华,一心想上大学,结果都因家境贫寒失去了求学机会。他们对社会都有同样清醒的认识,可对如何解决社会问题上,他们却采用了截然不同的方法。在与乡长王有道、烟站站长王有德的矛盾中,陈晓康处处隐忍、避让,一副清心寡欲的圣哲嘴脸。他可以通过小说《农家孩子》同情上不起学的孩子,在纸上愤怒,却和村民一起用高价买过期的烤烟专用肥;他明知道官员们私分了大量本该属于村里的烤烟返回金,却不愿和村民们一起去找纪委下来调查的领导理论。赵大春则拼了自己的性命维护村民的正当权利。他第一次去烟站卖烟叶,王有德不仅压低烟价,而且把赵大春的烟踢到水里,赵大春扑上去暴打王有德,“一直到王乡长带着派出所两名警察赶到烟站时,赵大春都是骑在王站长身上的”,而周围的烟民们都大声叫好,“都说打得好”。他看到恶霸官员们只知鱼肉百姓、胡作非为,当一任村官剥村民一层皮,决意拿出自己在南方打工杀黑心老板拿到的钱竞选村长,代表村里到县纪委告状,最终为村里要来了被官员们私吞的钱,并拿这笔钱带领村民打通天眼、治理水患。
陈晓康劝说跟恶霸官员们顶着干的赵大春:“等你世事经历多了,你也会把一切都看开的。那时候,你的脾气也会好起来,我就是那样过来的。” 面对比普通村民还麻木、世故的陈晓康,赵大春由敬重变为讥讽:“我晓得你是骨子里不愿意做刁民,你的人文气越来越重了。” 赵大春的这两句话虽然简单朴实,但却是对中国知识分子一直以来只知坐而论道、空谈真理,却但求自保、不讲是非的昏聩的精神的责难!陈晓康身上的这种“人文气”发人深省:如果思想没有灵魂,它所承载的良知又能有几分重量?
作者之所以可以通过赵大春这个人物去寻找钱权社会中残存的人性,重现真正的尊严、良知、正义等美德,还在于作者总把赵大春放在可以决定自己命运的路口。在对人生的选择中,赵大春的许多行为又是一面耀眼的镜子,影响着他周围的人。赵大春是个高考幸运儿,成绩足以上北大、清华,是全县状元、全区第二。他的一些同学一顿饭钱就可以供他交一年学费。特别是县纪委书记的女儿肖燕燕还在暗恋他。为了内心的骄傲,他宁可放弃读书去南方打工。赵大春的同学彭平、一个高考落榜生很佩服这个总是自信满满、自尊自强的同学,他利用在乡里工作的机会,主动给赵大春当密探,把乡干部们私分烤烟返回金的底全抖给了赵大春。虽然最后他还是为了保全自己出卖了朋友,但和赵大春一起为村民争利益、和贪官们斗智斗勇的这一段经历让彭平也算像人一样活了一回。
赵大春在南方打工的时候,连名字都改了,叫罗长林。他看起来已经没有了读书时的雄心、抱负,由老同学张小波介绍到鞋厂当保安,一心只想着挣钱养母亲、供读书的妹妹。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成了林总私人别墅的保安,一月一千二百块钱,工资比普通保安多了一倍,成了大伙羡慕的对象。可当他发现林总在别墅里糟蹋不同的女人,不愿再给林总看门了。当林总骂他是自己花钱养的狗时,他说:“我不是你家的狗。我是一个人,你他妈的林志豪才不是人。”以后张小波的女友也被林志豪带到了别墅,林满以为张的生活全得仰仗自己,不会为了一个女人跟自己动手,张却想道:“大不了在顺达不干了,也要像赵大春那样豪壮一次。”一拳把林打出老远。
赵大春打架、掏刀子、杀人,看起来颇有传统文学的侠客精神,气壮如虹、快意恩仇,可他既不是“君子死知己”的荆轲,也不是“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的朱亥、侯嬴,鼓舞他去行动、去战斗的力量是对家乡、对人民深情的热爱。他喜欢艾特玛托夫小说《白轮船》中的一首诗,诗中对宽阔的河流、亲切的土地、深重的苦难、自由的意志发出深沉吟唱。只有为自由付出过巨大代价的民族才能唱出这样动情的歌。这首吉尔吉斯人的古歌也是一首充满青春热情的战歌,这种在苦难中唤出的对土地、对村庄的爱具有多么震慑人心的力量!在这份爱的承担面前,赵大春成为一名战士,一名守护家园的勇士。这种超出一己私利的神圣的爱的力量,让他的行为具有了正义感,获得了新的道德力量。当他叫罗长林,在富豪村当保安时,他把找女儿的老农民放进别墅,丢了一份挣钱的工作;为了新来的农村姑娘不受台湾技术员的欺辱,他毅然冲过去,“把老色鬼踢翻在地,半晌爬不起来”,他这么做,是把这些女人都看做自己的姐妹。当他右手被机器轧坏,投诉无门的时候,他想到的是“不能任人宰割,就这样去见自己的母亲和妹妹,让她们悲伤绝望。”他只能把刀捅向罪恶的仑老板,然后拿走仑老板办公桌里所有的钱,“关好门,从从容容地下楼。赵大春最后找王有道讨说法时的一段对话更在赵、王的个人恩怨中挖掘出深刻的社会问题。赵质问王:“为什么你们活得这么好,还这样肆无忌惮地欺负烟农,欺负老百姓,不把老百姓当人看,甚至不让老百姓活?”王无耻地说:“我是官,你是民。我们是统治阶级,是压迫阶级,你们是被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我们不压迫你们剥削你们,我们能够吃香喝辣,能在城里盖洋楼吗?……”对这样用公权掠夺百姓的恶霸官员,赵大春让他“见鬼去吧!”不正能代表民间对这些坏蛋作出的最有力的宣判?
《青年结》是一部有着丰富思想内涵的小说,赵大春与王有道等官员的斗争,是否也表现出一种理想主义精神与钱权社会的势不两立?赵大春为了追求公正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宁为玉碎决不苟且的行为是否折射出古往今来志士仁人们身上同样的品质?赵大春在王有道面前表现出的智勇双全、决不妥协退让的精神,是否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敢于面对黑势力的猛士精神?“死得其所,快哉! 快哉!”一百多年前,谭嗣同从容赴死,在法场上大声呼喊。一个人如果可以为了理想而死、为了爱的信念而死,他是幸福的;一个民族如果仍然有这样可以为她献身的死士,她是充满希望的。这样看来,赵大春最后饮弹自尽并不是一个悲惨的结局,而是带有壮烈的意味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