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汉语的优越和前途
据有关专家近期的统计,世界上共有5651种语言,有对应文字的只有三分之一,使用人数较多的只有500种,有1400多种已经消失了。当前,全球2500种语言频临灭绝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2009年2月19日发布最新数据警告说,全世界现存的6000多种语言中,大约有2500种语言频临灭绝。 以等级的分析量来表示:607种存在灭绝可能、632种有确切灭绝危险、502种语言面临严重灭绝危险、538种语言面临极度灭绝危险。 据统计,印度共有198种语言是频危语言最多的国家。第2、3位的国家是美国和印度尼西亚。灭绝数量分别为192种和147种。 研究显示,马恩岛的马恩语、土耳其的尤比克语已经灭绝,去年美国阿拉斯加一名会说埃雅克语的玛丽。史密斯过世。宣布这一语言消亡。过去约在90年间,有200多种语言已经消失,美国的192种频危语言中,四分之一以上已经灭绝。71种面临灭绝危险。当前全世界199种语言中,使用人数不足12人的有:乌克兰的卡拉伊姆语只有6人使用。美国的威奇托语只有俄克拉何马州10人使用。其中178种语言情况稍好,但使用人数仅介于10至150人之间。
在使用人数较多的500种语言当中,以拉丁语和阿拉伯语为代表的“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即人类语言发展的第二阶段的语言类),约90%左右,以汉语为代表的“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 (即人类语言发展的第三阶段的语言类),约占1%左右,处于从“第二阶段” 向“第三阶段”过度时期的语言类,约占3%左右。
现在世界上比较有影响的语言有12种,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占世界总人口的23%,其次是英语占10%,后边依次是西班牙语,俄语,印地语,德语,日语,阿拉伯语,孟加拉语,葡萄牙语,法语,意大利语。以上12种语言,使用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60% 。这12种语言中,有11种都处在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过度之中,唯有汉语在6千年前,就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成为领先世界的最高级的语言。
汉语高级在哪里呢?可以从它与属于第二阶段的语言的代表,英语的对比中看出来:
一、汉语的音素多,音型多。
英语有45个,其中元音21个,辅音24个,那么,音型---21*24=504
个;汉语有65个其中声母29个,韵母36个,那么,音型----29*36=1044个,再加声
调---1044*4=4176个。
一个音型,就可以表示一个单音节词。由于单音节词是有限的,世界上的事物是无限的,所以,要把世界上的无限的事物都用单词表示出来,在语音单载的情况下,就必须用增加音节的办法来扩大语音数量。这样,英语的二音节词是504*2=1008个,三音节词是504*3=1512个,以此类推,英语要建2万个单词,就得10个音节,用20个拼音字母组成。这么长的单词,人说起来很费劲,用拼音字母写出来,单词很长。这就出现了扩词的“音节极限”。现在的英语在遇到“音节极限”时,采取了语音多载的办法,来解决单词的音节随单词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的问题,所以,英语中也出现了很多“同音异词”。他们对于这些“同音异词”,在文字上的区别办法,就是在拼音字母单词里,添加不读音只起区别词义的字母。“有得必有失”,这样做,虽然解决了扩词局限性问题,但是,1、在单词在书写上,却出现了“读写不一致”的问题了,从而使拼音字母文字变得难于学会了;2、在文字上添加了表示语法的哑音字母,使单词的使用灵活性消弱了很多。3、文字由原先对英语只起表示作用,变成也起支持作用了,也就是说,语言要增加新词,必须文字支持才可被人们理解。
汉语二音节单词是4176*2=8352个,三音节单词是4176*3=12528个。以此类推,汉语要建立2万个单词,只需3个音节。如果汉语也用拼音字母文字来表示的话,在2万个单词之内,就不会出现“同音异词”的问题,也就不必在文字里添加区别词义的“哑音字母”了。所以,汉语在2万个单词之内,如果用拼音字母文字来表示,就能实现“读写一致”, 学
习起来就同汉语一样易学了。当然,实际上,汉语单词是不会停留在2万个单词之内不
再增加的。
二、汉语单词的使用比英语单词的使用灵活自由得多。
英语的语法很多,在发展到“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后,为了在文字上
区别“同音异意”词,在文字上也添加了表示语法的“哑音字母”,使单词的词性固化,使每个单词像一个个拼图模板一样死板了,从而影响了单词使用的灵活性,所以,目前英语单词达到300万了,也还是不够用,还必须随着新事物的不断的出现而不断的创建新的单词。而汉语的语法十分简单,基本的语法就是按说话时吐词的先后顺序,理解单词之间的含意关系就可以了。所以,汉语单词的使用十分灵活自由。因此,汉语单词,几千年以来才发展到5万个左右,却大大超过今天的实用数量了;汉语文章,既准确又精炼又富于表现力。汉语的诗词歌赋,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在联合国法定五种语言文字中,叙述同样事情的文件,汉字文件是最短的。例如:“水车”、“车水”、“车水马龙”,“水车”一词的“车”是名词; “车水”一词的“车”是动词;“车水马龙”这个成语里的“车水”是形容词-----形容“很多车象流水一样连绵不断地在路上跑”。英语就没有这种灵活性。
三、汉语能构建“二级新词”。
由于单词本身不附带语法,汉语的基本语法就是“以说话时的吐词顺序来关联和理解词意的”,这样,就能用已经约定的单音词的含意为基础,按照单音词的前后顺续,任何人都可以随机灵活地组建说出来别人就能理解的新语句。那么,两个以上的单音词构成的“语句”,也可以叫做“二级”词。由两个单音词构成的二级新词,也可以叫做“二词双音单词”;三个单音词构成的“三词三音语句”,可以叫做“三词三音单词”;四个单音词构成的“四词四音语句”,可以叫做“四词四音单词”,。。。。。。。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按现有单词的词意(原意或延意),灵活多样地构建“二级”新词,不用预先社会约定,讲出来就能被别人理解。例如:石碑,就是刻有记录事情的文字的石头,有的地方的人们称为“石书”、“石信”、“石牌”、“石碣”、“记石”、“铭石”。虽然称呼不同,但是,大家一听就明白。再如:“天” 、“明”是两个原意不同的单音词。人们可以用它们构建同其原意相关,但含意不同的二级单词,“天明”、“明天”、“天明了”、“盼天明”、“明知故犯”。“天”、“明”二词又可以分别与其他很多单词构建“二级新词”,如:天下、天天、天平、天然、天才、天生、天籁、青天、晴天、阴天、白天、聊天、天桥、天马行空、光天化日......;明白、明确、明了、明朗、明智、明志、光明、黎明、清明、分明、严明、言明、验明、明知故犯。。。。。。所以,汉语的单词是无限的。谁也无法统计全;因此,汉语一般不需要创建新的单音词,汉语的单音词数量增加很慢。所以,中国自来,每隔2、3百年才编写一次《字典》,而且只编写《字典》,不必编写《词典》。
由于单词无限,语法简单,所以变通叙述的方式极其灵活,从而使汉语具有准确严谨、丰富多彩的表达能力。所以,语句丰富而又言简意赅,是任何语言无法比翼的。例如,同一个“第一”的意思,汉语可以有如下的多种说法:无与伦比、独一无二、天下无二、独占鳌头、名冠世界、名冠古今、名列第一、名列前茅、倾城倾国、断古绝今等等。含意丰富、寓意深邃、音韵优美的汉语诗歌,也是世界上任何语言的诗歌都无与伦比的。叙述同样内容的文件,汉语比多音节语言篇幅短得多。
而英语是“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的语言,文字单词上都附带语法,所以,不能构建“二级单词”,只能创建新的单词。社会上每增加一种新事物,他们就只得造一个新的多音节新词来表示之。但是,必须首先查遍英文字典,防止重覆;还得防止新造单词的音节数不能超过人们的读音长度极限;要是在这两方面都不能防止时,就只好用一句话来表示之。用一句话来表示,当然很啰嗦了,于是人们就用“缩写字母”来表示了,例如:电脑的“中央处理器”,英文是“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为了变啰嗦为快捷,就缩写为“CPU”。这种新造单词或缩写词,没有 “注释”,别人是听不懂和看不懂的。所以,他们每一年都需要补充一次《词典》。
四、汉语的日常用语最易学会。
汉语的日常用语大约需要2万个单词,但是,绝大多数的单词都是单音节的,有一些是双音节的,也是“二级单词”,所以,2万个单词,只要会了目前新华字典中的1300个单音
的讲法,就可以了。而英语的日常用语,一般也需要约2万个单词,单词的音节数1至8 个,2万个单词,就要记住2万种讲法,学起来就比汉语难得多了。
综合以上四点来看,汉语应该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和最易学会的语言。
五、汉字“更新换代”很容易。
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所以,一个“语音”可以表示无限个
“语意”。由于“语音多载”,单词的扩展,就必须汉字的支持。所以,汉字对汉语,就具有两个作用,一是表示汉语单词,二是支持汉语单词的扩展。所以。汉字就必须采取“字形单载”的原则(即“一意一字,意异形异”)来构建,而且采用了识别率最高的文字形式,即平面式的“方块”形式。汉语的基础单词是单音的,而且可以无限地扩展,所以汉语可以保持长期的稳定;与其对应的汉字,也是可以无限扩展的。这样,汉字如果出现了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矛盾时,就采用更新汉字体式的办法,来解决这一矛盾,不需要作根本性的改革。历史上,汉字体式已经更新过8次了,每次更新,都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很容易地完成的。
而现在的英语,正在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度。所以,它现在的情况是:既“以多音节词”为基础,又“语音多载”。它已经开始了性质的变革。表示它的文字,是线性拼音字母文字。这种文字,当然有一定的优点:可以用26个拼音字母,组建2亿个不重复的可以一口气读出的英文单词,具有标准性、规范性和一定的规律性,所以,便于机器构字。但是,由于只用26个字母反复排列来表示单词,其识别率是随着单词的增多,急剧降低。学习难度是成几何级数上升的。由于目前的英语,已经由“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发展到“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了,所以,英文中添加了区别词义的哑音字母。因此,目前的英文,可以说是“意、音双表的文字”了,它对英语既起表示作用,也起支持作用。因此可以断定:英语发展的方向,是“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英文的变革方向,应当是识别率最高的“意、音双表的方块文字”。但是,目前的英文和英语语法,都是落后于英语发展进程的。现在的英文和语法,就像一个鸡蛋壳似的,壳内的成分已经快要变成“小鸡”了,可是蛋壳还没有变化。当英语发展到“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目前英语大量使用缩写词,就是向缩减音节词的方向前进的表现)时,如果英文和语法不作相应的改革,那就会把“小鸡”憋死在蛋壳内了。但是,英语和英文的这种变革,不是在100年之内就可以实现的。
我们说,汉语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和最易学会的语言,但是,外国人都说,汉语的日常用语,的确很易学会,而日常用语以外的书本汉语,却是很难学会的。这是为什么呢?
这不是汉语的原因,而是汉字的原因。汉语单词的扩展,在离开具体的对话现场的文字环境里,是必须汉字支持的。在日常的具体的对话现场里,人们又通过参照对话现场的实物、语言上下句的关联、手势、语气、表情、共同的经历背景等等,来区别“异意同音词”。所以无须汉字的支持,就能听懂。
而在文字环境里,就没有了具体的对话现场的参考环境,就只能通过“意异形异”的汉字来区分“同音异意词”了。但是,汉字楷体,虽然是与汉语基本匹配的,可是,只达到了半匹配-----只直接表意,不直接表音(汉字的读音是靠口传的,可以称为间接表音),这就失去了语音的提示作用。这个缺点,在汉语拼音原理没有发现之前,汉字实现“意、音双表”的,只能在“表意”和“表音”之间,选择其一。因为汉语是“语音多载”的,自然就必须选择“表意”了。所以说,在汉语拼音原理发现之前,汉字不“表音”的缺点是不可避免的。
又由于汉字不可避免地采用“以字构字”的方式扩展新字的,由于可以作为构字的基本字数是很少的,约有600个,这必然随着字数的不断增加,打破原来的统一的构字规则,出现多种构字规则和随意构字的情况。这就如一国出了多个国王一样,“政出多门”,叫人们无所适从了。这就使汉字失去了系统性、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成了一个杂乱无章的“符号堆”,人们在学习汉字时,就没有任何规律可循了,只能是逐字死记硬背每一个汉字的形状、含义和读音。人们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一般人只能死记硬背2000个左右的汉字。而汉字的常用数量一般在2万个左右。这种记忆和实用的矛盾,就使汉字成了世界上最难学会的文字了。汉字的难学,直接导致了汉语的难学。
在此,可能有人会说:“按许慎的《说文解字》讲的‘六书’学习汉字,就不难。”东汉时期的许慎写的《说文解字》讲了‘六书’造字法----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其实,转注、假借,不属于造字法,而是用字法)。但是,在今天早已经过时了,因为汉字楷体的系统性的丧失和汉语语音的历史嬗变,在1000年前许慎所讲那些道理,已经不适用于今天的汉字实际情况了。作为一个文字系统,造字方法应当是统一的,也就是说,造字规则只有一个,否则就失去了规律性,就没有可循性,没有实用意义。正是因为这“六书”,才使汉字失去了系统性、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使汉字成了一个杂乱无章的符号堆。例如:柯、科、颏,你按“六书”中的任何一种组字方式来统一理解这三个字,其中有两个字就一定是错的。这样,学生怎么能用这“六书”来统一读写所有的汉字呢?所以,你教给学生“六书”又有什么实用意义呢?
汉语拼音原理,虽然被中国人发现100多年了,可是,仅仅用来给汉字楷体注音,并没有把汉语拼音字母作为汉字的构建元件来使用,来构建新体汉字,以更新汉字楷体。因此,汉字 “符号堆”的特性就没有得到改变,汉字就一直成为世界上最难学会的文字。由于汉语必须汉字的支持,汉字难学,就导致了汉语难学。这样,汉字楷体难学的缺点,就掩埋了汉语易学的优点,使外国人普遍感到汉语、汉字都是世界上最难学会语言和文字。
在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势下,在中国也被卷入世界大工业商品经济的竞争大潮中的情况下,汉语是必须普及于世界各国的民众的。汉字楷体的难学,严重地阻碍了汉语的普及。难学的汉字楷体,给中国造成的损失,要比给外国造成的损失大千万倍。
在今天的新形势下,汉字所凸显的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缺点,不止难学一个缺点,归纳起来,主要有6大缺点和8大问题。这6大缺点和8大问题,使中国在基础教育、信息处理、普通话推广、对外文字使用等等方面,让国家、企业和私人每年枉费的巨额资金,达千、万亿元。
我说中国每年枉费千、万亿元的财富,是根据今天的中国实际情况估算出来的,不是妄言。别的不说,单就教育上来说,今天中国在校小学生有2.5亿。现在城镇的私办小学,每个小学生一年收费在5至8千元之间。公办学校的每年费用肯定还要高,估计1万元吧。其中的英语教育费用,估计为这个总数的6到10分之一吧,估计1千元。全国的小学英语的教育费用就有2亿5千万元。这还没有算上中学生、大学生的英语教育费用和学生自己花费的英语学习费用。如果中国把“汉字楷体”更新为“意、音双表新体汉字”,就不用全民普及英语了。上述的英语教育费用就没有了。这些费用转用来进行经济建设,该有多大的作用?再者,按250个学生用一个英语教师计算,全国就需要100万英语教师。这1百万英语教师改到别的行业,那将创造多大的社会财富?一反一正,何止万亿?
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汉字楷体的出现了6大缺点,把汉语逼向退化、僵化和向衰亡的方向蜕变,这是汉字给汉语造成的遗憾。就像一匹千里马被套在磨道里一样遗憾。要把汉语解放出来,就必须把汉字楷体系统改进升级为一种新体汉字系统,这种新体汉字系统,应该是一种克服了楷体一切缺点,继承楷体一切优点,和汉语完全匹配、同汉语一样易学的、又能与楷体实现“无缝转换”的新体汉字系统。这种新体汉字,目前能不能创建出来呢?汉语、汉字的本性,决定了这种新体汉字是必然可以创建出来的。其中“意、音双表新体汉字”就是这种新体汉字系统的一个可行方案。
如果中国在今天不尽快把汉语解放出来,汉语这匹“千里马”,就会老死在“磨道”里了。
汉语就将被列入本文开头所讲的,世界上已经消失的1400多种语言的案例之中了。
可惜的是,绝大多数中国的语言文字“学者”和“权威”们,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还在坚持“西方语言先进”论,或者“汉字完美无缺”论。不是盲目“仿洋派”,就是“楷字保守派”;还有一些所谓的“稳健派”,“稳健派”,实际上就是暂时糊涂派。这类人没有正确的语言文字理论作指导,看不清汉语汉字的发展方向,但是也不相信“仿洋派”和“保守派”的不符合实际的胡说。于是就采取“与其盲目乱跑,不如蹲着不动,等到看清方向再说”的态度。于是就出现了,中国人不致力改进自己的语言、文字来适应中国和世界发展的需要,反而致力于用外语、外文顶替汉语汉字来“适应”国际的需要。真是世界第一、亘古未有的怪事!
保守派说,汉语、汉字是不可战胜的,“汉语危机”的说法,完全是“杞人忧天”,耸人听闻的。他们以汉语战胜满语的历史事实为证:满人统治中国近三百年,满语也没有取代汉语,反而汉语融化了满语。再说,汉语人口占了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任何语言也不可能有这么大的能力来取代汉语。所以,汉语汉字是不可战胜的,永远不会倒的。即使对汉字“封山”300年,汉语汉字也不会倒。
有这种“不可战胜”观点的人们,首先没有看到这样的事实:满语虽然没有战胜汉语,但是,它严重地改变了汉语,在它的影响下,汉语的“入声”消失了。近50年来,汉字拉丁化虽然失败了,但是,它砍掉了汉语的三个“尖音”及好多合成音型。这两种情况,都使汉语发生了严重退化,使汉字出现了大量的同音异义字,汉语出现了严重的歧意和繁琐现象,原先的“言简意赅”的特点不复存在了。
其次,他们忘记了“一切以条件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今天的时代,不同于100年前的时代了。一百年前,中国有99%以上的人都不识字,要改变语言必须靠口传。当时的满人总数是汉人总数的3千分之一,很少数的满人,要改变大多数的汉人的口语,满人是没有这个能力的。再说,汉人的文化比满人先进,汉人对满人的统治有抵触情绪,汉人是不会愿意接受满语的。满人也没有根本利益驱使着来改变汉语。而今天不同了,今天学外语,不必要口传了。英语圈国家的文化和技术比中国先进,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部分中国人需要学会英语,并以会英语为荣。国家又实行全民普及文化和英语教育,90%以上的中国人都认识汉字和英文了。一部分人又从英语教育中得到很多的好处,因此又极力加以炒作。国际环境,又是英语为强势的环境。世界又进入了电脑信息起决定作用的时代,而电脑信息系统又是以英文为基础的。今天,楷体汉字信息,只能挂接在英文信息系统上。电脑信息在中国已经深入到了一切领域的所有角落。在这种情况下,汉语、汉字就相形见拙了。不是英国人逼着中国人用英语淘汰汉语,而是中国人自愿抛弃汉语汉字的。堡垒是最易从内部攻破的。在今天的大势下,说汉语的人越多,自愿抛弃汉语、汉字的人也就越多。“兵败如山倒”,大势之下,人再多也是无用的。
在科技迅速发展进步的今天,保守汉字楷体不变或放任自流,必然导致汉字退化变质。
从明末以来,中国社会就停滞不前,被世界先进国家远远地抛到了后面,由于长期不创建新字和改进楷体,外国传到中国来的新事物只好采取组建二字合成词或多字合成词的方法来表示。据有人统计,现代汉语中的新词汇,有70%都来自外国。外国语言都是多音节词,输入到中国,有的可以找到现有的汉字来进行“意译”,例如:电话、政府、理论、哲学、基因、自助餐、计算机、等等,有的找不到合适的汉字来表示,又不造新字来表示,就只好进行“音译(近似音)”,例如:逻辑、经济、干部、封建(指保守的意思,并不是中国周朝时候的“封地建国”的意思)、简直、不但、而且、克隆、的士、纳米、保龄球、色拉油、达美康、奥美拉唑、卡托普利、AA制、WTO、CD等等。这样,就使汉语的多音节词不断增多,使汉语从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朝着多音节为基础的语言方向倒退,使言简意赅的语言变为冗杂罗嗦的语言;同时,由于不造新字,大量使用汉字“音译”的外来词,使本来表意的汉字,蜕变成“音节符号”,相当于拼音字母文字的前代“音节文字”。这就使汉字变了质。例如“经济”,《红楼梦》中薛宝钗也讲过“经济”一词,她讲的这个词是“经”、“济”两个单音词,按汉语的正常的组词规则,进行“意、意”结合生成的新词。这样,“经济”一词,就是“经国济世”的意思。而近代从日本进口的“经济”一词,其含义有多种,但是,没有一种是“经国济世”的意思。从表面看,“经”、“济”两字的形状没有变化,但实际上,已经蜕变成“音节符号”了。 这种变质的汉字,使本来就很乱的汉字楷体系统,更加混乱了。同时,大量的“音译”外来词语,以汉字的外形夹杂在汉字文章中,汉字文件就真正成了一件“百衲衣”了。目前的汉字系统,就如一个烂了的臭鸡蛋,从外表看,蛋壳没有变,但是,里面已经变质了。保守者们就像一个“憨鸡”似的,还在菢着它,妄想孵出小鸡来。也有一些人看到了汉字的这种变质现象,但是,以为这是“汉语、汉字的一大优点”,还要发扬下去,这是把子宫瘤当成“胎儿”了。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存在6大缺点和8大问题的汉字楷体,处在今天的这种世界大环境中,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目前,如果楷体不发展、不改进,不把6大缺点和8大问题完全彻底地不解决,汉语、汉字就必然退化变质。
汉语、汉字消失不消失,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决定的,而是由汉字的特性和功能决定的。当汉字的功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时,它就会被广大民众当作不可替代的工具使用,当着它的功能因社会的发展,显示出缺陷时,如果不及时地改进它,以增加它的功能,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时,人们使用起来就出现了困难,自然就逼着人们想办法来解决这一困难。解决的办法很多,但是正确的方法却只有一个。如果没有人拿出正确的办法,那就必然出现“有病乱投医”的状况。
现在,英语虽然比汉语落后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但是,它在英、美两国长期的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最强大的国力的带动下,已经传遍世界各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势的语言。英语、英文在中国的关键的重要的领域,都“喧宾夺主”的取代了汉语汉字而占了主要地位。英语热持续40年不降,而汉语汉字的地位持续40年不停地降低。汉语汉字的危机,已经初露端倪了。所以,有人呼吁“保护母语”,有人提出“英语汉化”或者“汉语英化”。这些做法,既反映了汉语汉字在世界语言文字大竞争中失败的事实,也反映了中国缺乏正确的语言文字理论指导,人们“有病乱求医”的窘状。呼吁“保护母语”者,拿出的办法,却如1937年上海人“抵制日货”一样的办法,根本就是“作秀”的做作,不能解决一点问题;“英语汉化”或者“汉语英化”,其实是汉语汉字向英语英文投降的“漂亮”说法,与“曲线救国”如出一辙。
靠汉字楷体的6大去点和8大问题而发财的既得利益者们,想尽一切办法来阻止改进楷体,有些地方或部门、网站、报刊等等,依据“语言文字法”,禁止对楷体汉字“说三道四”。。。。。。。。
如果这种状态不改变,汉语汉字一定会遗憾地走进世界语言历史博物馆的。
[font=] 由于中国一直没有正确的语言文字理论,在加上汉语必须汉字的支持这一情况,所以,一些人就把汉语同汉字混为一谈了。[font=]
汉字的保守者们,把汉语的优点,都说成是汉字的优点,又把“改进汉字楷体”说成是“改革汉字”,以此证明汉字楷体是“完美无缺的”、“可以通行四海的”、“不必改变的”、“不可改变的”,又以“语言文字法”为据,把指出汉字楷体的缺点和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案的人们,声讨为“数典忘祖的”、“分裂国家的”、“破坏中华文化的”、“崇洋媚外的”“汉奸”等等。来阻止人们对汉字楷体的改进升级。[font=]
另有一些人与汉字保守派相反,是“崇洋迷外”派,把汉字的缺点,看作汉语的缺点;相信文字“普世说”,坚持汉字拉丁化的路线不改,并提出“汉字英文化”或“英文汉字化”等等。来误导汉语汉字发展的方向。[font=]
所以,今天如果不首先在理论上澄清这“两派”编造的谎言,就不可能使汉语汉字沿着正确方向顺利地发展。[font=]
第二节 文字发展的规律性和民族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