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广州大学城网业务调整

[其他] 中日韩新“三国演义”之文化渊源(四) [复制链接] qrcode

查看: 6923 | 回复: 1

cpo_xjh
发表于: 2010-1-21 14:53:08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服对朝鲜半岛传统服饰的影响

    唐代时,新罗与唐朝交往甚密,服饰特点几乎与唐朝无异,李氏朝鲜中期之後韩服特别是女服朝高腰襦裙发展,同汉服区别逐渐增大,但官服,朝服,宫廷重要礼服仍一直保留较多汉服制度,并随汉服变化而变化,如唐朝时官员的乌纱幞头的後系带为下垂带样式,新罗官员幞头同为此样式,而明代之後改为展角样式,李朝也改为短展角;如李朝国王、王妃、文武官服饰即用明制(冕服、朝、祭服、补服等虽有变化,但大体保持明制,尤其冕服与文武官朝、祭服到朝鲜灭亡还大致还保留了明嘉靖八年服饰改制前的明朝样式)。而现代韩服和汉服的主要不同之处:汉服一般是交领右衽,也有对襟的(V字领),而朝鲜服装(以交领类举例)的交领发展为小v领;女服裙子束的特别高,而且下摆十分宽大、蓬松。长衣带也是其明显特征。近年有改良韩服(又称生活韩服),一般以男服居多,在现今韩国比较常见,其与汉服距离更远。

新罗王朝服饰

 
中国与韩国传统服饰文化比较分析

  中韩两国因其地理、气候的相近性以及哲学、美学的相通性,故服饰文化具有相似性,又由于文明进程、民族性格、社会习俗、政治制度等因素影响,其服饰文化又有其差异性。
一 中韩服饰构成上的联系与区别
    从地理环境上看,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文明,华夏民族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域环境中生息繁衍起来的。自古以来,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佛教观念等相互碰撞,融会贯通,再加上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长期统治,形成了高度发达的中华文化体系,这个文化体系包括服饰文化波及并影响到的周边地区,如朝鲜半岛。
 在西周以前,中国人的正式服装主要是上下两截式的上衣下裳。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一种服装,将上衣下裳合并成一件衣裳,名曰深衣,深衣属衣裳连属制。衣裳连属指把上衣下裳分别裁剪,然后在腰间缝合。汉代的袍是在深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袍服属于上下通裁制。上下通裁制指上下身连贯一体,直线裁剪,腰间无接缝。总的来说,中国古代服装存在三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衣裳连属和上下通裁,这三种形制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交叉使用,相容并蓄。
    韩民族服装历史悠久,从韩国大田出土的青铜器纹样和高句丽时代的贵族陵墓中的壁画里可以看到最初韩服的痕迹。当时人们的服装样式受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穿“二重结构”的服装。不论男女,上穿窄袖衣,下穿灯笼形裤,头戴帽,系腰带。韩民族服装历经统一新罗、高丽和朝鲜王朝,最终定型并流传下来,其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上衣下裤和上下通裁。女装由短襦和高腰长裙组成,属于上衣下裳制。短襦在前面交叉,由长带结成蝴蝶结系住,高腰长裙系在胸部,脚上穿白色袜子和船形鞋。男装由宽袖短袄、背心和肥大的裤子组成,属于上衣下裤制。有些场合需要穿上下通裁的长袍。
 从中国服装的结构细节来看,斜交领、对开V领、直立领、衣服下摆两侧开衩、清代箭袍前后左右开四衩以及前开衣型的对襟、大襟、一字襟、琵琶襟等,都是典型的中国服装的局部结构特征,常被设计师用作表现中国服装趣味的处理手法,其中直立领和衣服下摆两侧开衩更为典型。在交领系统中,有右衽和左衽之分,右衽指衣襟由左向右掩,多见于汉族古制,是汉文化的特征。至于袖形,总体上属于平面结构,在造型上分为汉代的琵琶袖、隋唐的窄袖、宋代的大袖、清代的马蹄袖等。
    韩服和中国传统服装的结构细节有所区别,中装一般是交领右衽,而韩服由交领发展为小V领,有领沿装饰。领沿指领子部位白色的线条,线条笔直且围绕颈部,衬托出着装者优美的颈项。上衣男女装有差异,男式以线条粗放且平坦为特点,女式以线条温和而娴雅为特征。韩服的短上衣非常有个性,在两个前衣襟上各缝有长衣带,女性短上衣的长带垂落在长裙前面,形成视觉中心,有装饰的作用。短衣袖子的特征为传统韩屋飞檐的曲线形态,充满浑然天成的形态美。裙子做成褶皱型和背心相连而成,分为单裙、衬裙、套裙等。足套像现代的袜子,男女的式样相同,但男用足套以笔直为特点。
 从装饰特点来看,中国服装是直线裁剪,表现二维效果,装饰以平面装饰为主,装饰手段是中国传统的镶、嵌、滚、盘、绣几大工艺。这些工艺的巧妙运用,使中国服装虽造型简练,但纹样斑斓,异彩纷呈。刺绣用于服装历史悠久,从宫廷到民间,“衣必锦绣”渐成习俗,尤其是精美的刺绣与美妙的丝绸相结合,美不胜收。在民间刺绣图案中,吉祥纹样的运用极为广泛,像鹤鹿同春、喜鹊登梅、凤穿牡丹、吉祥八宝等图案,反映了华夏民族对生活美满的希冀。
    韩服也以平面装饰为主,中国刺绣大约在公元前就传入了韩国,在三国时代,绣佛、绣帐、绣幡、绣袈裟等装点了韩国的佛教文化。从高丽时代到朝鲜时代,各种服饰和生活用品采用了比较多的刺绣装饰,促进了韩国刺绣的发展。韩国的传统刺绣技法分为宫绣和民绣,民绣受中国民间刺绣的影响,有绘画艺术的特点,具有生动的生活感。韩国服装上的刺绣图案内容也非常丰富,不但有鸟、果、竹、花等自然图案,还大量使用“福寿康宁、富贵多男”的祈福图案。从刺绣图案的装饰部位看,韩服重边缘装饰,习惯在领口、袖头、衣边和裙摆刺绣二方连续图案,纹样秀丽,图案精美,色彩温馨。
 从服装色彩来看,中国传统服装色彩受阴阳五行影响,有青、红、黑、白、黄五色之说,五色被视为正色,其余颜色则为间色。正色在一些朝代为上层社会所专用,表示高贵。从配色方法看,高艳度、强对比是中国传统的配色方法,强烈的对比色再加上金、银、黑、白等中间色的缓冲配合,使中国织物和服装以富丽堂皇、浑朴大方的风格驰名世界。
    在配色方法上,韩国人擅长单色处理,崇尚单纯、清雅的配色。从历史角度看,因贫富贵贱的差异,韩服色彩各有等差。比如,朝鲜时代国王穿的是象征宇宙中心的黄色服饰,贵族穿的是表明身份的特定色彩衣装,而平民则多身着朴素的白色服装。从古至今,韩国人尚白为世人所知,被称为“白衣民族”。
二 中韩服饰气韵上的相通性
    中韩传统服饰在形制、外形、细节、装饰、图案、色彩等方面存在一些差异,但也有很多共同的特点,特别是与西方服装相比较,同处于东亚文化圈的两国服饰共性特点颇多,比如从外观结构看,中韩服装都属于宽衣结构而非西方的窄衣结构;从装饰看,中韩服装平面装饰居多而非西方的立体装饰为主;从图案特点看,两国都重视图案的吉祥寓意;从色彩看,两国都崇尚阴阳五行为主导的五色观。
    中韩服装的共同特点不仅限于两者在外在形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更为重要的是两者在气韵风格上存在相通性。
和谐美 
    与西方的“崇高文化”不同,中韩两国的民族文化同属于“和谐文化”,“以和为贵”的观念深入人心,“和谐”是东方服装艺术的最高境界。和谐美有不同层次的表现:
    首先,中韩两国先人的宇宙观都是“天人合一”,两国传统服装的平面展开结构和留有空白的造型为营造“天人合一”的境界提供了基础,宽衣博带的服饰形象与宇宙相感应,相辅相成。
    其次,儒家思想推崇人与人之间的共同性而非歧异性,共同性可以从中韩服装外轮廓、装饰及色彩的宁静淡泊及社会归属看出,其亲和、中和、平和的服饰风貌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沟通和情感交流的纽带。
    第三,从冠冕、衣裳、鞋履到服饰配件都相互照应,完美统一,在统一中体现出整体感,在整体中把握谐调性。
    第四,强调和谐、对称、统一、均衡的造型方法,中韩服装都反对极端、荒诞、不谐调、非对称的矛盾造型方法。
   从和谐美的根源看,两国服饰的和谐美来自于中国古代以儒道为基础的主流哲学和美学思想。韩国不仅是世界上最早输入儒家文化的国家之一,而且韩国经济学家宋丙洛在总结韩国的22个世界之最中,甚至提出“韩国是世界上第一的儒教国家”,“在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比儒学的诞生地中国更加遵从儒家文化的国家”。正是由于中韩传统哲学思想的共同性,韩国一定程度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衣钵,从而奠定了中韩服饰气韵相通的基础。

含蓄美 
    与西方的“明喻文化”相比,中国和韩国的传统文化都属于“隐喻文化”,具有东方神秘主义色彩,艺术偏重抒情性,重视主观化的精神美感,突出意境的意义,往往利用具象的造型、色彩、图案象征抽象的含义,表现内蕴丰富和不张扬的美,给人言有尽意无穷的意味。
    东方文明以伦理教化为先,强调情理结合,以理节情。在儒家思想的整体氛围中,韩国服装同中国服装类似,着装力求大而化之,造型结构不是逼真表现人体,而是让人与衣若即若离,展现出虚实相生、含蓄内敛的境界。韩服几乎盖住了衣者的整个身体,表现出庄重、含蓄之美。韩国女装高腰、直线和宽大的款式造型,抹杀了所有可能产生性诱惑的身体曲线,以飘扬高贵的直线条和端庄的外形,陶冶人的情操,反映出东方服饰审美的本质不是追求人体美,而是追求超出形体之外的精神意韵。
(本部分根据吴晓玲《中国与韩国传统服饰文化比较分析》(《文化研究》2006年冬季号“当代韩国”)整理 )
跳转到指定楼层
cpo_xjh
发表于: 2010-1-25 13: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日韩文字比较——中日韩新“三国演义”之文化渊源(五)
.中日韩三国的共同因素

何谓文字?文字原称为以图形符号(标识、结绳、图像等)构成语言, 加上表达人类积累文化之信息。目前文字领域已经包括一切有关海报、杂志、报纸的印刷与排版和有关电影题目、音乐影像精选和广告以及绘图、电脑设计、动画卡通等适用文字的设计。  

中日韩的文字分别是韩文、白话文和假名而作为其文字的起源, 三国文字的形态和结构截然不同。但, 汉字在三国文字中依然存在, 其影响力尚未消失。  

韩国有关韩汉字并用问题一直不断引起学术界的争论。这一问题主要涉及标记方式, 因汉字在韩语里占百分之七十, 就是说大部分韩语的起源於汉字, 但他们要关心的是汉字文化”, 并不是汉字其本身。中日韩三国语言学者曾多次举办过有关汉字通用化问题的讨论会, 但目前为止仍未有结果。今天全世界变得同盟化方向发展, 东方三国在汉字文化的基础上要如何恢复原有的东方思想是我们东方人的使命。

.拥有古老历史的表意文字——汉字   

世界历史上有古老文字如下:古埃及象形文字、美洲玛雅文字、印度的梵文和中国的汉字。其中至今仍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即是汉字。汉字这种长生不老的活力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上一大奇迹。方块汉字不是表音文字, 这一点和韩语有所区别。但, 关於汉字的起源至今学者们之间仍引起争论的主题, 大部分都同意为中国的文字起源於象形。汉字虽然没有发展成表音文字, 但在象形和指事的基础上, 创造出的大量合体字。使象形字逐渐占据主流, 形成独特的象形表意功能。  

汉字功能还延伸到道教或书法艺术, 譬如, 驱邪避凶的符和各种书法字体可以说是汉字文化中的一道最新奇的景观。   

.拥有独特语言体系的表音文字——韩文   

韩文究竟是怎样产生的?韩国在15世纪中期, 吸收八思巴文字等等一些外国文字的优点而产生的。朝鲜王朝世宗大王和《训民正音》学者煞费苦心创造的科学性文字。15世纪以前, 韩民族虽拥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文字, 以前都是以汉字来记载的。加上对一般的老百姓来说, 汉字是十分难懂的。因此, 无法拿自己的语言来表达韩民族的思想与感情。

当时《集贤殿》的大学者郑麟趾与其他学者共同编写《训民正音解例》一书。该书上说:以其至理之无所不在, 而非人为之私也”, 可见韩文的科学性, 每字都依照口腔的样子而做出来的。自创造韩字後, 一般的老百姓也充分享受其实用性与独创性, 目前在韩国基本上没有文盲, 韩国民族对此引以自豪。   

现在的韩语字母体系叫做"Hangul"。正好与中文相反, 韩语的基本特点为表音文字, 一共有40个字母;21个母音和19个子音。把母音和子音拼起来以後的发音更加像从口腔发出来的声音。   

.兼有表意和表音的文字——日文   

现代日语是由汉字(表意文字)和两种日文表音字母(平假名片假名)而组成的, 也可以说具有独特的文字结构。   

大约在公元6世纪之前, 汉字从中国大陆经过韩半岛传到日本。在日本, 汉字除了其表意功能之外, 也用来记音。日本根据汉字书写方式为日本创造的音节字母叫做假名。日本人把汉字认为真名”, 这就是与假名相反的概念。日本人则把平假名看做为女性文字, 片假名看做为男性文字。这是由於在日本平安时期妇女主要用平假名书书写日记与书信, 而男人用片假名书写汉字的注解。

汉字作为表意文字, 有助於创造出新生词汇。片假名主要用语书写外来语。 然而使用片假名会导致被称之为片假名英语的日本式英语的结果。是因为日本文字以这三种不同字体混为一体, 能使读者不但在发音上, 而且在视觉上体会到更丰富的节奏感。

中日韩徒步新“三国演义”:http://www.chinawalking.net.cn/SG/SG_sy.aspx

转至:http://www.confucianism.com.cn/html/hanyu/1281300.html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