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广州大学城网业务调整

[其他] 中日韩新“三国演义”之文化渊源(三) [复制链接] qrcode

查看: 5906 | 回复: 1

cpo_xjh
发表于: 2010-1-20 09:47:33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服对日本传统服饰的影响
原帖地址:http://drama.sysu.edu.cn/wenhua/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042
    中国服饰东传到日本,是中国对东南亚服饰产生影响的重要内容。日本服饰主要受到中国隋唐服饰的影响。在日本文化服装学院、文化女子大学合编的《文化服装讲座》一书中,编者将飞鸟、奈良以及平安时代前期称为日本服装的模仿隋唐时代。无论从传世或出土的艺术形象看,这一时期的男女服饰形象确实是不折不扣的唐装。日本受中国隋唐影响的时期,正是日本服饰趋于成熟的时代,而后顺利进人日本服装发展年代,再进入日本服装全盛年代,那已经是公元16世纪和17世纪的江户时代的事情了。可以这样说,日本服装模仿隋唐服装时代,对于日本服装走向成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
   日本古坟时代(公元4世纪至7世纪)。当时中国的文化已经相当成熟,由于服饰最为外显,所以很快东传到日本,使日本统治阶层开始穿用上下分装式服装,女式称“衣裳”,男式称“衣裤”。中国六朝时期(即公元5世纪),曾有缝衣女工由百济去日本;雄略天皇十二年时,日本又派人来中国江南聘请缝衣技工。《日本书纪》载:“十四年正月戊寅,身狭村主青等,共吴国使,将吴所献手末才使汉织、吴织、衣缝兄媛、弟媛等,泊于住吉津……三月,命臣连迎吴使,即字置吴人于桧隈野,因名吴原。以衣缝兄媛,奉大三轮神,以弟媛为汉衣缝部也。”汉织、吴织、兄媛、弟媛,即是中国的机织工和缝衣女。日本人木宫泰彦《日中文化交流史》中记述,在中国六朝文化的刺激下,日本雄略天皇曾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养蚕织绸事业的发展,企望日本也成为中国式的“衣冠之邦”。在他临死时,因未能实现这一愿望而深感遗憾,留下遗诏说:“不谓遘疾弥留,至于大渐,此乃人之常分,何足言及。但朝野衣冠,未得鲜丽,教化政刑,犹未尽善,兴言念此,唯以留恨”。公元593年,推古天皇即位。十年后,推古天皇的侄儿圣德太子为改革氏姓制度和打破门阀之见,仿效隋制,颁布“冠位十二阶”,制定了宫廷用冠和参朝服。他派遣使节来与中国建交;邀请中国技工去日本传艺。著名的古画圣德太子像,画中的太子头戴中国式幞头,身着初唐时的服装,已清楚地表明日本上层人士对中国服饰的偏爱与推崇,同时说明了中国服饰东传给日本服饰发展带来的巨大推动力。
    据中国《三国志·魏志·东夷传》记载:魏景初二年(公元238),日本女王卑弥呼派遣专使来中国,向当时的魏明帝赠班布(韧皮纤维织的布)二匹二丈。魏明帝赐赠了绛地交龙锦五匹、绛地绉粟厨十张、茜绛五十匹、绀青五十匹、绀地句文锦三匹、细班华五张、白绢五十匹等丝、毛纺织品。日本使者除将这些珍贵的纺织品带回去以外,还通过参观和了解,把中国当时的提花、印染等技术也带了回去。日本《古事记》记载:从六朝时期陆续到日本侨居的中国纺织工人,对日本古代的纺织、印染、缝纫技术的发展,做出了特殊的贡献。至今在日本寿命寺所藏的古画中,还保留有古代中国纺织女工的画像,寄寓了日本人民怀念和崇敬的深情。
    日本法隆寺曾保存了一些中国隋代的丝织品。其中著名的有四天王狩猎纹锦,图案以树为中心,配饰四个骑马的胡人作射狮状。这种典型受希腊、波斯风格影响的中国丝织品在日本收藏,更说明了日本的服饰发展曾由中国为输入国,间接得到过丝绸之路的滋润。在日本正仓院所藏的唐锦中,有狮子唐草奏乐纹锦、莲花大纹锦、唐花山羊纹锦、鸳鸯唐草纹锦、狮子华纹锦、狩猎纹锦、鹿唐花纹锦、莲花纹锦、双凤纹锦、宝相花纹锦、花鸟纹锦、唐花纹长斑锦和花鸟纹晕涧锦等,更可以证实以上的结论。毫不夸张地讲,日本服饰在对外交流中趋向成熟,其中对其影响最大的外国首推中国,特别是在日本的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和平安时代,日本服饰直接受到中国隋唐服饰的积极影响。除了日本组织有关人士到中国观摩、聘请缝衣女工等主动学习以外,唐政府还给予有意扶持与资助。因为当年往来于东海、黄海之间的日本遣唐使和学问僧很多,对此,唐政府每人每年赠给丝绸二十五匹及四季衣服,以资鼓励。这些留学生或学经的人,在返归日本时,还要带回大量的丝织品。有一个名叫城桑的僧侣,到过浙江台州,获得了珍贵的“青色织物绫”而归。直到今天,日本著名的正仓院内,除珍藏着前述中国唐代传输过去的各种绚丽的锦、绫等名贵织物外,还有各种夹缬、蜡缬等印染品。据《正仓院刊》记载:“唐代运去了彩色印花的锦、绫、夹缬等高贵织物,促使日本的丝织、漂印等技术获得启发。”至今,日本纺织印染技术书籍中,仍大量沿用绞缬、蜡缬、罗、毡、绫、羽等中国唐代的汉字名称。
    日本文武天皇大宝元年(公元701),政府颁布有律六卷、令十一卷的《大宝律令》。在《大宝令》中明文规定制作衣服要仿造中国式样;宫廷朝服也模仿唐代朝服。如天皇身穿红地绣有日月星辰和龙、山、火等花纹的“衮龙御衣”,这是典型的中国服饰古制中十二章冕服纹样。文职官员头戴冕冠的变体,穿大袖上衣、小袖内衣,下着外裤、里裤,脚穿朝靴,腰佩腰刀,手捧朝笏。宫廷女子也要在小袖内衣的外面罩正式唐装,这都是中国服饰古制的反映。《新订增补国史大系·续日本纪》载:天平二年四月庚午,天皇下诏“自今以后,天下妇女,改旧衣服,施用新样。”“施用新样”是学习推广唐装的进一步措施。日本吉川弘文馆刊《新订增补国史大系·续日本后纪》中写道:公元719年,即日本的养老三年,宫廷曾下令“天下百姓右襟”。这是使日本服装式样进一步向中国服式靠近的重要措施。因为中国中原人自周代以后都是向右掩衣襟,并因此将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向左掩襟的习惯一律归为“胡服”方式,将西北边域人称为“左衽之人”。日本当时显然是以唐服为文明象征的。同时,日本在注释《养老律令》的《令义解》中,甚至对缝衣方法提出了具体要求。承和九年(公元842),仁明天皇又诏书:“天下仪式,男女衣服,皆依唐法,五位以上位记,改从汉样,诸宫殿院堂门阁,皆着新额。”
    奈良时代,曾经到过中国的遣隋、遣唐使节积极传播在华见闻,力主服饰革新。就在颁布《养老律令》的公元718年,遣唐大使多治比县守回国。第二年正月进朝贺岁时,他特意穿上了唐朝廷赐给他的朝服;天平宝字六年(公元762),原遣唐使吉备真备在大宰府监造棉质袄、胄各20250具,完全仿效唐代服饰款式,连配色也参照中国的五行学说,按赤、白、青、黄、玄的顺序和寓意制定。弘仁九年(公元818)曾到大唐学习的菅原清公奏请朝廷规定天下礼仪,男女衣服悉仿唐制,五位以上的位记都改汉式。
    在中国史籍《旧唐书·东夷传》中记载:日本文武朝时的遣唐执节使粟田真人来唐,衣着“犹中国户部尚书,冠进德冠,其顶为花,分而四散,身服紫袍,以帛为腰带”。19723月,奈良县明日香村发现了一座名为高松冢的古坟。这座古坟大约建于7世纪末8世纪初,坟内壁画上的男子服装也完全是中国唐装样式。
本部分根据华梅《服饰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7)整理
中日韩徒步新“三国演义”:http://www.chinawalking.net.cn/SG/SG_sy.aspx
跳转到指定楼层
广工师兄
发表于: 2010-1-25 15:3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受教,谢谢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