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广州大学城网业务调整

[自我认知] 神童泯然众人的“罪魁祸首” [复制链接] qrcode

查看: 5903 | 回复: 0

骏翼职业
发表于: 2010-1-16 18: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选自《张宇东》的博客
  13岁就考入中国农业大学,高考563分的高分,来自贵州的少年廖崴却在一年之后品尝到大学生活的不易——虽然竭尽全力,成绩仍旧处于下游。有机化学的33分和英语分班考试的年级倒是第一,使这位昔日的神童品味到从未有过的打击。在老师看来,廖崴“上课总不听话,态度不认真,老是爱在课堂上嘻嘻哈哈的。”现任的老师说:他“在情商上还是一个小学生,而智商方面基本上还是一个中学生的水平。”这位在大多数老师眼里“聪明、接受能力强、反应快、理解能力强”的大学生,却有着另外的一面“提问题的时候,看上去很懂,有时候似懂非懂。上课时,偶尔还会突然跑出教室去。”

    曾经,在中国的大地上,很是流行过一段时间的“神童”教育:中国科技大学常年开设少年班,北大清华也不时有所动作。然而,风靡一时的少年班并未给国家培养出更多顶尖的优秀人才——“昔日大名鼎鼎的‘神童’宁铂如今出家为僧、干政‘自我封闭’、谢彦波‘有心理问题’……”,在媒体的报道中,类似的名单可以列出一长串。神童的称谓如同《伤仲永》描述的那样,在若干年后泯然众人。

    很多人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的期望值太高,给“神童”们施加了太大太多的压力。的确,少年成名后的谨慎小心和一直高高在上的追捧,使得他们不能接受寻常人经常受到的质疑和批评,在学业上的成绩压力和超越同辈甚至前人的种种期望使得他们焦灼而自伤。但是,纯粹的精神压力并不能解释成绩的滑坡和头脑的退化。连13岁神童廖崴的老师也说“他的智商基本上还是一个中学生水平”,显然,即使是进入了大学,也不见得就能符合大学所提出的基本要求。

    神童的成色在渐渐淡化,而我们所能关注的,就是甄别和判断神童的标准是不是有什么问题。13岁的孩子,是通过“高考”的分数进入大学的;而以前的少年班,同样是以学习考试的方式来判断一个孩子能否具备进入大学的资格。这可能是值得怀疑的,当然,分数的高低,决定一个考生是否具有成为大学生的资格,这毋庸置疑。但是,对于尚且年幼,“情商较低”的学生来讲,是不是高考成绩的优异就能进入大学,这恐怕值得推敲。

    学习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不仅是成绩的好坏和分数的高低在决定学生的成就,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完善,也是学习的重要内容。在一个普遍由18岁以上的“法定成年人”存在的环境里,让一个从来不谙世事的孩子去适应和熟悉,这本是就是不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大学生活是学习生活等等方面不断完善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显然不是适合13岁“神童”的。

    我们一直希望“不拘一格”的培养人才,这没有问题,但是问题在于,任何美好的愿望,在实现的路径上都需要科学和自然的安排,需要符合客观的规律。当年幼的孩子在“自由、自觉、自律”的大学环境里迷失,任何高考成绩都不足以帮助他从中摆脱。而且,一个人的成长过程,学习的内容并不是最为主要的,13岁就经历了大学生活,那么到了该谈恋爱,该熟悉社会的年纪,又从哪里去获取这些经历呢?

    神童的泯然众人,并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但是我们却在用一种貌似合理的方式在促成这种泯灭的过程。毕竟,禀赋和天资是走向成功的必备因素,没有人愿意看到天赋的浪费。但是,我们在发扬天赋的时候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呢?培养“神童”的方式很多,让他们提前进入大学只是其中之一,我们是不是可以更改一下固有的行事和思维方式,让更多的“神童”收藏好过人的天资,而在所有的生理心理乃至人格因素都满足之后,再让这些超出常人的素养慢慢发挥呢?
跳转到指定楼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