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广州大学城网业务调整

让杨元元的悲剧不再重演 [复制链接] qrcode

查看: 8867 | 回复: 0

秋千
发表于: 2010-1-7 17: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贫困不是问题,把贫困当成问题才是问题。

文赵彩瑞
2009年年末,女硕士研究生杨元元的死,引发了社会的反思,她为什么会实施自杀行为?她和弟弟为什么要在求学的路上苦苦挣扎而不是尽早找一份工作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她的死,是因为经济贫困还是精神贫困?贫困大学生这一群体,又一次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据媒体披露,杨元元很要强,家里有困难,却从来不跟同学、朋友说。与杨元元住同一楼层寝室的同学说,因为与杨元元在年龄上有差距,平时沟通不多,但杨元元看上去有点孤僻。杨元元没有朋友,也不主动与同学交往,“她和家长在一起,我们也不好意思去串门”。

另一个引人注意的因素就是她和母亲面对大学毕业的选择的态度。杨元元大学毕业时,摆在面前的选择有五个。最好的,杨元元考取了北京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不过自费生需要缴3万元学费,她不得不放弃。杨平平说,姐姐考虑借此证明实力,但也耽误了找工作。当时最稳定的工作是去湖北枝江县当公务员,母亲说,“不用考,先到先选”。但这个选择遭到母亲的强烈反对,“我一辈子都不想再回去(老家),元元好不容易才考到武汉的。”另一个机会,西北大学向元元发来面试通知。杨元元买好了火车票,但母亲担心女儿被骗,不让去。另外的选择,一个是到广西青州港经贸公司当文员,一个是到浙江义乌工厂当会计,母女两人认为不靠谱,未去。

由此可见,贫困作为一种生存状况,对于贫困学子的父母的精神束缚可能要远远超过对贫困学子的精神束缚。父母会把对贫困的恐惧,逃离贫困的渴望传递给孩子,并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安排,由于对贫困刻骨铭心的体验,加上父母的影响,不少贫困生将择业作为自己告别贫困的最后机会,一心要“跳出农门”,不愿意下基层、到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害怕到了不理想的单位丢了面子,害怕单位解散或倒闭使自己再陷贫困,当然也不愿意回到自己的家乡。而在这个案例当中,杨元元和她的弟弟选择了求学。

在杨元元死后,上海海事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董海涛老师说,杨元元自杀前有80%的可能处于抑郁症状态。如果能尽早疏导,就不会出事。因此,他倍感痛心。董海涛表示,杨元元有完美主义倾向,对自己的消极面非常关注,害怕别人对自己有负面评价,对自己要求苛刻。而贫困生自杀,或者抢劫、杀害同学的新闻也屡屡见诸报端,可见,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非常值得关注。

据“提升贫困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中国西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师资培训计划所做的调研,贫困生存在适应都市生活的困难、处理与同学(尤其是室友)间生活水平差异带来的尴尬、对“上大学的目的”认识局限——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尤为缺乏、专业学习能力普遍弱于其他学生、职业素质与就业能力相对较弱,就业心理压力大——背负的家庭责任更重;社会资源较少,更多地需要靠自身建立的社会关系。

如何帮助贫困大学生?
除了对贫困大学生心理进行关注,必要的时候进行心理救助和心理干预,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指导贫困生创业,可能是一个有效的方法。创业指导专家周其洪老师指导的中央民族大学KAB俱乐部,2年时间,6名大学生创业成功,其中3名是特困生。其中一名学生的公司,已经在广州、贵州、云南三地都开设了分公司。贫困大学生通过创业,既解决了自己的生存问题,又造福社会
。“贫困大学生相比普通大学生,成就的动机更强烈,更能吃苦,更加不屈不挠,顽强创新,而这恰恰是创业者最宝贵的品质。不过,相比家境较好的大学生,贫困生创业失败的风险更大,因此,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贫困生,不建议急于创业。”

富平学校的校长沈东曙认为,贫困和成才之间并没有相互矛盾的关系,对贫困生最大的帮助是让贫困生成才,而让贫困生成才,他认为最好的路径就是帮助他们带动当地族群改变生存状态,带动家乡发生变化,成为社会企业的企业家。富平学校目前在积极推进吸引农村需要的专业人才到农村去创业,探索如何在农村开办幼儿园,如何在农村开办连锁店、乡村诊所等。
笔者以为,贫困大学生回到自己最熟悉的农村和基层创业,要比外来人才更有优势,也更有生命力。

“提升贫困大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中国西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师资培训计划项目负责人苏文平表示,要真正帮助贫困大学生,高校需要实施职业生涯干预。面向大学1~4年级学生,采取专门的课程学习与相关的实践活动参与并行的教育、培训,通过开展大学生活适应性教育活动、开设专题讲座、职业生涯规划(1~2年级)与就业指导(3~4年级)课程、组织职业生涯工作坊(团体辅导)(1~4年级)、组织个体咨询(1~4年级)、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有助于其提升可迁移能力及可雇佣能力的实习、实践活动。

对于贫困大学生个人来说,苏老师建议,进入大学,不要因为看到别的同学学习成绩好、社会能力强以及具有文体特长这些表面化的优秀,就自惭形秽、自卑,社会和学校有着不同的评价标准,何况自己还有很强的可塑性。要认识到大学顺利毕业并不是上大学的唯一目的,更不要因为学业或者其他方面的挫折而轻易否定自己的人生,更不要背负着“贫困”的包袱。家庭背景对于一个人未来的发展以及个人价值的评价并不具有决定性作用,对于一个人是否成功而言,家庭背景只是一个要素,除此之外,一个人的智商、情商、人脉以及对机会的把握等要素,也需要起作用。因此,不要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打工和学习争取奖学金上,还要适当参加文体活动,主动与人交往,当遇到困难,无论是经济的,还是其他方面的,要学会求助。
贫困不是问题,把贫困当成问题才是问题。俞敏洪、潘石屹等成功人士均出自贫困家庭,但是他们靠着自身的信念和努力,以及求助和结盟的态度,最终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对于贫困大学生周围的同学来说,苏老师提醒,要通过其自身的特点,让他认
识到自己除了劣势之外更有优势,而不是单纯地做到不歧视他们,以此来帮助他们增加自信。
跳转到指定楼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