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有条清澈的小河,白天晚上都有人在里面洗衣服,洗澡。那天晚上,我去河边,看到男男女女都在那里洗澡,男的在上游,女的在下游。女的穿着筒裙洗,男的穿着短裤洗。水很清,这么多人这般随便用水,并不见一点污染,很多人刷牙都用河水。我们顺着大路8分钟就走到市南头,又十分钟走到市北头,没有看到一处现代化的楼房。大部分的建筑是木制的吊脚楼,还有一些竹席片做墙,茅草做顶的低矮简易房。市政府的办公室也就是路边一栋几十平方米的平房。这个县2万人口,世世代代无欲无求的生活在个山洼里,与世无争,自得其乐。
这是记者苏瑞卿去老挝一个叫龙山县朋友家做客的见闻。
很一般的文字,很平常的生活,让我忽然想起我小时候生活的小镇。那时,汉水从小镇西边经过,河水虽没清澈到可以刷牙的地步,但河清沙幼,素街淡巷的确是十分相似。大约小学的年月,周末一放学就跑到那当时认为最高的地方----公社武装部办公地,三层楼,我们大都能上到顶上去,还故做胆小的爬到边上看下面。街市逢双,在农历属双的日子特别的热闹。三乡五里的乡里乡亲都趁这个时候到街市上,把自己需要或不需要的东西进行交换。特记得有个次临近春节,走在当时还是沥青路的省道上,雪霁:看着络绎不绝的人,买衣服,买年画,买鱼,买肉的人都有。。。。有穿着长袍,带着毡帽的老爷子,有提着暖手小陶缸的小娃儿,有一家人推着自行车驮着很多年货的。。。
那时候的一切都是亲切,就像苏记者去老挝的这个县城一样,平淡但新鲜。根本不像现在,全球化,整个地球都是一个村庄,到处都是汽车,工厂,空气混浊,流水变质。在中国肯定还有像龙山县城这样的地方,但却是越来越来越少。
世界是多样化的,期望像龙山这样的地方越来越多,要不然,我们回忆童年连个载体都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