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广州大学城网业务调整

给“民间科学家”足够的钱与时间,他们能出科学成果吗? [复制链接] qrcode

查看: 253 | 回复: 0

八日水
发表于: 2016-2-29 21:08:07 | 显示全部楼层

  


近日引爆朋友圈的,是五年前的“引力波”民科视频。一位热爱物理,历尽艰辛,多年来自费钻研学术的民间科学家,在台上遭遇了嘉宾和主持人的无情嘲讽。当然,羞辱他就是这个节目本身的目的,也是收视率的保障。不过,借着引力波被证实的新闻,他得到了广泛同情(尽管该新闻与其理论完全无关)。


有人声称,学术我不懂,但为鼓励这种热爱科学的精神,自己也要捐助10万元,让他至少衣食无忧的继续研究。


然而,那些有捐助意向的人,可能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民间科学家之所以陷入困境,是因为资源与个人水平不足么?假如给予足够多的金钱与研究时间,他们就真能提高水平,搞出科学成果?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因为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Practice makes perfect。意为“多练习,就能达到完美之境”,或“熟能生巧”。比方说我下棋很臭,那多找高手切磋,水平会很快提高。我不会写书,然而假如每天坚持码几千字,文章也会顺畅。我编程很烂,但每天写几百行,几年下来也是高级程序员。相应的鸡汤故事更是人尽皆知,如爱因斯坦的小凳子,达芬奇的鸡蛋,以及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1%的灵感加99%的汗水”。


搞学术研究,难道有啥本质不同吗?一个对学术狂热的民间科学家,不求做到顶级(因为这需要天份),只希望自己像个普通博士生那样出成果,有可能吗?


在回答问题之前,我们先考察“民间科学家”这个词,因为中国绝大部分正规大学与研究所均系官办,”民间“不仅意味着“非正规”,还隐喻着“挑战权威”。在中文里,非正规从业人员通常被称作“业余”——业余棋手、业余作家,或“爱好者”——天文爱好者、登山爱好者,或两者均有——业余无线电爱好者。“民间科学家”是个特定搭配,具备贬义,其内涵远非“业余”所能覆盖:


爱因斯坦毕业后未能找到教职,几篇诺贝尔奖级别的论文,都是他在专利局做公务员时,业余研究完成的。张益唐证明孪生素数猜想,部分基础工作是他毕业后给餐馆送外卖时完成的。——然而,他们那时是业余科学家,不是民间科学家。


大量天文发现,都是普通爱好者做出的呀。——没错,他们是科学爱好者,但不是民间科学家。


某某高中生也发表了几篇SCI论文。——这是“低学历科学研究者”,并不是民间科学家。


这也不是,那也不是,难道只有那种搞阴阳五行的,把公狮子硬称作做阳狮子,谁不同意就上法院告的,才是民间科学家?——不,这一般叫“精神病”,不叫民间科学家。


民科一词定义模糊,导致诸多无谓争论。民科群体亦在不断演化,令以往的批判落伍。本文试图对民科做出新的分类分析。众所周知,北大校训前半部分是“爱进民科”,民科资源自然异常丰富,这些分析基于本人长期耳濡目染仔细观察。当然,个人经验未必可靠,仅供参考。


一、民科1型。擅长领域与爱好不一致。热爱科学研究,却并不适合。如同一个五音不全的人非要做歌唱家。这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大家最熟悉的民科类型。
典型特征:


1.对基本科学研究规范不了解。而是自创一套缺陷严重的错误研究方法。



2.不掌握也无法理解行业术语。他用术语,只是因为这显得“很厉害”、“很科学”。在交流时非常自负和自恋。


3.无法理解最基本的逻辑思维方式。最常见的错误就是套套逻辑(循环论证)与阴谋论(分不清想象、推测与事实),这些逻辑错误不但出现在他们的文章里,也体现在他们的日常行为中。


常见民科1型言论:


例1:我认为XX食品有潜在危险。虽然科学家没有发现足够证据,但谁能知道它没有未知的危害呢?——“不知道某物有未知危害”是个永远为真的套套逻辑,因此这句话并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你对这种句式不敏感,不能一眼看出错误,那么你很容易被民科所惑。


例2:本专业的教授们不认可我的文章,因为我的成果太震撼,他们害怕我会挑战他们的学术地位,抢走他们的科研经费。——分不清想象和事实。


例3:根据我自创的XX理论,我认为万有引力根本不存在,存在的是万有斥力。——自创的理论需要先用实验证明其正确性,获得同行评议的认可,然后才能使用该理论得出新结论。否则瞎编一套研究方法还不容易?


活跃地点:贴吧,论坛,QQ,优酷。


常见性格:对普通人,眼高于顶,觉得自己异常聪慧。对专业人士和学者教授,口头鄙视但内心崇拜,以获得这些人的认可为荣。自负掩盖着自卑。


应对方案:面对他们,普通人的所有应对方案都是错误的。赞同与鼓励会让他们更为自负,继续坚定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无视、鄙视和嘲讽则会被视为侮辱与迫害,伤到自尊后他们会更加努力,试图“做出点成就打世人的脸”,同样坚定地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他们真正需要的是专业的心理治疗。
         

二、民科2型。表面上热爱科学,实际上热爱的是顶级科学家的名与利。他们将研究科学视为获取名利的捷径。


有位在北大活跃10多年的民科刘进,自90年代中期起,每天穿梭于学生自习的教室,兜售研究成果(其实是简单的杨辉三角形),年复一年,除了圆圈和三角形越画越漂亮以外,毫无长进。然而多年后,他意外收获了副产品——一届届北大学生毕业后,不知道谁是高考状元,不知道哪位校花最漂亮,不知道各系著名教授或校友,却知道他(他本人是1型民科,但达到了2型民科梦寐以求的目标)。你看这性价比多高。


典型特征:


1.研究方向多为大众传媒的热点,而对学界真正关注的问题知之甚少。这由强烈的名利欲望所决定。且适合大众传播的学术议题通常浅显易懂。像歌德巴赫猜想,任意大于2的偶数能分解成两素数之和,小学生都能看懂。所以民科们特别喜欢。但若你考他们点基础知识,比如让他们做个傅立叶变换,相关领域合格的本科生都会,但民科写不出来。这有智力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兴趣不在这里。


2.热衷攻击名人。我发现了爱因斯坦理论中的错误,我驳倒了院士,我质疑了某某教授。他们不是为了接近真理,而是想弄个大新闻。“证明爱因斯坦是错的”变成了研究目标。那为啥不去证明爱因斯坦正确呢?成功率高多了。但从来没有民科这么干,因为没新闻价值,他们在这方面从来不傻。


3.形象打造与自我宣传远远重于研究工作,擅长自行宣布胜利。他们并不埋头研究,也不进行论文写作,而是不停在网上、媒体上宣讲自己的理论,时常到学术机构“挑战教授”。然后自己宣布获胜,原因是教授怕了(不理会他)或教授被驳得哑口无言(理会了,但旋即发现无法与他们交流)。正规的学术研究者很少关心非专业人士对其专业成就的评价,除非严重影响其工作与利益。


4.与民科1型部分重合,但也有少数人有正式学术职位


常见民科2型言论:


例1:经过长期研究,我发现了爱因斯坦相对论里的错误,他的理论基础被我彻底摧毁了。


例2:在XX国际会议上,某某教授发言后,我当场对他的发言进行了全面批驳,驳得他哑口无言(实际上是根本听不懂或不愿听对方的回应,胜利也是他自己宣布的,学术界没什么人承认)。


例3:我的重要学术理论一出,便有了广泛的影响力,共计五家省级电视台、十三张权威报纸,对我的理论进行了正面报道(但论文永远发不了)。


活跃地点:论坛,报纸,电视台,学术机构周边。


常见性格:追名逐利。研究领域随公众热点而变。与1型相比,他们不愿谈论研究过程中的思维方式、问题与实验情况,而是专注于宣传自己的个人形象、成果,以及有多少人(特别是有多少教授和领导)承认他的成果。


应对方案:不理会。对一个追名逐利而不得的人来说,无论支持和反对,都会提升他的曝光率,而这正是他想要的。


三、民科3型。研究方法或目标是错误的,但搞这种"学术研究"属谋生手段。与民科2型不同,他们多有自知之明。普通人对学术界论文有“幻觉”,认为能发表在学术杂志上的论文,大部分都是“正确的”,但这种情况仅存于顶级期刊和会议。


除此以外,还有大量(中文杂志可能是90%以上,英文杂志少一些,但比例也不低)的学术、准学术刊物,里头有大量文章是用于谄媚领导、吹捧学阀、打击政敌、拉关系、攒资历、混评分、发软文、刷论文数、满足项目需要、博士毕业等等。尽管它们同样是论文,一般也会被学术数据库收录。但真正的专业人士根本不看。


典型特征:


1.有能力在低档次学术刊物上发论文。甚至一些高水平学者,因利益驱动(最常见的是吹捧领导),会使用自己的权力影响力,将类似文章发表到较高档次的刊物上。


2.学术观点随个人、研究单位的政治与经济利益的变化而急剧转变。比如前年还在论证生二胎会导致人口爆炸需要严管,但去年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突然变化,旋即开始论证放开二胎刻不容缓。


3.因某些历史原因存留的学术规范不佳的行业。随时代发展,社会对这类行业的研究成果与毕业生的需求量急剧下降,但早年教授队伍庞大,相关学术刊物繁多,无法裁撤也难以转型,遗留下来。比如搞马克思的、计划经济的、中医的、地震预报的……。


常见民科3型言论:


例1:某某学科具有悠久光辉的历史,在XX年,XX年和XX年,分别受到国家领导人某某、某某等人的亲切接见。领导人指出,某某学科是中国人的骄傲,一定要解决某某问题,将这个学科发扬光大。——相比学术目标,他们更关注权力的承认与拨款。


例2:某某杂志是我们最重要的宣传阵地,面对社会上种种不实攻击,我们必须誓死捍卫这条生命线。——行业生存受到威胁,学术观点的正误变得不再重要。


活跃地点:在你们这些普通人看不见的各种行政会议上。


常见性格:只要不影响我从国家拿钱,对论文里是否有漏洞,是否遭遇批评,并不感冒,因为他们很多人自己也不信这套东西。只要领导认就行了。


应对方案:别跟他们较真。因为他们的背后是外行领导内行,将发论文作为政绩,而非获取学术圈同行认可的学界现状,除非你的目的是变更体制,否则批评毫无用处,他们也根本不在乎。


四、民科4型:能在大众媒体上熟练运用术语,高中或本科知识娴熟,有科学思维能力,写文章格式非常规范,但并不具备专业素养专业人士知道他们是民科,而非专业人士则误以为他们是科学家。


我学术水平较低,所以早年接到不少低档次杂志的审稿请求,其中就有少量民科论文。这些论文格式严谨,术语运用准确,所以能顺利骗过编辑,但哪怕水平再低的专业人士,也可以一眼看出,作者其实什么也不懂。


典型特征:


1.有能力在低档次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也有能力科普。但是他们的论文,有水平的专业研究者根本不会看。科普文章则靠四处搜索翻译拼凑,特点是剽窃的部分水平很高,自己夹塞的部分错漏不少。


2.跨界与专业权威在后者领域辩论。一个人脱离自己的专业,跨界发言,很常见。但如果无法意识到自己与专业权威的巨大差距,开始尝试临时翻找材料驳倒对方,就是典型民科行为。


3.没有系统性的知识储备,也不会分辨材料真伪,只摘取支持自己观点的内容。每个专业领域里都有门道,有独特的材料处理方式与研究方法,还有很多外行无法注意到的细节。试图跳过专业知识积累阶段,靠搜索引擎东拼西凑,不懂的地方临时脑补,写出来的就是只能骗外行,内行看着到处是错的民科文章。


4.频繁使用专业术语,但这只是为了掩盖自己的无知,欺骗普通人。


常见民科4型言论:


例1:某某的科学素养是公认的,他在科学领域几乎不犯错。——“科学”并非单人所能涉猎的领域,任何现代研究者能精通的专业领域极窄。如果一个人在其专业领域的日常发言能有90%正确,非专业领域有50%正确,就已经算相当严谨了。如果你觉得对方谈跨度极大的无数专业问题都不犯错,那一般说明你的辨识水平堪忧。所谓“科学素养”(即通用的逻辑思维方式)有用,但用处有限。


例2:我的言论是有依据的,你看这篇论文的结论(然后翻出一篇垃圾杂志的垃圾论文),还有这些数据(贴一大堆)。——论文的价值需要专业人士来鉴定,即便论文本身没有问题,转述也需要专业人士把关。因为垃圾论文才是大多数,大部分民科观点,你都可以找到论文支持。数据同理。当你对数据的来源,可靠性,应用范围等毫无概念时,数据不过是个效果良好的自欺和骗人工具。


活跃地点:知乎,论坛,报纸,电视台。


常见性格:什么性格都有,但大多数觉得自己科学素养很高,什么都能谈,心中有鄙视链,如理科生鄙视文科生。看不起1型和2型的民科。


应对方案:这类民科的命门是无法判断手中材料、论据、所用研究方法的正确性与权威性。他们阅读论文,却没有能力判断真伪正误。在运用专业材料时,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各种编造、裁剪、歪曲、误读。


业余人士无法看出问题,但专业人员可以围绕他们错误运用的材料进行辨析,来展示他们真实的学术水准。不过,要让普通人理解他们的错误,并不容易。


对各种民科的类型和特点逐一梳理,明晰定义之后,各种问题便容易回答了:


1.为什么“民间科学家”不是“业余科学家”?


本职与学术无关,业余时间研究科学,获得成就的人有吗?有。前文已有很多例子。


学历很低,但学术成就出色的人有吗?有,虽然少见。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田中耕一是本科学历。初高中学历者在顶级期刊发论文也偶有所见。大数学家华罗庚是初中学历。还有从未受过正规教育的传奇数学家拉马努金。


然而,他们都是“业余科学家”。因为他们搞学术都遵守科学研究规范专业知识扎实,能够与同行交流,了解其它人的研究动向。民间科学家(特别是民科1型)的研究方法天马行空,基础知识薄弱,完全不了解学术界的成果和动态,无法读懂同行的论文。


2.为什么资助民间科学家,并给予足够研究时间,也无法产生科学成果?


因为科学是一套方法论,需要遵循基于逻辑的严谨研究程序,才有可能得到正确结论。准确的事实、论断或材料,严格的研究规范,清晰的逻辑论述,三者缺一不可。


民间科学家无法分辨材料、论文的真与伪,不知道怎样去伪存真(在社科领域尤其致命)。很多人甚至看不懂论文,而以大众媒体或科普媒体的报道(大多是错误百出的民科文章,或缺乏细节的普及式介绍)作为自己的论据。


民间科学家不理解研究规范的意义。比如前文介绍的永动机哥,他在论证时,对部分能量的计算单位用的是模糊而奇特的“力×周长”,从而导致一团浆糊。假如他改用符合物理学规范的公式描述,就能马上发现错误所在。不过话说回来,这些人之所以自创标准,就是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


至于逻辑,前文已有涉及,不再冗述。


民间科学家(特别是民科2型)怀抱着成名取利的不纯目的,从一团浆糊,正误难辨的材料出发,用自己发明的,毫无规范的方法进行研究,目标是打倒某个名人或者某个知名理论。


即便给一个亿,一百年,也不可能有任何成果。这根本不是钱,也不是水平高低的问题,而是因为他们研究的根本不是科学。你哪怕把钱给一个热爱科学的小学生,并给予足够的时间,出成果的概率都比民科高。


那么,普通人应该怎样支持科学?最好的方式是捐助正规学术机构,也可以投资高科技公司。有人说,民科自称搞科学,是对所有真正研究科学的博士生与学者们的侮辱。这话不对,我从未见过有博士生认为民科搞相关研究是对自己的侮辱,顶多当笑话看。


相反,国家每个月只给在职博士生发可怜的八百块钱(现在不知道多了点没有),才是彻彻底底、深入骨髓的侮辱


如果有人能让博士生的平均补助提高五倍,让他们起码能租得起房,吃得起饭馆,谈得起恋爱,那中国的学术成果说不定能翻倍。在这个意义上,一些著名民科,例如廖凯原,他的多笔巨额捐款,对中国法学学术的贡献之大,是不可估量的。很多人欠他一句感谢。


3.以“受过科班训练”来判断是否民科靠谱么?


不一定。民科不见得没受过科班训练,他们不少人有学术界职位或学位。然而,没有受过科班训练的研究者,有极高的概率(超过99%)是民科,仅有极少数是业余科学家或爱好者。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时代不同了,现在的科学界,犹如工业界的流水线,专业划分极其细致,实验器材极其昂贵,合作变得更为重要。任何天才想单枪匹马地搞出成果,除少数对工具依赖度极低的学科(如数学)之外,难度相比一百年前,大大增加。学术界有钱有人有资源,只要你有天份,总能谋得一份职位,调动更多资源,大大缩短出成果的时间。所以科学研究者若有足够能力,一般都会选择进入学术界或工业界的研究机构。


而学术界内的民科现象尽管不可能根除,但学术界有自净能力。有人整理了不符合学术规范的杂志与出版商,拉出黑名单。有人编写SCI论文自动生成器,去测试学术刊物的审稿是否有效。这方面最知名的是“索卡事件”。


物理学家Alan Sokal向杜克大学研究后现代哲学的《社会文本》杂志投稿,这篇名叫《跨越界线:通往量子引力的转换诠释学》的论文被顺利接收发表,随后他公开声明自己的文章是“完完全全的胡扯”。这场钓鱼揭示出那些貌似高深的术语实际上变成了某些毫无分辨力的学者(民科3型)掩盖其致命缺陷的厚厚外壳。


4.钱学森为什么会支持人体特异功能?


尽管中国对钱学森有所神化,但他毫无疑问是位大科学家,在留学期间也是学霸,绝大部分科目均为满分,知识面毫无短板。然而,他归国功成名就之后,却令人大跌眼镜,先是为亩产万斤背书论证,后是支持特异功能,这是为什么?


有人认为这是形势所迫,不得不写,也有人认为是谄媚领导。也许亩产万斤是这样,却无法解释特异功能。特异功能热发生在80年代,典型案例是耳朵认字,人体飞行,隔瓶取物,气功除肿瘤等。钱学森称之为“人体科学”,认定这是新的前沿科学发展方向,并赶赴各地举办数十次讲座推广。


这并非“谄媚领导”,因为当时的名义最高领导人胡耀邦,对特异功能热极其反感,认为是封建迷信,多次批示停止宣传、停办活动。所以请大家首先接受一个事实:钱学森对特异功能是真的信了


为什么一个中学生都能看出错误的理论,大科学家却深信不疑?他是跨界了,但这并不足以解释。并且,一些生物专业教授也支持特异功能,即便98年,我依然能在北大,听到一位生物系老教授,报告耳朵认字实验有效的讲座。


其实奥秘在于信息传播。科学家当官、退休后,会接触到不良的舆论环境,遭遇信息污染。饭桌上,官员们在谈特异功能,朋友们在谈特异功能,邻居们在谈特异功能。其中有些是无法看穿骗子的魔术戏法,有些是以讹传讹,但科学家当真了。钱学森支持耳朵认字的重要理由是:“它是客观存在,因而是否定不了的。”


科学家的能力在于根据事实抽象出理论,然而,如果事实本身就是假的呢?要解释一堆假的事实,只能编造漏洞百出的理论在你的朋友圈里每天疯狂传谣的那堆老教授们也是一样,他们无法应对信息时代的变革,难以分辨舆论中哪些材料是真,哪些结论是假。


疏离学术界以后,部分科学家丧失了辨别材料真伪的能力(民科4型)。他们不了解舆论,不知道他们的正确判断建立在清洁的信息输入上。顶级学术刊物对作假、伪造数据极其严厉,是为了保证学术圈内的信息干净可靠


这也是“科班训练”的另一个作用。你觉得浅显的中学、大学理工科教科书,实际上极其珍贵,因为它们的信息都是干净的,起到了奠基的作用。即便今后遭遇污染,亦可通过比对去除。


可若你奠基时用的是民科书,例如学经济学读的第一本书是《货币战争》,那纠正起来可就难上百倍了。
跳转到指定楼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