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广州大学城网业务调整

多重变奏下的现代乡愁 [复制链接] qrcode

查看: 1249 | 回复: 0

八日水
发表于: 2016-2-6 23:4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乡愁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永恒的意思是说,过去有,现在有,将来也会有,此乃因为,乡愁是植根于人的灵魂深处的一种情感,是一种人性。
    但是,不同时代和不同文明形态下的乡愁内涵又是不一样的,鲁迅在《故乡》中表现出来的乡愁肯定不同于唐诗宋词中的乡愁,同样,我们这个时代的乡愁肯定不同于鲁迅时期的乡愁。原因在于,每个时代,或者每种文明形态都有属于那个时代和那种文明形态特有的东西与气质,譬如,鲁迅时代的中国和今日中国就有很大不同,其中一个主要不同,是鲁迅时代的中国尚处于农业文明和乡村文明形态,而今天我们正处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乡村文明向城市文明的过渡阶段,这是一个在中国5000年历史上从来没有经历过的陌生阶段,于是也就有了所谓“回不去的故乡,进不去的城”的说法。
    张国云先生的《几多城色乡风》,就是一部探讨我们时代的乡愁的大散文著作,他在书中为我们描募了这个时代的乡愁图景,让我们看到,每个人,不论是生活在乡村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还是在城乡间漂泊的农民工,或者居住在城市对门不相见的市民,是如何既回不去故乡,又进不去城的。这里的故乡和城市,既指我们每个人出生的地方,也指能够安放每个人灵魂的精神的地方。对一些人来说,这二者是同一的,但对更多人而言,这两者是分开的,因为怀有对灵魂无处安放、精神飘零的恐惧,所以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其实都有一种乡愁情结,这就是我们时代的乡愁,它不同于我们的父辈、祖先曾经怀有的乡愁,而带有当下时代的鲜明特征,这也就是张国云在书里要告诉我们的。
    张国云以一种行走的方式,体验了这种“回不去的故乡,进不去的城”的感情,他在《开篇的话》说,我们的穿行,我们的活着,最怕遭遇的不测就是“回不去的故乡,进不去的城”……(这)是那份对乡土的依恋和怀念,对城市的向往和不安,以及对城与乡关系的不解和纠结……每个从乡村到城市的人都会有类似的体会,身在城市,心在故乡。我们在城市生活,但城市并没有给我们归属感。作为个体,我们成为了故乡连接城市的纽带,我们是城里人,也是乡下人。他在书里写了儿时故乡、中国第一所农业高中江苏双楼农中、大运河、昆曲古镇,以及藏北高原、大漠深处、异国域外等许多城乡,于舟车劳顿中怀旧思今,达叙民生疾苦。此书最鲜明的特点,可用六字来概括,即“情浓、诗意、哲思”。每篇随笔读下来,都能见作者饱满的情思充溢其中。文字不仅优美,作者更在每篇随笔里,直接用诗来表达,这大概是因为他是诗人的缘故,不用诗,不足以表达心中的乡愁,但这些诗并非是一种点缀,而是文章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和文章浑然天成,相得益彰,然而拿出来也可单独成篇。在文字背后,透着作者对我们这个大转折时代的乡愁的哲学思考。这三者在作品中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一起,使作品显示出浓郁的情、诗意的美,又具思想的高度和深度,这是它和此类散文的区别所在。
    对读者来说,可能更关注的是,为什么在我们这个时代,会有“回不去的乡,进不去的城”的乡愁发生?作者的回答是,这是因为“我们太想从乡村走向城市,而忘记了城市化的目的。传统乡村和社会结构在城市化进程中以摧枯拉朽之势被破坏,而新的结构并未完成”,因而“我们虽然‘洋装穿在身’,但心依然。我们走得太快了,连灵魂都跟不上”。这是一种从经济角度给出的解释。但正如本文开头所说,乡愁既是一种地理意义上的对以故乡为代表的乡村的牵挂,也是泛指在现代化过程中精神无所依靠的一种状态。而对这种意义上的乡愁,我们就需要从文化、文明和社会转型的角度去理解和分析。本书也涉及到了这点。
    简单地说,我们处于一个多重变奏的现代化转型中,这多重变奏指的是从乡村到城市、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从计划到市场、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的转变,西方社会完成这个现代化的转型,用了几百年时间,东亚其他国家的社会转型,也比我们早,而我们不过是用了30余年时间,就走完人家走过的大半路程。换言之,西方用几百年时间才完成的社会转型被我们压缩成了几十年时间,因此,中国的现代化转型这个过程,比许多国家来得要更猛烈,对人的心灵产生的冲击力要更大,更痛苦,时代的不确定性更强。对很多人来说,这个过程就好像身处宇宙中的黑洞一样。
    中国的现代化转型远未完成,我们的乡愁也还得继续下去。在这个时刻,读读张国云的这本书,能够让我们暂停匆匆的脚步,回望一下来时路,梳理一下情感,找到一条回家的路,以抚慰我们干涸的灵魂。
    作者为独立学者
跳转到指定楼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