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广州大学城网业务调整

杨文轩:关于书店,是机会,还是意淫? [复制链接] qrcode

查看: 4259 | 回复: 1

八日水
发表于: 2015-6-19 00:0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出版产业链中,我是多重身份:前端出版策划和后端书店经营,早年我还在当当国庆那儿待过一段时间,后来又去了8848,算是第一代电商人。具体实操之余,对产业也有思考,也撰写过一些文章。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书店生存,个人观点总体上是悲观的,当然这要看我们如何来重新定义书店了,就传统形态的书店,我觉得是没有出路的。


书店的日子从来就没有好过




近年来坊间连锁书店和独立书店的倒闭消息频传,大家感叹书店生存之艰难,让人误以为困境发生在当下。其实,反观来看,书店的日子从来没好过。1998年我在国林风书店工作,国林凤是一家颇有品位的民营学术书店,老板欧阳旭也是一个很有思想追求的人。公司内部开会讨论问题,大多是如何生存,如何解决现金流困境。据我了解,国林风自开业从来没有赚过钱,后来成立第三极也是草草收场,欠债累累。已是十几年前的事了。


我很早就一个有个说法:书店从头到尾就是亏损的,而且是全面亏损。民营书店是自我剥削,公司经营和家计活动没有分离,如果按正常的商业人力成本来核算,早就经营不下去了。那些能生存下来的,多是自有物业,老板不拿工资的,有文化情结,玩票式的。国有新华书店则是明贴和暗补,明贴就是教辅养着,暗贴就是房租不计成本,西单图书大厦如果按那个地段来支付房租费用,早就破产了,全国大部分新华书店多是如此。网络书店则是烧投资人的钱,当当赔了十几年,京东接着赔,好在图书可以当流量产品,所以赔钱变得理直气壮。


总结起来,图书零售业一直就这么半死不活维持着。书店的生存困境并非当下,其实从头到尾都是问题。


出版的日子也很悲惨




也许大家会说,零售店的日子不好过,为什么出版社却红红火火呢?下游惨淡经营,上游能独善其身吗?出版业的日子好过吗?中国近十几年快速发展,与出版业有毛关系?不说虚的,北京满街的高楼大厦,有几个是出版社的。


今天我们在外研社大楼上,这栋楼曾被评选北京新大标志建筑,如果今天来筹建,恐怕连地皮都卖不起,而外研社算是中国最好的教育出版社了。这十余年,除了库存以外,什么也没增长!增长极度缓慢,整个出版业跑输GDP,跑输了大盘。


与其他产业相比,出版业规模真是可怜,一个万科一年1000多亿,整而个出版业也不过1000亿。而且不仅仅是规模问题,从产业链、价值链,一直是一种低层次的恶性循环。甚至可以说,我们根本就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出版业,国有出版社和新华书店是准官僚化机构,改制不过是换汤不换药,集团化也不过是一堆马铃薯装在一个破口袋里;民营出版策划和批发零售也多是家庭作坊,并非严格意义的市场经济的商业组织。


网络电商更是雪上加霜




造成困境的一是政策性因素,出版是意识形态很强的产业,且无法评说。从产业角度,价格是一个很大的制约因。中国图书定价可能是全世界最低的国家之一。早年去越南、柬埔寨和印尼,去年参加南非国际出版商大会,以日常消费品等价换算,图书价格都比中国要高。


经济学有一个比较价格优势理论,定价太低,与其他产业和产品相比,譬如房地产,处于弱势,定价低导致盈利能力低,整个产业链都无法有积累,难以快速成长。消费品类加价率基本都是6-8倍,知名品牌的更有100倍,但是图书只有2—3倍的加价率。许多消费品的毛利率也很低,但重复购买率高,而书是一次性购买的,需要高毛利率来支撑。房地产复购低,但客单价高,毛利水平和规模大,是典型的暴利产业。


不仅仅是比较价格劣势问题,而是优势产业开始侵蚀到劣势产业了。房地产飙升,依托线下物理空间的书店房租大涨,加上由房地产所引发的人力成本的抬升,更是将微薄的利润吃得一干二净了。以前我们叫发展危机,现在是生存危机。


房地产的猛虎未走,互联网的恶狼又来——电商抢走了书店生意,数字阅读分流了纸书阅读人群。这看似自由竞争,但从出版业的角度,却是一种极大的破坏——过度的价格竞争,破坏了整个产业和价值链。


去年京东童书打折,版协召集了研讨会,社长总编们都是刘强东对出版业有企图心,我说,他根本就没有将出版业放在眼里。图书京东干不过当当,但可以牺牲它。低价易得,重复购买率高,是高频的流量产品。


童书供货折扣55折,网店40折卖,赔15%,一本童书20元,赔3块,10本书也就赔30块,而现在电商一个新客成本在120-150之间,大大赚了。京东卖3C产品起家的,主要是男性用户,而童书购买人群多是妈妈,是互联网最核心的用户。一场童书价格战,刘强东宣布京东女性用户超过男性了,完成了3C产品专卖店向综合电商的转型。其实当当、亚马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甚至可以说,整个互联网都是以牺牲图书为代价发展起来的。


该想一想原因了




当这一切变得无可逆转,我们需要反思:当电商平台将图书当流量产品,当成一种媒体时,我们还在固守传统的产品模式,依靠卖一本书赚一块钱来积累,才是最大的悲哀。


回到今天讨论的话题,关于书店的生存之道,是否可以考虑在传统产品模式之外,探索媒体模式和社区模式呢?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探讨书店的商业形态,将其分为独立书店模式、文化广场模式。独立书店模式遭遇困境,文化广场将书当成流量产品,图书变得越来越边缘化。未来发展趋势,图书业将变成依附型的产业。如果这一观点成立,我们要对自己重新的认识。


放低姿态,也许视野更开阔。虚拟经济无论如何发达,总会有物理空间存在。今天大家坐在这里,面对面交流,会有亲切感。书店成为一种人与人直接交流的背景,就想单向街一样,有书,有咖啡,有简餐,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变成混合的业态了。


移动互联网,还有翻身机会吗?




电商也在不断进化,当当、京东、亚马逊属于渠道型电商(供应链电商),天猫和京东POP是平台型电商,都是基于PC端的。近些年的移动互联网的位置服务,O2O本地化成为热点。现有平台用户入口一个是类目,一个是搜索,我认为应该有第三个入口,就是本地化入口。前几年我曾与阿里的一位高管聊起这个话题,建议用户搜索时能够呈现“离你最近的店铺”,当时移动互联网尚未普及。得到的答复是,如果大家都直接在线下成交了,我们就没有存在价值了,如何控制流量和交易,是PC时代电商核心价值所在,当然不能轻易放弃。


现有的电商,无论是渠道电商,还是平台电商,都是传统商业在互联网时代平移。不过是将商品信息搬到网上去,通过线下物流来实现货物转移。但这个模式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就是货物的时空大挪移,读者购买一本书,本来北京就有,却非要从上海花十几块钱运过来,读者买便宜,但却增加了社会成本,造成了社会成本的极大浪费。当社会成本越来越高,就会转移到个人身上。


供应链电商都想做大规模,通过规模来降低固定成本。但是,经济学有一个概念,叫着规模不经济。其实电商已体验到这种规模不经济了,当当几百亿,京东上千亿都不能盈利,就是在为社会成本买单。


那么是否就无解了呢?移动电商和O2O来了,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商业资源,进行整合互补,而不是替代和竞争。举书店为例,我想买书,在一个平台上搜索,就能了解周围书店,也许我不需要那么便宜,就需要快捷,时间也是有成本的。或者我想到周围书店去逛逛,参加一场活动。


移动互联网O2O将流量转移到线下,对现有电商平台将是一个挑战,有可能失去了用户,失去流量。对于线下的企业则是一次转型发展的机会。


关于书店,转型,还是意淫




我和朋友们共同投资的单向街书店,去年年底媒体颁发了一个坚守奖。媒体采访问及如何能坚持下来,我笑言:不想做大,也不想做强。虽是玩笑,也是实情,隐含着玩票心理。一件事,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就不会太焦虑,慢慢就坚持下来,连自己也觉得奇怪。


如果一定要找到一个模式的话,就叫增值扩股模式吧!一旦没钱了,各位股东就来增资,增了三次资。还有就是扩股,向志同道合的朋友“私募”,也向社会来“募资”。去年我们在点名时间上发起一次众筹活动,召集一千个股东,本来计划用一周时间,结果两三天就召满了。大家出点钱,书店给一个合伙人的身份。我将这称之为社会化企业,与商业企业和公益企业不同。我认为,未来书店应该是社会化,大家来养。有了社交网络,就能集聚更多有共同价值观的人。


在具体经营上,单向街走的混业经营,咖啡、创意产品、活动等等。书作为背景来提升品牌价值,活动集聚人气,销售高附加价值的创意产品。一旦品牌效应有了,书店本身就变成了流量产品,一些商业综合体会免费或者低租金吸引书店,作为标配,来为消费品和高端产品引流。这样的尝试,逻辑上似乎是通的,但实际上依然是艰难。


想来想去,试来试去,都是意淫。绕来绕去,也是面目全非,书店不再是书店了,是什么呢?还没有想清楚。
跳转到指定楼层
元素感知
发表于: 2015-6-21 09: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没去书店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