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主流文化一词是美国学者西奥多*罗扎克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创造的,但这种文化形态的出现,可以追溯到美国六十年代以前的嬉皮士运动和法国1968年5月的大学生运动。
顾名思义,反主流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反叛和背离,其主体是青年。由于它的表现形式、形成原因和思想倾向十分复杂,很难给它划定一个严格的精确的定义。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对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的不妥协主义。凡是主流文化所倡导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反主流文化都反其道而行之。这种由于青年人对资本主义社会现有文化的强烈不满而表现出的反叛行为,在无政府主义,新弗洛伊德主义和某些宗教迷信的影响下,形成了60年代西方文化中的许多怪现象,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几种:
嬉皮士运动:六十年代西方经济不景气是嬉皮士运动形成的直接原因,许多年轻人穿着奇装异服,蓬头垢面在大街上出现。有的三五成群,在街头呼喊喧闹,表演所谓街头闹剧;有的拉帮结伙,到城外组织嬉皮士公社,过一种不受任何约束的自由生活。这种小丑式的对现实的反叛活动并没有延续多长时间,到了七十年代西方经济复苏,一些昔日的嬉皮士成了企业中的骨干管理人员,被称为雅皮士。
性解放运动:六十年代伴随嬉皮士运动而来的是范围更广的性解放运动。这场西方文化闹剧与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和威廉*赖茜的“性革命”号召有着密切联系。一些受过较高程度教育的中产阶级青年,不满意传统的小家庭生活,对传统的婚姻制度表示反抗,采取一种不受任何礼教约束的婚姻形式,自由同居,自由离异,甚至建立大规模的群居公社货裸居村。据说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郊有一个规模较大的“自由城”,青年人在那里过一种没有城市喧嚣,没有现代物质文明的原始公社生活。那里崇尚性自由,生下的孩子由公共幼儿园照看。六十年代的性解放运动的极端形式虽然不是普遍的,而且延续时间不长,但造成了西方社会性自由的普遍风气,没有父母的私生子,有父无母或有母无父的家庭是常见的现象。
神秘宗教活动:这是蛊惑人心的宗教宣传和去年过年的反叛行为结合的产物。一些把解脱城市苦难的寄托在上帝拯救的善男信女上,在神父和牧师的蛊惑煽动下离开城市家庭,到边缘的地区建立公社,过着一种自耕自足的群居生活。美国有一部名叫《邪教》的电影所描绘的,就是这样一种神秘的宗教公社。加入这个公社的青年男女希望摆脱资本主义社会的束缚,过一种人性获得解放的自由生活,结果得到的是比法西斯主义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专制统治。他们在公社首领(神父)及其打手们的武装监督下劳动。最后,当政府出面干预时,全体成员在首领的胁迫下集体自杀。
大学生骚乱:1968年5月至6月,巴黎及其他几个城市的大学生走上街头,打出开展“意识革命”、“文化革命”的旗号,声称要埋葬旧的传统,争取真正的自由。游行示威者与警察发生冲突,大学生推翻汽车,砍倒大树,在巴黎大街上筑起街垒,冲突者死伤数百人。这场学生骚乱之后,紧接着是几千万工人和职员的大罢工。这场大学生“革命”的失败,意味着政治性青年运动结束,但非政治的一面,即反主流文化的潮流延续下来,影响着现代西方文化朝反对启蒙时期理性主义的方向走得很远。法国“红五月运动”的参加者中,一些左倾激进主义“新哲学家”的行列,例如B*H莱维,他成为近代文化悲观论的代表;另一些人则加入欧洲的恐怖活动组织,例如联邦德国的巴德尔和梅茵霍芙领导的恐怖小组;还有一部分成为后来的生态和平运动的参加者。
绿色和平运动:这一运动目前在欧洲大陆正方兴未艾。联邦德国的绿色运动已经成为在议会中占有席位的政党(绿党)。法国的绿色运动在制止核试验、防止污染扩散方面曾采取多次重大行动。这一运动的思想基础既有空想社会主义,也有改良主义,但最根本的是把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对立起来,希望重建工业社会以前的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是文化悲观主义的复古怀旧思潮的典型表现。
历来人们对于反主流文化的评价,大多持全盘否定的态度。只看到其中的无政府主义、虚无主义、空想主义的倾向,认为那不过是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下青年人的变态心理表现,只有破坏性,只有丑态。然而,如果把反主流文化放在整个资本主义文化的结构框架中,就应该承认,正是主流和反主流所造就的矛盾冲突,推动了西方文化的前进和发展。年强人对于主流文化的怀疑和反判,那些乍看令人掩目的“街头剧表演”(据说在巴黎红五月游行队伍中,有宣传性革命的裸体男女)却仿佛向 一潭死水里投下巨石,激起更多的怀疑和反思,也迫使垄断资产阶级更改他们的文化策略,而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也正是在这几种因素同时存在和相互影响的情况下,得到发展、更新和壮大的。
本文来自《文明人类的八大罪孽》作者:康拉德*洛伦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