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广州大学城网业务调整

当友爱与暴力共存于人类的身体时,会导致怎样的结果? [复制链接] qrcode

查看: 2684 | 回复: 0

鱼缺水我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5-6-1 21:39:5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利他行为
    达尔文曾指出,经过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有利他天性的生物可能使它们的物种留存下来。这一观点已被著名的当代社会生物学家威尔逊所证实。例如,一个家庭、国家或者民族之所以传承下来,是因为其中的少数勇敢者贡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因此,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假设,利他行为是有遗传机制的,但迄今为止仍没有证据能证明此假设。
   
    许多西方社会心理学对年幼儿童的观察研究也证明了人类天生有利他行为的倾向。亚罗和维克斯勒等人总结了一些对10个月大婴儿的观察研究。他们发现,就连婴儿也有利他行为。例如,他们明显会试图安慰受伤的父母或者兄弟姐妹,给坐在旁边的人喂食物,把自己的玩具给别人玩,看到父母痛苦的表情时会表现出畏缩和痛苦等。因此可以说,利他行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处可见,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早已对利他行为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根据许多学者公认的看法,我们将利他行为定义为:利他行为是指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社会心理学家对利他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1.一般人看到陌生人遇到困难时所表现的利他行为方式;2.人们对犯罪行为的制止和干预,这一种行为一方面有助于犯罪行为的受害者,另一方面也使犯罪者不能得逞并遭到惩罚;3.个人克制自己,没有越轨行为,这是以克己的方式取得利他效果的行为;4.偿还行为,这种行为的目的是回报他人的恩惠或者补偿自己曾使人蒙受过的损失。

二、侵犯行为:
   
    谈到侵犯行为,似乎每个人都能理解,但要给他下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却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早期的社会心理学者由于受行为主义的影响,把侵犯看成是对其他人造成伤害后果的行为。根据这种说法,只要一种行为伤害了他人,即可称为侵犯行为,而行为者即可称侵犯者。但仅以行为及行为后果来界定侵犯的概念,并不是恰当的。例如,一名足球运动员在比赛时射门不准,把球打在围观者的脸上,虽然此行为产生了伤害他人的后果,但人们对此并不十分介意,也不会把此次行为看成是侵犯行为,把行为者看成是侵犯者。反之,一个蓄意杀害他人的人,处于惶恐未能将刀子扎在受害者的身上,尽管其行为没有伤害任何人,可是人们仍会视之为严重的侵犯行为。因此,我们便可认为侵犯是有目的、有意图侵犯他人的行为。
  
     那么,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对于这个问题有很多解释,在此我们来看看弗洛伊德与洛伦茨的解释。
   
     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认为人有两种本能,一是生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利比多”,它代表着爱和建设的力量,指向于生命的生长和增进;二是死的本能,弗洛伊德称之为“达那多斯”,它代表着恨和破坏的力量,表现为求死的欲望。死的本能有内向和外向之分。当冲动指向内部的时候,人们就会限制自己的力量,惩罚折磨自己,变成受虐狂,并在极端的时候毁灭自己;当冲动指向外部的时候,人们就会表现出破坏、损害、征服和侵犯他人的行为。
   
     既然侵犯是人的本能所为,那么侵犯的力量和动机是不会间断的,因此应该不是的给予释放机会,以免积累太多时,导致不可收拾的总爆发。

                                                                                                                                                                 本文来自《文明人类的八大罪孽》
                                                                                                                                                                 作者:康拉德*洛伦茨
跳转到指定楼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