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实用的宝藏网站 - 广州大学城网点亮大学生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广州大学城网业务调整

请果断放弃你的无效人脉 [复制链接] qrcode

查看: 2839 | 回复: 0

八日水
发表于: 2015-3-23 17:12:18 | 显示全部楼层

  文 | 杨奇函




按:用各种方式拓展所谓的人脉,好像是大家认为成功的捷径。我们以为圈子决定一切,于是努力去营造所谓的圈子,其实,这是本末倒置的急功近利的思维方式。把自己的领域做好,自然就会有相应的圈子,而不是整天像苍蝇一样,赴各种聚会、酒局,去营造想象中的圈子。其实,自欺而已。

在家里听到这样一个段子:市政协会议散会,几个身价十亿+的老板去打牌,某超市连锁企业的老板也是身家过亿的政协委员,和他们一起开过几次会,也提出去一起玩。煤老板们面面相觑,最后还是首富张嘴说话了: “我们哥几个一起玩,是因为我们都有产业,你一个开小卖店的跟着我们凑什么热闹?”然后在凛冽的秋风中,超市老板悻悻地回家了……

某哥们经常炫耀他跟某女神关系多熟悉多熟悉,讲述他们一起社会实践的点点滴滴,还把对方设置为特别好友,描述很是亲密。我们都觉得“哇塞,好牛的感觉。”只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此女神和他网络上有过互动。我们平时出来吃饭,K歌都希望此哥能够安排这位女神出席一下,让我们一起认识认识。但是也从来没有邀请过。后来我终于在网上见到了女神给这哥们的一次回复:请你以后不要再骚扰我……

还有一次某哥,平时如花蝴蝶一样,翩跹于各大饭局,号称学校朋友无数。浙江爱情连连看剧组求助他帮忙组织户外活动,需要一批外场观众。这哥心想平时朋友那么 多,找几十个朋友做观众算什么,一口应承下来。然后当天上午群发飞信给很多人,大意是“是我的朋友你就来之类的”。结果到了录播时间,摄像机等等全上,结 果来的人,寥寥无几。至于他包票会来参加节目而且“跟他很铁”的校园牛人,则一个都没有来…..

西方国家把一些习惯把名人放在嘴边,以提高身价的人称之为“name-dropper。刚刚入狱的芮成钢算是典型,他当年习惯自称与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前国务卿基辛格,日本前首相菅直人,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等等世界名流一杆都是“老朋友”,以至于每年的达沃斯经济论坛,会被一些称为屌丝酸称为“芮成钢和他的朋友们的聚会”。

然而当芮成钢锒铛入狱之时,他遍布全世界的“老朋友们”却都不见了踪影,昔日的小伙伴们也是树倒猢狲散,落井下石者倒是纷涌而至,世态炎凉啊。

人脉虚无飘渺

“人脉”云云,不外如是。真正跟你铁的就那么几个老兄弟。而让很多人引以为荣的在课堂,开会,饭局,酒桌,夜宵,散伙饭,KTV,桑拿房等等社交场所开拓的各种“人脉”,一般都是不靠谱的。在没有感情基础的前提下,人脉不人脉,全拼综合实力。对于弱逼来说,一些所谓人脉,看似全线飘红,实则虚假繁荣。

社会是一个圆锥,每个人都在圆锥的高上面爬。你和同等水平,不同领域的人的距离就是你所处平面圆的半径。只要你的水平更高,你接触别的领域的人的距离就会更短。三流的投行员工认识三流的演员不太容易,但是投行老总和大明星就可以出双入对。博士刚毕业的学术菜鸟认识一个基层政府科员的难度微大,但是院士可以很方便跟省长交流交流,喝一杯茶。

所以,决定你有效人脉的不是你接触范围的广袤否,而是你自身的实力水平。你认识多少人没有意义,能号召多少人才有意义。不是说我每天又认识了谁,跟某某名人 一起吃了一顿饭,哪个女神把微信号给我了我就和他们建立了友谊关系或者形成了新的人脉资源。问题的关键是我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和水平与他们站在同一个高 ,即便是不同的领域,也可以肩膀对着肩膀来对话——他是投行MD,我是政府副市长,他是大学副院长,我是电影大导演等等。

圈子内外不重要,实力高低才重要。即便我们和大神处于同一个具备某种特质的圈子——IT圈,娱乐圈,投资圈,学术圈等等——经常一起开会,出席活动,我们还是没有机会跟他们形成真正的友谊,建立稳定的联系,遑论“人脉资源”。原因就是大神只看得到同一高度的大神,我们还处于大神的俯瞰视线之外。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学生,上午围观了成龙新片发布会现场,下午旁听了马斯金的制度经济学,晚上买票参加了李泽楷的慈善晚宴,又能怎么样呢?即便是你四处发朋友圈,水微博向着世界描述你和成龙,马斯金,李泽楷等等多么多么熟悉,但又有什么意义呢?你向成龙要签名成龙保安依旧会拦住你,马斯金也不会给你写推荐信, 李泽楷也不会跟你合伙做生意。

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太弱,以至于都没有资格用共同特质向牛人抛出友谊的橄榄枝。就算是我们在腾讯工作天天见到马化腾,马化腾跟我们见面聊的都不如八竿子打不着的大卫贝克汉姆多;哪怕韩寒的每个微博我都留言点赞,韩寒想找人吐槽一下媒体二缺也不会想到我的。即便你是陕西富平人(习书记家乡),而且清华化工系毕业,而且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工作,习总书记出去喝杯酒也不会找你……

所以,对于我们广大弱逼来说,盲目的“拓展人脉”,游走在各种“社交场合”,加入各种“微信群聊”的意义真心不大,其效果远远没有集中精力让自己成长起来更有效。比起四处给牛人跪舔,处心积虑经营一些吹弹可破甚至虚无缥缈的“人脉”,倒不如自己成为牛人中的一份子或者起码与牛人所处的水平更接近来得更实惠。

前几天看到一个节目,是马云对话周星驰。一个是喜剧之王,一个是电商大鳄,照样谈笑风生。两个如此看似无关的人聚到一起聊得来不是因为他们交情多少年或者共 同语言有多少,而是因为他们都是站在各自领域顶峰的男人。天下高手想聚在华山之巅一起指点江山,吃吃喝喝,打打闹闹的前提是你能够在兵器谱上有一号。想参加武林大会,你想喝侠客岛的那碗“腊八粥”,你就得先混个掌门当当。

记得一位朋友狂粉黄晓明,某次机会见到本尊连签名都没有要。我好奇问“哥你咋回事?”此哥说:“就是电话都要了,有意义吗?现在的我没事骚扰教主,以后教主到哪拍戏也不会告诉我,只会把我拉黑。倒是不如以后去了投行,发达了跟他合作投资。”然后他补刀:“每当看到四处坐着火车追着黄晓明跑的粉丝们,我就想劝一 句:孩子,回去努力当上青岛市公安局局长什么的,保护好教主老爸老妈,你还愁教主跟你不熟?”

那么友谊是不是一定要以实力为基础?不一定,毕竟友谊是由不同的原因成就的。各方面差距大的友谊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密集的存在着。但是,以“经营人脉资源”为 目标的功利性社交,一定是以实力为基础的。你想跟大家称为相互照应的“一家人”,那得先走进“一个门”,前提是咱得有能力跨过“门槛”。

那么是不是只有通过“走向更强”才能赢得友谊和维系友谊?也不一定。毕竟友谊这种美好情感的产生和维系方法多多。但是很确定的是,没有比“走向更强”能够更有效地维系功利性的“人脉”了。想跟百万富翁维系“人脉”的最好办法就是和他们一起成为亿万富翁。

人脉的杠杆能力

那么是不是所有有目的性的“人脉”和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友谊的关系呢?额,跑题了。插一嘴,也不一定。在没有感情基础的情况下,以利益为基础的社交必然是以利益持有者之间的议价能力为基础的。你什么价位,你就什么找什么价位。至于是否有人具备“杠杆能力”,凤毛麟角。如果日后随着接触增多,共鸣增加,升华为无 关功利的生死之交也说不准。

由此来看,做一个招蜂引蝶的交际花多么的无意义,他们苦心孤诣的“人脉泡沫”多么一文不名。每天痴迷于穿梭地铁来听各种讲座,推杯换盏结交各种“名人”,熬夜通宵参与各种微信群聊等等用青春在刷存在感的交际花们,实际上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与其汲汲于那些伤身体又没效率的应酬,还不如看两本书,锻炼身体,陪陪父母老婆孩子。

“交际花”们错把“认识”等同于“认可”,错将手机通讯录等同于“及时雨”。喝出胰腺炎换下来的“朋友”,未必比得上几篇SCI的效力;有微信群里生龙活虎的精神头,不如用来琢磨琢磨让自己资产升值。殊不知,草率的结交唯有脆弱的关系,所谓的“人脉”不过是呵呵一声。今天还一起喝的 五迷三道一起称兄道弟,第二天公交上打个照面心里在想:“这孙子谁啊?哪见过。”当某交际花为多参加了一次舞会又扫了几个牛人的二维码而沾沾自喜的时候, 牛人正走在“更牛的路上”即“甩开交际花的路上”。

岭深常得蛟龙在,梧高自有凤凰栖。只要不断进步,每个人自然就会有一批志同道合的真朋友结识和也会拓展和聚集一些可以发挥实际作用的“人脉”。大家现在充实自我都还来不及,何必急于拓展所谓“人脉”。毕竟,50元的人民币设计的再好看,也不如100块更招人喜欢。

来源:科技边角料
─────────────────
上几张我觉得很写实的照片,人脉其实就是这么回事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enhtmlclip/image2.jp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enhtmlclip/image3.jpg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enhtmlclip/image4.jpg─────────────────现在是个流动性很强的年代,尤其是80后以后的年轻人绝少会呆在同一个地方一动不动。如果初期精心培养的人气,遇到后面有一些更好的机会跳槽到别的城市,或者遇上产业结构变迁之类的,那些积累的人脉都归零了。

年轻的时候多投资自己,三四十岁以后,可以参考他那个办法,但还是我说的:现代人流动性很强,未必指望的上将来,也不知道以后是什么发展趋势。帮一个人的时候别指望人家帮回来,这样心态好了,也就不会因为你帮了别人别人不帮你耿耿于怀了。
─────────────────
再转一篇 王路《无效的人脉》
(此文是为“凤凰新闻客户端”撰稿,公众号:凤凰网、王路在隐身,转载请注明。)

昨天,我被加到一个金融群里。刚放下手机,信号灯就不停地闪。这个群看起来很高大上的样子,不是有人发巴黎的落日,就是有人发布鲁塞尔的城堡,不是公司并购,就是项目招人。我顺手屏蔽了。因为这一切跟我都没有关系。没有退群,是因为脸皮薄,放不开。

初中时候,我从学校小卖部老板那儿,第一次知道“人脉”这个词。老板坐在床上吃面条,垫着砂锅的是一本盗版成功学书。老板跟坐在门口玩儿的几个小家伙说:你们啊,谁将来能当多大的官,要看跟他最亲的几个人能当多大的官;谁能挣多少钱,要看跟他最亲的几个人挣多少钱。

老板他爹坐在小木墩上啃干馍,瘪着掉了半颗门牙的嘴,一脸木然。要是老头有力气抄起旁边的拐棍,估计要对他儿子的脊梁敲两棍儿。老头在小卖部门口卖面条,五毛钱一碗,挣一毛两毛。月收入不到三个儿子的平均数,充其量是儿子平均数的零头。

我们那几个小伙伴中,有一个后来去邻县搞房地产,挣得比我们其他人合起来都多。但小卖部老板的理论并没有因此破产,因为我们早就不跟那个土豪小伙伴玩儿了。

我爸有个发小,三十年的交情,到了四十岁还无话不谈。四十岁后,发小突然从一个清水衙门的副主任科员升到了宣传口的领导岗位,正科级干部。从此就不大找我爸聊了。我爸有时候找他聊,他总是打哈哈。我爸就感慨,没法儿再一起玩耍了。

人和人之间有没有交流的可能性,取决于互相之间能否传递有效的信息。这个信息是广义的,包括信息,也包括情感。比如,俩人见面,不会来一句“地球是圆的”。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实,构不成有效的信息,是废话。一旦这个信息有效,实际传达的涵义则是:这家伙可能神经了。而“吃了么”就不同,它至少是在询问一个答案。但也要分场合。大学时候,有次下午三点半下课,楼下碰到一个刚才坐我后边的同学,随口就问我吃了没。我瞪了他一眼说:吃了。

像hi,hello这种招呼,都是无效的交流。但它们的存在也意义重大,就是避免不够熟的人路遇时的尴尬。你之所以每次在走廊碰见上司,都会说一句王总好,就是要保证哪天真找他办事的时候,他不会对你有意见,不会觉得这小子没礼貌。所有hi,hello这种无效交流都是在为未来可能的有效交流做铺垫。它们的作用好比前戏。但是,如果你春节回家,下火车见到你爸开口来一句“晚上好”,就不像话了。如果你约了女朋友吃饭,两人相距一米的时候,你抬起手,说hi,她可能一巴掌抽你脸上:我叫hi吗?

和基友路上碰到,“二货”比“你好”要有效得多。“二货”虽然没有传达事实,但传达了情绪。事实可以乏善可陈,情绪却能变化万端。即便两个人共同生活在荒岛上几十年,没有新奇的生活内容,也依然可以存在有效的交流。有效的情绪和有效的事实一样,都构成有效的信息。交流有效,生活就不会沉闷。

有人经常嚷嚷,说和某某之间没有共同语言。不是说你用瓦房店话,我用驻马店话,我们就没有共同语言了。而是说,如果你的话没法戳中我的笑点和痛点,和你的交流就会乏味、沉闷,没意思。就像一个黑人老外哭着对他的中国女友说:你根本不爱我,你跟我在一起就是为了练口语……

人在本能上(不是道义上),渴望去接触更多的信息。更多的信息有助于单个的个体在复杂的社会更好地存活下去。而闭塞、顽固的个体则会逐渐被淘汰。如果你希望别人在跟你的交流中感到愉快、有收获,就得保证你的信息是有效的,有意思的。

此外,交流还需要合适的场合和氛围。无法想象史湘云和香菱,人手一个煎饼果子,挤在大望路的地铁上聊“韦苏州之淡雅,温八叉之绮靡”。你的学霸朋友,也不可能在微信群里指导你做傅里叶变换,解偏微分方程。如果仅仅是都在一个微信群里,就把这看成朋友,就好比共同在一家驾校学过车,就把这看成同学一样——这不是人脉,而是意淫。

交流一定要有互动,不然就是直流了。新闻联播里的领导人不能成为你的人脉,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如果我待在一个群里有意义,那么,我就不能只接收信息,也得发出信息。如果他们发巴黎的落日、纽约的夕阳,而我只能发五道口的地铁,我就应该趁早退群。

我不是在鄙视宇宙的中心。绝不是说北京就比巴黎、纽约次。而是说,应当把合适的东西,放在合适的地方。这才叫资源的配置。应该把五道口的地铁照发到硅谷码农的群里,而不是北京的金融群里。大洋彼岸的华人,看到五道口,抚今追昔,搞不好会激动得落泪。这才叫优化。在加州卖肉夹馍,就很优化,能上报纸;在通州卖肉夹馍,就没那么优化,也上不了报纸。

一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能让世界通过他的手和眼,呈现出来不一样的姿态。哪怕只是角度上的一丁点儿不同,也意义重大。只有如此,别人才能通过和你的交流,蓦然发觉:噢,原来世界是这个样子,超出了我的想象。只要这种想象不是觉得你人渣就可以。那你的存在就是有积极意义的。

而从不追求给周遭世界带来新东西,只图谋从外部踅摸点儿东西的人,世界也会以最吝惜的面貌呈现在他眼前。

所以,要创造,而非消耗。要给予,而非索取。用禅宗祖师的话说,要做“主人翁”。记得娱记曾问范冰冰有没有打算嫁入豪门,范冰冰说,我不嫁豪门,我就是豪门。对待人脉这事儿的态度,也该拿出范爷的范儿:

我不需要人脉,我就是人脉。

─────────────────没想到这么多人赞同,不拿点干货出来怕是对不起各位了。
说说父母的几个朋友

有个朋友,人称半城,或者市长,因为他认识的人真的很多,还不是一般的多,走到哪都有他认识的人。他脾气好,乐于助人,几乎没有人说他的不是。

说起来好像是个winner的故事。错了,他其实在2012年以前,混的及其落魄,90年代初曾经富裕过,那时候家里开个茶馆,就结识了他。也许他把钱财看的很淡,很快他的生意就做不下去了。连当初给他当会计的那位女士如今都几千万身价了,而他还处于连女儿的婚房都要找人借钱买的窘迫样。

他人脉是广,可是不怎么顶用,小事如汽车违章等,他是能搞定,稍微大一点,他就无能为力了。家里曾经考虑在郊区弄块地搞个饭店,需要测绘人员,他拍拍胸脯,说包在他身上。于是他联系了两个测绘人员,我爸私底下问他要不要给钱,他说用不着,我爸说,那就请吃个饭把。

第二天,他上门来了,有点不好意思的说,那个事可能还是要给点钱,测绘几亩地,花了1700大洋,还陪吃了顿饭,我父母心里都觉得他的人脉真的只是脸熟而已。

第二次,也是件比较重要的事我就不细说了,当时也是他知道了,主动说自己认识谁谁谁,于是引荐了一个和他差不多的。那个也是个处局级干部,某闲职单位一把手,拍拍胸脯,说没问题,我父母就信了,前后请吃好几顿饭。到后来事情快有结果的时候,他打个哈哈说,不好意思,那个忙帮不上了。我父母很生气,不过也没办法。

这两件事让我父母深刻意识到他是有多不靠谱,于是和他来往如旧,但是这类事情不会再请他帮忙了。

2012年后,他终于是发了财了,不过和他的半城人脉一点关系没有。他所在的村拆迁了,而他又是村主任,不过我觉得他离破产也快了,因为他喜欢赌博,还喜欢赌大的,可怜的是他老婆,跟他一辈子没过啥好日子。

另一个父母的朋友是个大老板,身价不算多,3-4个亿把,但是他和政府关系好啊。我们这儿5年一换届,按理说他培养的人脉应该走的差不多了。可是他总是能接的下每届政府的好地块,好工程,没别的原因,只是因为他有这样的实力,他能接下各种别的老板资金断裂留下来的烂摊子,给政府排忧解难。像他这样有那么充足现金流的老板在我们那儿不多,有好几个房开商做的倒是比他大,但是资金流差,都跑路了,给政府留一堆烂摊子。你说这样能给政府排忧解难的人,会不讨官员喜欢吗?

还有一个,不算是朋友,只是工厂开在我家对面,略为了解。是个女人,确实攀上某副市长的高枝,得了不少好处,她也是那种宴席跑前忙后买单得那种。这样的人看起来是挺不错的,可是随着她熟络的副市长调走了,她也没能跟着去,之前贪污扶贫款的事被人举报,蹲了监狱,到现在还没出来。

─────────────────
从自己所学的专业分析一种别的看似无功利的人脉存在的原因。
生活中总是有那么些人脉似乎是不符合我说的等价交换原则的,那么他们存在并长期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还是以身边人为例子。

某夫妻,男是普通公务员,女赋闲在家,儿子顽皮成绩差,似乎是属于人脉中比较底层的那种。他们的遭遇也部分证实了这点,可他们还是获得贵人相助,儿子和女人得以安排工作,作为交换,女人每年做几盆辣子鸡送给贵人。

看起来是很荒诞不经的,现在解决一个工作少说5万,2个工作至少十万,为何几盆辣子鸡就收获贵人心?

原来贵人不是贪图那点吃的,而是此夫妻及儿子的效忠,拍马屁,该贵人希望以现在的好处换取将来子孙也能获得他们的帮助,未雨绸缪。实际上贵人是在购买此家人提供的“效忠”“马屁”服务。

那么人在学校的时候交的朋友没有那么功利啊?有些甚至是坏小孩教坏别人,如何体现出他们交往的价值?

学校默认的价值观和社会差异性是比较大的。学校通行的是两种价值观:一种是官方树立的,老师认可的,成绩好,有礼貌,乖巧听话的学生。另一种是学生私底下觉得很酷,叛逆,不守规矩,能在受欺负的时候帮他们出头的人。学生时代的学坏无非是抽烟喝酒,早恋等。这种学坏是拿影响成绩作为参照物来界定的,因此本质上来说这些行为属于打破官方话语权和秩序给人带来的快感(也有行为本身带来的快感如抽烟喝酒),另一种是迫于自保,寻求学校风云人物保护的自利行为。任何社会都是有慕强情结的,那些更能表现出是群体领袖的人,自然会受到追捧和喜欢。

进化心理学把人害怕孤独解释为,古代的人很难依靠自己存活下来,因此他们必须依赖群体打猎,那些不能够适应群体生活,遭受群体排斥的人大都无法生存,因此人类进化出一种群体归属感,哪怕这个群体和你的联系并不紧密。离开群体的个人大脑自然会分泌出一种化学物质,能够让人觉得自己被抛弃,被孤立的感受,这种感受会驱使个人想办法回到集体。而人一旦度过了最初这段不适应的过程,自然也就不需要集体归属感了。

因此i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很多人未必喜欢交朋友,未必喜欢现在的关系圈,只不过迫于上述这种压力而进入。因此当一种流行结交比自己强的人的做法流行到身边圈子时,必然会受到这样的影响。他们未必很清楚这样做的目的,他们只是在效仿周围人以寻求不被孤立,抛弃。同理可证那些所谓微笑挑战之类风靡朋友圈也是因为如此吧。

不过在发达国家如美国等,独居的人越来越多,因为多元价值观使得他们并不需要被迫进入群体生活,在北京等大城市,这样的人也越来越多,可以展望大概无需20年,一个人不会因为他没有归属一个群体而受到别人的judge,他自己也能够自行理性的决定和谁来往,自己独处的时间等。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跳转到指定楼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