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是热衷航行的意大利“船长”,但他从来没有踏上中国;
一个酿造美酒“五.粮.液”的中国酒匠,但他从没离开过中国。
你能想到他们能擦出什么火花吗?
配方里的“蛛丝马迹”
今天,五.粮.液的配方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小麦、大米、玉米、高粱、糯米五种粮食大家耳熟能详。可是,如果你仔细研读五.粮.液的历史,就会发现,在宋朝的时候五.粮.液原型的粮食配方可不是这样的。据记载,宋代宜宾姚氏家族私坊酿制,采用大豆、大米、高粱、糯米、荞子五种粮食酿造的“姚子雪曲”是五.粮.液最成熟的雏形。而现在的配方则是从清代流传下来的。
随着酒曲的发明应用,小麦开始成为酿酒主要粮食之一。
那玉米,这个中国大陆原本没有的“舶来品”是什么时候“搀和”进了五.粮.液的酿酒配方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那位在海上“淘宝”的船长——哥伦布了。
一次伟大的远航
克里斯托弗?哥伦布,意大利航海家、探险家。一生从事航海活动。他相信大地球形说,认为从欧洲西航可达东方的印度。在西班牙女皇鼎力支持下,先后4次出海远航。开辟了横渡大西洋到美洲的航路。
1492年,当哥伦布踏上美洲的一个岛屿时,就发现了一种名叫“麦兹”的奇异谷物。“它甘美可口,焙干,可以做粉”。哥伦布的这篇日记中提到的“麦兹”,曾被认为是世界上关于玉米的最早文字记载;学术界也曾认为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玉米才在世界上传播开来。
“土豪定制 皇室特供”的玉米
随着海陆航线的开辟,玉米开始进入中国,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在传入之初,玉米尚未列入谷物而被人们视为珍稀之物。明代嘉万时期(1522~1620)的田艺衡在其《留青日札》中说:“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以其曾经进御,故名御麦。”直至乾隆时期,还曾是皇家御用之物。其时的《盛京通志》记载:玉米是“内务府沤粉充贡”。明代的文学作品《金瓶梅词作》中叙述,“烧鹅肉”和“玉米面玫瑰果馅蒸饼”都是大财主西门庆宴请宾客的佳肴珍馐。
可想而知,在当时将如宝石般珍贵的玉米用来酿酒,酿酒师傅是多么的“土豪”呀!这对酒的爱得有多深,才能让五.粮.液的酿酒先辈不惜一掷千金,打造琼浆“玉”液!

五味俱全的五.粮.液
1909年,清末“利川永”烤酒作坊老板邓子均,采用红高粱、大米、糯米、麦子、玉米五种粮食为原料,酿造出了香味纯浓的“杂粮酒”,由于采用五种粮食酿造,酒体香、味均佳,味道全面丰满而蜚声中外。如今,五.粮.液在中国浓香型酒中独树一帜,为川酒六朵金花之一。它以“香气悠久,滋味醇厚,进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的风格享名世界。

这世上最遗憾的事,莫过于英雄美酒擦肩而过,如果哥伦布有幸来到中国,尝一口“五.粮.液”,说不定会让五.粮.液跟随他的足迹醉倒威尼斯,醉倒全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