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广州大学城网业务调整

[影讯影评] 黄金时代里的孤独 – 《黄金时代》影评 [复制链接] qrcode

查看: 2382 | 回复: 0

zm362300841
发表于: 2014-10-19 10:4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走进电影院看《
黄金时代
》之前,我对这部电影的理解只是几个字:据说它片长三个小时。可以说,这是我第一次看一部完全陌生的电影,没有做功课,没有看宣传,就是在电影开始的时候我被看的云里雾里都没有去百度一下这个片子的大致脉络。是的,我是在完全陌生的情形之下去看这部平铺直叙的电影传记的。而且我对电影的女主人公,即作家萧红的作品,一部也没有看过。想来我认为张爱玲、萧红等那个时代女作家的作品大多敏感质感,就像了解一个刚刚发育的青春期少女一样,全都是爱情的诸多纠葛、心情的蛋白质般流淌、命运的不公与社会的落寞,等等,如是而已。电影中的萧红,从出生的叛逆到爱情的感性再到生活的随遇而安,或许是那个时代的悲哀,但也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成熟再到涅槃的整个人生履历。电影里出现了当时文坛出名的一些人物,比如鲁迅、丁玲等,从他们的眼中诠释着萧红的人生,也从萧红的眼中描写着他们的性格,让这些人物从历史课本中栩栩如生起来,尤其鲁迅的病态和微笑,感觉就活生生的生活在自己的周围。文学家的生活大多颠沛流离,也很多都有很跌宕起伏的人生,因而,他们感同身受,能写出让人深度共鸣的作品,就像萧红把自己的新生儿送人后,卧在床上写《弃儿》的时候泪雨滂沱一般,我们也自然身临其中,仿佛自己就站在床边,看她笔迹沙沙,看她泪如雨下,想象那个遗弃的婴儿的多种可能的命运,也不禁会流泪会难受会纠结。当我们捧着作家的书稿在如痴如醉的时候,似乎很少人想象到她们当时写这些作品时候的处境。在那些破旧斑驳的小店里,在一地泥泞的武汉码头,不知道如果我们处在但是的环境会如何过活如何生存。萧红说她在日本的那个时候,是她生命中的黄金时代。她没有金钱上的困扰,没有烦事的打扰,有的只是孤单寂寞,有的是大把的时间去把她的情愫写下来。是的,相比其她人生的其他光景来说,除去童年,那的确是她的黄金时代。她对她的人生要求不多,像她在和端木的婚礼上所说的那样,她是在跟萧军永久分开之后,才发现端木的,她就想平平淡淡的过寻常老百姓的日子。或许,有时间写作有兴趣生活是她对人生最大的追求。作家的生活,我们是理解不透的,她抽着烟、吐着烟圈,在鲁迅许广平家里整天整天的发呆。或许她的天才禀赋,她的才华横溢,是使她不能像常人一样生活的根本原因吧。所以她婚前婚后,她的花边新闻,她的情感轶事,好似她的才华横溢,漫天飞。电影里萧红的人生经历,就像她儿时呼兰河老家院子里春天来了时花花草草的样子一样,刚睡醒。她对家庭的叛逆,对爱情的随性,对生态的自由散漫,铸就了她懵懂的人生。虽然在她笔下的人物是那么的深入骨髓、个性迸发,但是她自己对人生的把握却如此随波逐流。她沦落到挺着肚子住在报社屋檐下的境地下,竟然用浑身上下只剩的两块多钱请了几个人喝啤酒吃棒冰,她说反正身上也没钱了,就靠那点钱也解决不了其它问题。确实,她不缺乏男人骨子里的随性、率真,也盈涵着女孩子的柔情和敏感。可惜的是,她将率真诙谐写入了作品,而将敏感孤寂留给了生活。她不可能像在面对感情的曲折时,仍然能隔岸观火按部就班地全身心投入写作。她的选择是逃离,只身东渡日本,如果说是精神上的解脱,还不如说又戴上了一层精神上的枷锁。在日本的黄金时代里,她写,她思,她冥。这段经历,是她人生最充盈的一次洗礼。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语言不通,生活不便,她唯一的寄托就是写信写文。人生许多自我发现和自我认知的时光里,都是独处的时候得来的。相比生来彷徨的那个时代的大多数人来说,萧红生来孤独。她从家逃出的那一瞬间,就注定了她此生的孤独。黄金时代对于大多数人是来讲,是20多岁到40多岁的,这个年龄段是向上的,有历练有经验有生活,可拼搏。可惜在辗转了青岛、上海、武汉、重庆、香港等多地后,萧红的生命停止在了31岁。她两侧的头发中间夹着的是圆圆的脸庞和苍白的脸颊。
跳转到指定楼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