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广州大学城网业务调整

[职场经验] 【独家】重温约翰·科特“变革8大败因” [复制链接] qrcode

查看: 2405 | 回复: 0

八日水
发表于: 2014-10-17 23:4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少春(金蝶国际软件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正和岛岛邻)推荐:

“我研究过100多家试图通过变革大幅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公司,其中有像福特汽车那样的大公司,也有像兰德马克通信那样的小公司;有像通用汽车那样的美国公司,也有像英国航空那样的非美国公司;有像美国东方航空那样挣扎求生的公司,也有像百时美施贵宝那样业绩可观的公司。

这些公司采取的变革方式各不相同,例如全面质量管理、流程再造、精简机构、重组、文化变革、扭亏为盈等等。但无论是哪种情况,它们发起变革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就是对业务经营模式做出根本性调整,从而应对新市场环境带来的挑战。

从实际结果来看,少数公司的变革非常成功,少数公司一败涂地,大部分公司则介于两者之间,但都不太成功。我们从这些案例中可以吸取不少耐人寻味的经验教训,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这些经验或许能为更多企业提供参考。

错误一:没有制造足够的紧迫感

大多数成功的变革行动,都始于某些个人或群体开始认真审视公司的竞争环境、市场地位、技术趋势和财务业绩、通过审核,他们注意到一些问题,随后他们会设法把这一发现传播出去。这一步至关重要,因为启动一个变革项目需要许多人齐心协力、积极投入。没有合理的动机,人们也就没有参与变革的动力,变革也就发动不起来。

徐少春批注:有时需要把自己亲手发展起来的这个行业、这种传统的模式给颠覆掉。就像现在的企业软件市场已经变化,三年内一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完全移动互联网化。

相比变革过程的其他阶段,这个起始阶段看似比较容易,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是因为管理者有时会低估让人们走出舒适区的难度;有时又会高估已经建立的紧迫感;还有些时候,他们会失去耐心,认为“准备工作已经做得够多了,开始行动吧”。在许多案例中,管理者担心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例如资深员工产生抗拒心理、士气滑坡、事态失控、短期经营业绩受损、股价下跌,或是被人指责小题大做,诸多担忧绑住了他们的手脚,使他们裹足不前。

解决方案:针对重大机遇,建立紧迫感

对于一个战略可行、激动人心的机遇要有足够的紧迫感,这是一切事情的基础。时刻保持紧迫感是一项强大的竞争优势,它推动经理人去关注机遇,让网状结构朝着对组织有利的方向发展。如果没有紧迫感,就不可能去创造更伟大的业务。

必须让组织加强这样的意识:要不断进行战略调整,并总是结合眼前这个最大的机遇。紧迫感来源于最高层,重要的是,高管们要不断承认和强化这一点,这样一来,每天醒来之后,员工们就会下决心采取一些行动朝着那个机遇努力。

徐少春批注:我们对云之家做了些新的调整。一定要改变、抛弃过去的习惯,给互联网世界里面一些新的东西。我现在有一种感觉,不能让自己舒服,要经常提醒自己、折腾自己,让自己保持清醒的头脑。这种紧迫感是经常存在的。

要有多少紧迫感才足够?根据我的观察,管理层中至少要有75%的人深信,维持现状是完全不能忍的。如果达不到这个比例,随后的变革过程就会出现非常严重的问题。

徐少春批注:过去很多企业家比较喜欢挣快钱,追求表面感官的感受,但是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人真的改变这个世界,有一种很强的紧迫感,发自内心的想去改变。

我到了这个年纪,打完了上半场,再打下半场。下半场也是有时间限制的,我不可能打到100岁。我脑海里有两个阶段,一个是三五年,一个是十年。所以时间对我来讲很紧迫,我现在对时间的珍惜比年轻时更强烈。

我们过去走了这么多弯路,积累了这么多经验和教训,我们对未来想的很清楚,就是要抓紧时间干,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抓紧时间干,这是一种紧迫。

当你要变革,要去实现一个宏伟蓝图时,不是说你一无所有,一无所有就是你没有包袱,现在是你有了很多包袱再怎么办?这时候你要有强烈的紧迫感,这种紧迫感需要时时刻刻去传递。

错误二:没有形成强大的指导同盟

尽管大规模变革常常始于一两个人,但在成功的案例中,领导变革的阵营会随着时间不断壮大。如果这股力量未能在变革初期发展到一定规模,变革就不可能取得重大成果。

人们常说,要实现组织内的重大变革,最高领导的积极支持必不可少。但仅有最高领导的支持还不够。在成功的转型案例中,董事长、总裁或分公司总经理以及其他若干人(可能是5人,也可能是50人)会形成一个同盟,追求卓越的业绩而共同推进改革。无论企业大小,即使成功的变革领导团队头一年可能也只有三五个人。但在大公司里,这个阵营必须扩大至20到50个人,否则就无法在随后的阶段取得很大的进展。

如果没有形成足够强大的指导同盟,变革行动虽然可能暂时取得明显进展,但反对势力迟早会集结起来,阻止变革。

解决方案:建立并维护指导同盟

变革战略网的核心是指导同盟,来自组织各个角落的志愿者组成的指导团队。通过选举,指导团队可以代表层级结构中的各部门和各级别,囊括了多种技能。它必须由领导者信赖的人组成,至少包括几名杰出的领导者和经理人。这确保指导团队能够以任何层级结构都做不到的方式收集和处理信息。

指导团队的成员一律平等,内部等级不会阻碍信息交流。指导团队既能看到组织内部和外部情况,也清楚细节和大局,并能利用这些信息,在提出战略动议以及如何最好实施这些动议方面,做出有利于整个公司的决定。起初,指导团队的社会关系可能有点别扭,但是一旦团队学会如何良好运作,多数成员还是乐于成为其中一员的。

错误三:缺乏明确的变革愿景

失败的变革往往有大量的计划、方针和项目,但是缺乏愿景。有一家公司印发了4英寸厚的手册,事无巨细地列出变革的程序、目标、方法和期限,但是对于这一切工作最终要达到什么目的,却没有任何清晰的、鼓舞人心的阐述。可想而知,大多数员工对于正在进行的变革不是迷惑不解,就是漠不关心。这本厚厚的变革手册完全没有起到凝聚人心、激励变革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

在一些成效平平的变革案例中,管理层对于变革方向有一定的概念,但他们的想法要么过于复杂,要么过于模糊,仍然无济于事。要判断你的愿景是否清晰、明确,有一条法则:如果你不能在5分钟以内把你的愿景解释清楚,让听众理解并产生兴趣,那就意味着这一阶段的任务尚未完成。

徐少春批注:最近我在调整公司战略的时候,我画了一棵很漂亮的参天大树,花果实很丰富,我们看到的这是一个表象。但树干是很关键的,树干不强壮,上面的果实就不可能长的很漂亮。我们对员工其实就树叶一样,员工脸上灿烂的笑容、外界的夸奖都是树叶,产品才是我们的树干。

有了树干、树叶,最主要的还是根,看不见的这个根就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每个人把心掏出来放在一起,难道还做不出一个伟大的产品?所以很大程度上还要回归本性,回归初心,把内心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才能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儿。

解决方案:制定战略愿景,提出变革动议

精心设计的愿景关注的是,如何利用那些一举定乾坤的重大机遇。如果没有这样的机遇,那是因为你所处的经营环境竞争不激烈,你可能暂时还不需要这个系统。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即使这时,也要保持开放心态,因为这种情况不会一成不变。

在我见过的每一个成功案例中,变革指导同盟都会勾勒一幅美好而清晰的未来图景,不但容易理解,而且让顾客、股东和员工心驰神往。愿景不同于五年计划,不能只有数字而是要阐明整个组织的前进方向。愿景的初稿有时出自个人之手,较为模糊;变革指导同盟可能要用三五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严谨分析、大胆想象,将粗糙的初稿打磨成形。最终,相应的战略也会出炉。

在愿景的激励下,以及动议的指导下,网状结构中的每个人都成为了战略变革的主人。这种力量非常强大。

徐少春批注:我说过,砸了电脑、服务器,剩下的只有勇气和激情,好像听起来有点悲壮,其实是决心。

不断地去浇灌这棵大树的根部,现在我们要做的是让团队有创业的文化,比如很快我要把云之家独立成一家公司,给这些员工股份,让它单飞。

错误四:未能充分宣传变革愿景

在愿景宣传这方面,我见过三种常见错误。

第一种情况是,变革同盟确实制定了一个相当好的变革愿景,却只开了一次宣传会或发了一次材料,尚不足公司内部全年宣传总量的万分之一;最后,他们发现没有几个人理解变革方案,而他们还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第二种情况是,组织的领导者花了大量时间向员工发表演讲,但大多数员工仍然摸不着头脑,这也不奇怪,因为关于愿景的宣传仍然只占全年总量的万分之五。

第三种情况是,公司在内部沟通和宣传方面下了大力气,但处于显要位置的高管却未能以身作则,甚至做出与愿景背道而驰的行为,最终导致员工对变革丧失热情,对宣传丧失信任。

解决方案:通过沟通让人接受愿景和战略

如果一项愿景和战略表述生动且关系重大,指导团队的宣传方式令人印象深刻且足够权威的话,那就会立即引起人们的讨论。人们不会像对待自上而下的消息那样冷嘲热讽。如果方式正确且不失创造性,这种沟通会富有感染力,能吸收那些接受该愿景的员工。

有人曾看到一些动员员工的努力失败,因而经常会对此提出质疑。不过,如果指导团队富有激情,员工有紧迫感且传递的信息正确的话,志愿者就会聚集起来。当员工们被迫在层级结构的封闭环境里工作时,动员他们确实是个问题,因为在层级结构下,员工们都有厌烦情绪,新想法得不到认可,经理人管理低效。

在较成功的变革案例中,管理者会充分利用现有的一切渠道,大力宣传变革愿景。他们会把枯燥乏味、无人愿看的公司简报变成描绘愿景的生动文章;他们把例行公事、沉闷无聊的季度管理会议变成振奋人心的变革讨论会;他们会取消泛泛而谈的公司管理学教育,代之研究业务问题和变革愿景的新课程。

徐少春批注:金蝶过去干了二十年,我们打完了上半场,我们要打下半场!而且下半场要比上半场要更精彩。很多人认为到了这个年龄应该可以交给年轻人干了,我的决心是要把文化、精神一定要带到更高的高度。我必须要把这个信念表达的淋漓尽致,所以我们才用一些所谓的行为艺术或行为的改变,其实是表达一种意志。

但是对于我来说,干的方式要改变,不是说凡事都自己去干。我要彰显意识,彰显一面旗帜,这是不能替代的。以前开会经常碰到任正非,人家70岁还在干,我50岁为什么不能干呢?

到了这个年龄,犯了很多的错误,走了很多的弯路,积累了很多的经验和教训,我们感觉这个阶段是人生智慧最高的时候。

错误五:没有扫除变革之路上的障碍

在一定程度上,变革指导同盟只要把公司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传达到位,就足以促使员工采取行动:但是,只有宣传肯定是不够的,还要为变革扫除障碍。很多时候,员工完全理解新愿景,也愿意为之出力,却被一座“大山”拦住了脚步。

有时所谓的“大山”仅仅是个人思维的产物,要挪开这座山,关键是要让这个人明白内外部的障碍并不存在。但在大多数情况下,障碍是真实存在的。有时,障碍来自组织结构,例如职责范围过于狭窄,可能严重影响生产效率的提高,或导致员工难以形成顾客至上的观念。有时,补偿机制或表彰机制设置不当,使员工的个人利益与公司的新愿景形成冲突。最槽糕的情况可能是上司不愿意改变,而且还不断提出与整体变革相悖的要求。

解决方案:确保网状结构能清除障碍

成功的变革应当在推进过程中吸引更多人参与。公司应鼓励员工尝试新方法、提出新思路并充分发挥领导力,只要这些行动符合变革的整体愿景。参与的人越多,变革的成效越大。

徐少春批注:公司的老人对公司历史非常了解,参与了公司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有深厚感情,换句话说他们更像一家人。新进的年轻人,可能不像一家人,他们非常个性化,但是能够给这个家庭带来新鲜的血液、新鲜的思维。我觉得这两个群体进行碰撞,互相影响,对这个家是有好处的。事实上我们现在很多管理改变了,慢慢会发现组建一个新部门是需要年轻人来参与的,带动底下的员工去理解、支持这个决策。

在变革的前半段,任何一个组织都不会有足够的动力、精力或时间来扫除所有的障碍,但它们必须直面主要障碍,并加以清除。如果主要障碍在于个人,那么就必须以一种符合新愿景的方式对这个人进行妥善处理。无论是为了促使员工参与变革还是为了维持整个变革行动的可信度,实际行动都是至关重要的。

徐少春批注:在某种意义上,我越来越觉得阻力很大的程度还是在领导本身。障碍大致有两方面,一个来自我本人的障碍,一个是来自于团队的障碍。个人的障碍就是要不停的提醒自己要和过去传统的思维进行决裂,不要停留在旧的时代,要迈进一个新的时代。人是会反复的,有惰性的,要不断与自己内心的力量做斗争。

其实有时候团队传统的势力是非常强的,在这种情况下,领导者要有营造一个氛围,强有力地驱动和改变团队的氛围,让员工里的新生力量要成长起来,代表一种先进的现代思维,让他们去影响这个团队。

如果你所有的决策、行为、行动都是发自内心,这种力量是非常大的,有什么事情干不成呢?但是往往有时候人会掩盖自己,会违心。

错误六:没有系统规划短期目标

真正的变革需要时间,如果没有值得为之奋斗、为之欢呼的短期目标,变革就可能逐渐丧失动力,除非能在一到两年之内看到成功的可靠迹象。否则大多数人都不愿踏上漫长的改革之路。没有短期成绩,许多原本支持变革的人会放弃努力,甚至转而投入反对者的阵营。

管理者常常抱怨不得不制造短期成绩,但我发现,这种压力在变革中可以成为一个有利因素。一旦人们意识到真正的改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变革的紧迫感往往会降低。督促团队追求短期成绩,不仅可以保持紧迫感,而且可以促使他们进行具体的分析思考,从而进一步明确或完善变革愿景。

解决方案:庆祝重大的短期结果

当网状战略结构的决定及行动能令组织获益时,如果不及时进行肯定,网状结构的信誉度就不会持久。怀疑者会出来阻挠,除非他们看到证据新的经营系统能带来实际结果。人们的耐心有限,因此要尽快证明。为确保网状结构的成功,短期成果最好是显而易见、明确无误且与目标息息相关的。庆祝短期成果可以提振士气,让更多员工接受它:这样一来,一个成果会带来另外一个成果。

如果成果尚未出现,那么这点本身就是一个有用的反馈:什么地方不太对劲。一个尽职尽责的指导团队可以通过众多触角获取真实情况,无需保护既得利益,从而能迅速调整之前的决定,或者调整该决定的实施方式。

错误七:过早宣告胜利

经过数年奋斗,有些管理者一看到业绩出现明显改善,就急不可待地宣告胜利。庆祝阶段性的胜利固然是好事,但匆匆宣布整场战争已经取胜,则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一场变革可能需要5到10年才能在公司文化中扎下根来。此前,变革带来的种种新气象都是脆弱的,随时可能被打回原形。

我曾对一个极为成功的变革案例做过量化评估,为该公司在7年内实现的变革打分。按十分制计算,该公司7年间的得分依次是两分,四分,三分,七分,八分,四分,两分。变革的峰值出现在第五年,而变革初见成效是在第二年,相距足足36个月。

解决方案:绝不松懈,不断从经验中学习

组织必须不断实施战略动议并提出新动议,以适应变化中的商业环境,从而提高竞争地位。当组织开始松懈时,文化和政治上的阻力就会接踵而至。

在成功的变革案例中,领导者并不急于宣布胜利,而是利用短期成绩使员工对变革产生信心,进而解决更大的问题。他们会着手改造那些与变革愿景不符,但尚未受到质疑的制度与结构;他们会格外关注人员的聘用、提拔和培养;他们还会发起规模更大的流程再造项目,不断深化变革。他们深知,完成变革所需的时间不是几个月,而是几年。

徐少春批注:目前这个时间点,就是"海盗横行"的时代,BAT这些公司就是海盗,他们一夜成功,一有好的东西他们就冲过去。很多大企业包括海尔、万科、华为都会向他们学习。

中国这个社会处在一个转型时期,给人们的印象就是在经济领域通过创新是可以干出一番事业,树立一枚旗帜,建立一个山头,可以让很多人趋之若鹜。改革开放三十年了,这种故事不断在演进,只不过最近十年又变成了移动互联网,这是一个大王朝。其实移动互联网还处于刚开始的阶段,很多的秩序、规则还没有介入,等于又是一片空白,又是一个巨大的新世界,这个时候大家都抱着抢的心态,所以它其实就是一个海盗世界。

错误八:未能将变革深入公司文化

变革新风必须融入公司的血脉,成为“一定之规”,才能确保稳固。如果变革带来的新行为不能成为公共行为规范和价值观的一部分,那么一旦变革的压力消失,就可能退回原样。

解决方案:将战略变革以制度化方式融入企业文化

战略动议无论大小,在没有成为日常活动一部分之前,都不算完成。一个新方向或者一种新方法必须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去。

要通过制度手段把变革融入公司文化,有两个要点。第一,要有意识地向大家展示新方法、新行为和新态度对于提髙公司业绩所起的作用,否则他们可能张冠李戴,把其他因素当作业绩增长的根源。第二,要确保新的领导者确实能够体现改革带来的新风尚。(本文原版首次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1995年3/4月号)

徐少春批注:我的几个关键词,一,打下半场;二,移动互联网转型一定要成功;三,要保持90后年轻的心态。一定让公司的年轻人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上半场他们成就了我,下半场我要搭建一个舞台成就他们,让他们成功,这是我能做到的。

在前两年公司转型过程中,我经常在公司里营造一种很强的紧迫感。比如我们召集每周一个CEO讨论会,每个月有月度干部会议,总部的分公司总经理都参加,三个月就有一次战略研讨会,我会时时传递这种信息和声音。员工不着急就不会行动,不行动就不会出绩效。

-------------------------------附:组织变革的八大步骤

1、制造紧迫感

·考察市场和竞争的现状

·发现并讨论现实的和潜在的危机,或者重大机遇

2、建立强有力的变革领导集团

·建立一个力量足够强大的团体,领导变革行动

·鼓励这个团体以团队的方式开展工作

3、树立变革的愿景

·树立明确的愿景,为变革行动指引方向

·制定实现这个愿景的战略

4、沟通和传播愿景

·利用所有可能的渠道,沟通和传播变革的新愿景及其战略

·以变革领导集团的行为作为榜样,树立新的行为方式

5、授权下属采取行动实现愿景

·扫除变革的各种障碍

·改变严重妨碍愿景实现的各种制度或结构

·鼓励冒险和突破传统

6、系统地规划并取得短期成绩

·规划怎样显著地改善业绩

·实现业绩改善目标

·表扬并且奖励那些为业绩改善做出贡献的员工

7、巩固成效并发起更多变革

·利用可信度的提高,去改变与愿景不符的制度、结构和政策

·聘用、提拔和培养能够贯彻落实愿景的员工

·用新项目、新主题和新的变革推动者,加大变革力度

8、将新方法制度化

·指明新行为和公司成绩之间的联系

·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后继领导人才,确保变革领导工作的延续性
跳转到指定楼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