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实用的宝藏网站 - 广州大学城网点亮大学生活!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广州大学城网业务调整

发达国家的经验解决不了中国的环境问题 [复制链接] qrcode

查看: 3102 | 回复: 0

八日水
发表于: 2014-6-16 20:25: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不是研究环境问题的,也没有专门研究过环境问题,但最近几年在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和发达国家的福利困境等问题的时候,对环境问题有过一些思考。现在大家都对PM 2.5关注很多,我就把我的想法讲一讲。很不专业,只作为一块砖头抛出来,不是为了拍人,而是为了引玉。我讲四个观点:
发达国家并没有真正解决环境问题
第一个观点,我们去发达国家,去欧洲、美国、日本,那儿的环境真好,很羡慕,回来讲,要学发达国家。但我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并没有真正解决环境问题。我从企业责任的角度去研究,从福利困境的角度去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并没有致力于去治理环境问题,而是通过资本的转移,把环境问题带走了。不是说环境问题他们自己一点没有努力,但主要的成就是建立在把基本的环境问题转移走了的基础上的。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资本“跑路”,跑到第三世界去了,我们常说起的原因是人工成本问题,其实这不是全部的真相。不可否认,人工成本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是还有两个因素我们可能有意无意地忽略了,一个是消费者运动,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会增加成本。另一个就是环境保护,环境治理更需要成本。资本跑到中国,把这些问题也都带到中国来了。在把对环境污染影响最大的日常生活消费品的制造业基本消灭之后,发达国家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努力,于是环境在十年、二十年之后就根本好转了。接着,发达国家抢占了道德高地,把环境污染的责任推给第三世界,中国通常是他们猛烈抨击的对象。
发达国家在环境上占了便宜,却在人力资源配置上出现了大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失业率极高。有劳动能力的人没有劳动机会,不能参与到生产中去,政府还得用社会保障养着。从经济学的理论看,一个人失业,实际上就失去了参与初次分配的资格,靠再分配去弥补,不管怎样都是一个穷人。资本走了,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被灭了,环境好了,但失业问题严重了,发达国家现在面临的困境恐怕最主要的就是这个。最搞笑的是欧盟要收航空税,其实就是要把好环境也作为一种资本来挣钱,最后因为各国的抵制而作罢。
中国很难重复资本输出带走环境问题之路
如果想明白以上所讲的发达国家的做法,中国怎样治理环境污染,就得好好思考一下。中国能不能也通过资本输出把环境问题转移出去?应该说很困难,因为发达国家的资本输入到中国,同时也把日常生活消费品的市场让给了中国,中国成了“世界工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靠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吸收了大量劳动力,既解决了经济增长的问题,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但是,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日常生活消费品市场萎缩,中国的出口成了问题。于是,中国现在也提出要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产业格局要重新布局,也要往产业链的上游去挤占一个位子。于是中国也开始搞资本输出,看到中国的公司到第三世界去投资,大家感到很高兴。但是问题在于,中国有13亿人口,当前正处于人力资源数量上的最高峰,9亿多劳动力。如果我们也把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灭了,肯定也会造成大量失业,大量失业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回顾一下历史,看看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打起来的,会惊出一身冷汗。
发达国家的做法,用一个中国的成语来概括,叫做以邻为壑。中国的文化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人问,中国为什么这么高姿态?其实这种做法的结果最后一定是损人不利己,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对于中国而言,靠资本输出带走环境问题,这条路也许我们不能走。先关了这个门,再来讨论环境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不能以政府习惯的行政手段应对
第二个观点,中国政府解决社会问题的老办法,就是把责任一层层地承包下去,最后落实到各级行政区域的党政一把手身上,甚至以“一票否决”形成威慑力。前一段时间,在媒体上看到环保部跟各个省市区签订治理PM 2.5的“军令状”,记得以前在基层做调查,碰到一个典型案例,上海一个街道的领导讲,我们要解决我们街道的环境问题,要使我们街道天更蓝、水更清。我觉得简直就是胡扯,一个街道,一个封闭的行政区域,怎么能解决基本上是开放的环境问题?用这样的行政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基本上是一个笑话。
因为之前我们已经有过教训。2008年奥运会以前北京把很多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往外迁,这也算是学了发达国家以邻为壑的策略。奥运会开幕前两天,我出差回北京,在飞机上看到了我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整个北京城在明亮的灯火照耀下,清晰得就像一幅工笔细描的画卷。但是,昙花一现,以后再也没有见过这幅画。北京奥运会至今,迁到河北去的企业在华北平原扎下了根,等到发展起来以后,就成了污染源。现在讨论北京的PM 2.5,强调汽车尾气,有的研究甚至把居民家里炒菜的油烟都算进去了。毫无疑问,汽车多了是一个影响因素,但是我觉得PM 2.5的污染源还是工业污染,主要来自河北。PM 2.5一高兴就来了,它可不知道前面是北京的地界,首都重地不能轻易出入,它不具备这个常识。华北平原一马平川,蹚过了北京才有燕山山脉挡住。我到石家庄开会,没敢在那儿住。一下火车,空气里就有一股呛人的煤焦油的味。晚上回到北京西站,站在那个广场上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这时才发现,北京的空气真好。
我以为,环境问题一定不能用政府习惯的行政手段来解决,要不然就是自己骗自己,因为空气、水流不认行政区域,不信大家走着瞧。
需要以社会行动结合法治
第三个观点,解决环境问题,无论国际国内,都不能靠转移污染源来解决自己的问题。对于中国来说,应该把环境问题看作是一个公共问题,最基本的解决方式可能应该是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因为若把这些成本都加到企业身上,可能成为压垮企业的倒数第几根稻草。
现在有人忽悠我们,说可以用市场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我觉得这个大的方向怕是有问题的。如果像发达国家一样,把问题的大头转移出去,剩下的问题也许可以用市场的方式解决。但中国问题的大头依然在,也许要靠政府投入,先用公共服务来解决不能营利的基本的环境问题,有利润空间的就让给市场。当然,没有利润空间的环境问题,也可以让非营利组织参与。在这方面,我没有深入调查,只能原则性地讲一讲。
第四个观点,我认为没有社会行动是不可能解决环境问题的。有了社会行动,再推动以法治的办法来最终解决问题,这是可行的。我去年专门研究过法律援助问题,要打官司一般群众是花不起这个成本的。
另外,中国政府现在出政策、上工程,都有经济评估、环境评估,但就是没有社会评估。出这个政策、上这个工程,在社会上会引起什么反响,会造成什么社会后果,政府不去做评估。一般的做法是偷着摸着出方案,然后就想冷不防地贸然通过,或者悄没声地偷偷上马,结果怎样?
跳转到指定楼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