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广州大学城网业务调整

[常识哲理] “空”的世味 [复制链接] qrcode

查看: 2711 | 回复: 0

八日水
发表于: 2014-6-14 20: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世味浓,不求忙而忙自至;
  世味淡,不偷闲而闲自来。
  ——【明】陈继儒
  研习佛学的人常常会说,要以出世的心态做入世的事业,这就是“空”的世味。理会好这份世味,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首先,要善于拓展自我的心灵空间。
  我们都希望拥有美满幸福的人生,但又苦于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就求助于算命、看相,将自己的生命托在命中,寄在相中。这不是正信,更不是佛学。佛学讲究将自己的信仰建立在因果上,建立在缘起论上,建立在明心见性上。古人说:“祸福无门,由人自招。”心就是命,心量就是力量。看看自己的心量有多大,就知道自己的未来有多远。
  俗话说“量大福大”,这个量就是心量,也就是心灵的空间、气量、度量。学佛学什么?就是学佛那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胸怀,正所谓“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烦恼皆因量太小,气量小,看什么都不顺眼,惯用自己的标准衡量别人。一个人如果心灵空间大了,不仅容得了身边的人,连整个社会都容了,对一切逆境顺境都看得开、化得来,这是自己的“增上缘”。
  佛教讲缘起,就是讲此有则彼有,此无则彼无,相互依存,互为因果,果中有因,因中有果。比如,如果没有病人,哪有医生?所以医生要善待病人,病人要感恩医生;没有学生,哪有老师?所以老师要珍爱学生,学生应恭敬老师。佛陀说,没有众生就没有佛,众生是沙漠中的一滴水,佛是沙漠中的一棵树。《六祖坛经》中所说的“烦恼即菩提”也是这个道理,如果没有烦恼,就不需要学习佛法,不需要修行,也就不名为菩提了。
  其次,要善于给别人留有空间。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常常感到委屈,“我付出了那么多,我努力了这么久,为什么身边的人总是不理解我?还不善待我呢?”这时一定要检查一下自己,是否占领了别人的心灵空间、生存空间和发展空间。
  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部门主管,每天起早摸黑,除了几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外,几乎天天泡在工作中,把下属分内的工作都干了。可是,他的下属并不认可他,他一调走,大家非常高兴,因为自己终于能有事干了。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智商有余,情商不足。干事有激情能力强,但平衡协调能力差。虽然把别人的活都干了,但并没有得到他人的肯定,反而侵占了他人的发展空间,影响了他人积极性的发挥。
  即使是种几棵树,也要考虑到树的间隙问题。树苗虽小,也要留有它成长的间隙。“树隙不成林,树密不生长”。用人的本质是要调动别人的积极性。每个人都有自控空间的潜能,如果没有测试好他管理自控空间的能力,无论给予他或大或小的空间,都会有潜在的风险。给大了,他不能管控,工作结果一定不理想;给小了,不利于发挥作用,工作效果也不好。不是用人的失察之过,就是贻误人才之失。
  对待孩子也是这样,如果大人给孩子过多的自由空间,容易放纵;给太少了,容易叛逆。所以,学会般若智慧,掌握空间学,才是得到大自在的法门。
  总之,“空”的妙处与智慧是至性的。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工作上,我们永远处于“资源有限、欲望无穷”的困境里。用有限追无穷,得到的一定是失望,这就是烦恼的根源。
  《金刚经》上说:“云何降伏其心?”就是要学会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无苦乐之求,无对比之念,其乐绵绵。佛法无着相,不着相就是“空”,空就是无穷无尽、无边无际,这样就能对治因欲望产生的烦恼。正因为欲望无穷,所以需要无边佛法才能对治。有限和无穷,幻想与现实常常是矛盾,这个矛盾就让阿弥陀佛解决去吧。
跳转到指定楼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