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可亲、最可敬、最可爱、最可歌、最可颂的人”,试问,如此“高大上”的主体,哪个群体能配得上?
答案在每个人的心中飘扬,或者,很多人觉得根本就没有答案。不过,河南信阳市浉河区委书记邵春杰却把这些标签一下子全贴在“拆迁人员”身上,用以表扬他们扳倒了拆迁“钉子户”这座大山,并强调“历史会铭记这一刻,人民会铭记这一刻……”
那一刻,这位邵书记陶醉在自己动情的演说中,绝对字正腔圆,格外铿锵有力,非常富有气势。一番官场套话,再加进“最可爱的人”这种文化作料,成功将官场“雷语”带到一种新的境界,让人欲笑还休,继而恶心,再而愤慨。
或许,有人会较真叩问,难道“拆迁人员”就不能成为这样的“五最”人员吗?的确,不能否认,当拆迁目的完全是为了“公共利益”,当拆迁行动完全是“依法进行”,当拆迁人员充满“良心悲悯”……这时候,给拆迁人员点个赞,倒也理所应当。即便如此,硬要将调子起高到“最可爱的人”这种地步,恐怕也还是会让人觉得浑身起鸡皮疙瘩,产生反胃的感觉。
更何况,这位邵书记动情讴歌“啃掉硬骨头,拔掉硬钉子”的拆迁人员,行动也经不住公共利益与法治文明的考验。仅举一例,村民就证明,在那次拆迁战役中,使用的手段依然没有远离野蛮与暴力。
人民会记住这样的强行拆迁人员,但是,他们的形象不会是邵书记口中的“英雄豪迈”,反而是“残忍凶狠”。当暴力拆迁人员成为官员心中“最可爱的人”,这样的价值错位,令人心寒。它只能说明,在畸型政绩观的驱动下,在人治代替法治的语境下,一些地方官员的人格已经发生极其严重的扭曲。官场“雷语”不断刷新人们的忍受程度,也就是官员的价值错位与人格扭曲的一种现实反映。
从某种意义讲,这样的“雷语”,甚至连人们长期反感的“官话”都够不着,完全就是不着调,说得难听点,根本就不是在说“人话”。原因很简单,那就是官员在进行公共表达的时候,不能挑战人们的常识判断,不能去伤害公共伦理。把粗暴伤害老百姓的人说成是“最可爱的人”,这完全就是对价值与情感的双重伤害。
“谁是最可爱的人”,这是作家魏巍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写下的一篇传诵广泛的优秀通讯,赞美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战士。置于特定的历史关口,讴歌志愿军战士曾激起一个国家普遍的情感共鸣。现在,一个区委书记让这句赋含家国情怀的语句严重污名化,不禁想问问这位官员,在他心里,在这样的拆迁战争中,到底谁才是敌人?那些武装到牙齿的暴力拆迁人员,到底是为谁而战?
在这个注定要走向法治与文明的年代,公共善治需要权力注重伦理。对于官员来说,如果连说话都让人感受不到起码的真诚,感觉不到起码的教养,感觉不到对公共人格应有的尊重,那么,人们又怎么可能不对他吐口水呢?昏官不可怕,就怕昏官装文化。拆迁人员成为官员口中“最可爱的人”,就是一面镜子,折射的就是现在一些权力思维陷于价值扭曲,权力人格被注入了文件腐朽的文化基因,权力话语沦落到失去起码的人性与文明,这样的官员,定是很多人心中“最反感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