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天的北京新东方美国常青之旅转瞬即逝。那些天的欢笑、感动、收获,一切仿佛历历在目。倾注于笔端,文思如泉涌。
十多天来我们走过名校芸集的波士顿、繁华井然的纽约、宁静恬然的费城、还有厚重踏实的华盛顿。在哈佛,不见华服,不见化妆,只有匆匆的脚步,坚实地写下人生的篇章。在麻省,随处可见思想碰撞的火花,这是创新,有着鲜活的生命。若不是亲身感受,很难想象十三层的大楼会摇身一变为俄罗斯方块的游戏机;若不是亲自参加,很难理解美国大学中洋溢的自由学术的氛围。
最难忘的是第四天的欢迎晚宴,有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等名校的校友与我们共进晚餐。我与张家铭有幸和NYC的校友Michelle、Annie交流。起初,脑海里曾经背的那些单词在激动、紧张的心情的双重夹击下全都堵在嘴边,支支吾吾,有时着急得脸红脖子粗半天也说不出所以然来。但Annie和Michelle都是很友好、很耐心地听我们讲"外星文"。于是气氛就像煮沸开水般逐渐升温,口语英文单词也开始脱口而出。我们从美国小吃谈到中国美食,从美国教育谈到"中国式"寒假,从澄澈天空的纽约谈到浓浓雾霾的北京城。面对一些生词时,我们会手舞足蹈地融合各种方法来配合表达。这次演练让我积累了许多实战经验。其实,口语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大胆去说。平日也要练习多说,自言自语不妨也是练习口语听力的实用方法。如果一时间语塞,不知道如何表达为好,可以采取"辗转表达法"。用已知的词汇描述未知的单词。
还有一天我们在哥伦比亚大学,全天体验哥伦比亚大学高材生的上课方式。一位身穿黑衣的和蔼胖胖的老师用她的激情点燃了我们在哥大的一天。上课时,你必须全身心地投入,不仅是因为要实现英译汉再到理解的过程,更主要是因为老师发散式的提问方式,不全神贯注,便会被一炮接一炮的发问,打个措手不及。那位胖胖的美国老师用这种不断"放招式"的方法介绍了基础学科的重要性,所以无论哈佛还是宾夕法尼亚大学都有必修的基础学科课。同时还讲解辩证法的思维,用moral和ethical、democracy和legal的区别。最后,大家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未来生活等方面向老师提出问题,老师都细心地给我们一一解答。
美国之旅,我们走过极具人性化的纽约公共图书馆,看过琳琅满目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还在美国自然博物馆享受"博物馆奇妙夜"。我们在林肯像前,在白宫、国会山庄前留下足迹。美国,遍地可见松鼠在树梢间雀跃,鸽子在马路上觅食。
美国之旅坚定了我们未来的留学常青校之梦。相信未来,我们必定追求卓越,挑战极限,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实现美利坚名校梦,辉煌人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