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广州大学城网业务调整

[广告内容] 我们需要怎样的人力资本 [复制链接] qrcode

查看: 365 | 回复: 0

八日水
发表于: 2013-12-1 23: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凡上大学的人都会很烦英语课,中小学上上也就罢了,大学还要听英语老师成天唠叨各种语法,也不知道学这个到底有啥用。但英语课还都是大学设置的基础课,不上还不行。过去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考不过英语四级,就不能拿学士学位。幸好笔者原本就没有学士学位,没有感受过这种痛苦,幸哉幸哉!如果说大学的英语课如同鸡肋,恐怕绝大多数学生会感同身受。当然,也许对笔者本人来说,似乎有点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即便有人这么认为,我也认了。酸就酸吧,至少没有瞎说。而且根据笔者平时的访谈,确知聊天的学生中基本上有英语水平倒退的说法。上了大学,英语水平反而退化了,这不成了笑话么?但这笑话的的确确发生在如今的大学校园,无论是名牌大学还是普通大学。当然,也许笔者接触的学生太少,不足以说明问题的全部;或者说即使接触了很多学生,也存在一个归纳谬误问题。可无论如何,既然有很多学生如此反映,至少说明大学的英语课程设置的确出现了问题。
  我并不想在此讨论如何改进大学英语教学,真正的问题不在于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技巧和责任,而是在于为何要在大学如此重视英语教学?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面临走出去和迎进来的难题,打开国门,和外国人做生意,当然得掌握点外语。当时外语人才极为匮乏,这是个客观事实。因此,当时的大学除了大力发展外语专业外,还突出了大学的英语教育,并且随着国家推出了英语水平考试,大学为了督促学生学好英语,自然也就想着把学位与四六级挂钩,形成了现在的陋习。不过至少主管部门已经认识到这是个陋习,所以近来特意出面澄清,说这种挂钩不是官方行为,而是各大学的私下行为。而各大学普遍采取这种私下行为,耐人寻味。其实问题远比这个陋习要来得严重。从名牌大学开始发端的,也不知道是自发还是官方号召的,大学开始流行起所谓的双语教学或者纯英文教学。双语教学就是教师必须在课堂上有一定比例的英语授课。当然,这对老师和学生都是种负担,最后很多双语教学课程都沦落为老师用英文讲义,但还是中文讲授。形式主义而已。
  如果说过去人们普遍缺乏英语训练,在大学中加强英语教学还可以理解。但如今中小学英语教育都非常完善,一个普通高中毕业生的英语程度足以应付日常交流,既然如此,似乎没必要在大学里如此强调英语教育。但事实恰恰相反,大学比以前更强调英语,大学的英语课程以及英文授课比重似乎都成了一个大学洋气的标志。越是顶尖的大学,英文的授课比例越高,进了大学校园,不了解情况的还以为全国都是外语学院。学生进校园本为学习专业知识,结果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来反复温习英语。夹杂着英文单词的专业教学比纯中文教学更有效?笔者身为大学教师中的一员,对这个判断实在不敢苟同。这里涉及一个基本的教育理念的问题,我们是要教会学生思考身边的问题,还是教会学生了解国外的问题?以经济学的教育为例,采用原版教材、英文授课似乎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是一种教学水平的标志。但原版教材中所讲的都是美国或者其他发达国家的事情,数据也是这些国家的,学生这么机械地学完,只不过是学会了若干英文的经济学术语,以及对美国或者其他发达国家经济的一知半解。至于对自己国家的社会经济问题,则一无所知。
  很多人以国际化的名义来强调大学英语教育的重要性,殊不知国际化和大学英语教学的偏重并不等价。发达国家也强调国际化,但在英语国家并不要求大学必须用中文或者非英语教学,在欧洲大学也并不要求非要英语教学。大学对英语教育的偏重,不仅不能有效提升学生外语能力,反而带来了巨大的负外部性,其中之一就是让学生误以为只要英语好就是人才,英语不好就是蠢材。学生把精力都花在学习原版教材和英语本身,反而忽略了对身边的现实社会经济的认识。而对老师来说,用英语教学其实是更容易的事情,因为这样可以脱离本土的实际情况来思考问题、传授知识,只需要把国外所学照搬过来即可。这样一来,大学培养了一群又一群夹杂着中文和英文说话的学生,这些学生只知道美国的社会经济的只言片语,而不知道中国的传统、制度以及社会经济现实。
  在全球化的今天,外语是重要的,但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所需要的仅仅是基本的外语能力,而不是成为一个外语专业的学生,而这一基本外语能力现在绝大多数中小学教育都能实现。大学的目标是培养有利于中国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人力资本,这人力资本所需要的不是英语,而是本土化后的专业知识。如果大学教育不能抓住本土化这个核心,即便看起来很洋气,也不过是镜花水月。
跳转到指定楼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