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ST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农业发展之路
阎镜予(CSST CEO助理 / 研究院规划设计分院院长)
贾琳琳(CSST研究院规划设计分院研究员)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的新课题。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新型城镇化发展必须实现从“土地的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转变。城镇化发展的老模式考虑的是如何将耕地、林地等农用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并大力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少有关注工业服务业和原有农业的关系,新城新区和周边农村的关系,以及就业人口和失地农民的关系。新型城镇化正是要在“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上实现突破,让城镇发展与三农发展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形成良性闭环。
作为智慧低碳城市综合运营商,CSST长期以来一直关注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独辟蹊径地提出在5-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建设智慧低碳产城融合示范区。示范区内将以智慧低碳产业园建设带动工业化发展,以智慧系统综合运用为手段带动信息化发展,以向原有村镇居民提供城市就业岗位和均等社会服务带动城镇化发展,以农业的科技种植、食品溯源、和生态观光带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最终率先达到“十八大”提出的“四化同步”要求,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
示范区区别于一般新城新区、产业园区和开发区等老开发模式的核心要素之一就在于对农业的考虑。在规划设计中,老开发模式的开发主体一般只考虑建设用地的功能布局和发展规划,周边农业的发展和失地农民的安置归政府统筹,因此开发区和周边农村的规划设计是切割分离的,开发主体将三农作为包袱丢给了政府。而在CSST示范区的建设中,明确提出周边农村将成为示范区的有机组成部分,三农成为了珍贵资源,纳入示范区整体设计的范畴。
对三农的认识从开发包袱向发展资源的转变,是一次革命性的突破。在CSST的规划设计中,农业、工业服务业、城镇三个要素之间形成了完整的逻辑联系,如下图所示。

一、工业技术提升农业产量和质量
在中国的现实国情下,我们要以占世界9%的耕地,为世界22%的人口提供粮食供应,并且这种压力将有增无减。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给传统农耕方式带来劳动力及土地资源的挑战,意味着农业生产方式必须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只有依托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上的重大突破,加速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向农业渗透,才能实现农业生产力量和质的飞跃。
在CSST的示范区规划设计中,强调发展农业现代化技术,每年大量科研基金与香港中文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共同开展二氧化碳促产(通过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来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达到促产的目的)、立体农业(通过平面上同时种多种作物,和利用高度种植不同作物,将农林牧副渔结合,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食品溯源(通过RFID无线射频技术等技术自动采集和读取食品信息,记录农药、化肥适用以及一些重要农事操作,将食品信息真实透明地展现给消费者,促进食品安全)、农业物联网(通过各种传感器采集信息,将自动化、智能化、远程控制的技术运用到农业中去,改变过去依赖于孤立机械的生产模式转向以信息和软件为中心的生产模式)等前沿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解决农业发展最急需、最紧迫的重大技术问题,将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和CSST的市场优势相结合,以科技进步提高资源要素生产率,拉动农业增长。
二、现代服务业手段创新农业发展模式
农业技术手段要创新,农业发展模式也要创新。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农产品期货交易市场等现代金融手段的运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农业靠天吃饭的发展模式,通过资本的力量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浏阳市柏加镇是CSST示范区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柏加镇苗木生产历史悠久,当地农民主要依靠种植名贵苗木致富,年交易额达30亿元,现存花木动态总量超300亿元,市场潜力巨大。目前,柏加苗木发展模式仍局限于零散的、单一的产品交易,农民抱着苗木全国各地的跑市场,与买方进行现场交易。传统的生产方式限制了苗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此外,由于花木产品固有特点,保护难度大,融资能力差,单个农户难以抵挡风险。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成为柏加苗木产业的迫切需求。
CSST提出在示范区内建立花木电子交易平台,进行农产品网上直销,并通过技术手段将难以搬运的苗木通过交易平台进行远程3D展示,降低成本并增加展示度。其次,按照“资源资本化、资本资金化”的发展理念,以花卉苗木企业为载体,将苗木特色资源整合形成资本,打造期货市场平台,建立健全花卉苗木期货交易的信息发布、远期交割、资金结算以及风险监管等功能,通过“公司+农户”、“订单+期货”的模式,积极探索“农企合作、期现结合”的经营模式,使苗木产业实现从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轨。
三、原生态农业为城镇提供休闲观光资源
休闲观光景点还在人为的造绿地、造景观,以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观光体验。事实上,农业本身就是稀缺的原生态景观,它介于旅游业和农业之间,是为满足人们对精神和物质需求而开展的、可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的的现代农业形态。比如云南的红河哈尼梯田集中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壮美景色和各族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成为吸引游客前来观、赏、习、品的新兴旅游生态景观。
观光农业形式多样,扩大了传统农业的发展空间。CSST在示范区内,根据不同地域特点,自然植被、季节变化及资金运转情况进行因地制宜的规划,从而形成不同形式、不同规模、不同功能要求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在示范区内开展的各种观光果园、渔业垂钓园、生态农庄等,将形成一道独特的生态景观,成为市民休闲体验的绝佳去处。
四、农业绿地为零碳城镇建设提供丰富的碳汇资源
低碳是新型城镇建设必须考虑的要素之一,一方面是在碳的生成方面做文章,尽量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也需要从碳的吸收方面做文章,尽量增加碳汇集和碳转化。
CSST的示范区提出了“零碳社区”的建设目标,即要求整个示范区内生产生活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通过绿地碳汇资源所吸收的二氧化碳达到平衡。为实现这一目标,农业绿地成为了示范区举足轻重的碳汇资源。整个农用地生态系统是一个巨大的碳库,是大气中二氧化碳的重要调节者之一。农林植被具有吸收二氧化碳和释放氧气的功能,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量的二氧化碳,生物量中含碳量可达到43%-58%;耕地土壤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碳库,储存着大量有机碳,并具有从大气中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天然固碳功能。借助这些农业碳汇资源,可以改善新型城镇的微气候,建立真正的零碳社区。
五、社区支持农业模式保障城镇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问题是现阶段城镇化发展面临的严重问题。城市消费者不清楚农产品的来源,看不到自己吃在嘴里的食物的生产过程,消费和生产之间过多的流通环节增加了成本,物价高企的同时,农民的收入增长较低。
CSST示范区将今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的“家庭农产”引申为“社区农场”理念,引进“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 CSA)模式,实现新型城镇的食品安全和城镇对农业的反哺。
社区支持农业模式最早出现在德国、瑞士和日本社区,让农业生产者和农业消费者之间建立一种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关系。首先,在CSST示范区内的社区和示范区内的农田建立对应关系,由示范区的农田特供示范区的社区。其次,社区居民采取预付费用的方式,预定半年或一年的食品费用,并与农业生产着共同承担农业种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减产风险,也同时享受过剩产出带来的增加福利。第三,农业生产者完全采用原生态的绿色种植方式,由于消费者随时可以在农田休闲散步,也必须全程接受消费者的监督,建立食品安全的信誉保障。第四,因原生态种植而带来的额外成本,可通过直供模式减少的流通成本进行消化。最后,农业的发展可以采取“消费者融资”模式,社区居民可以成为农田的股东,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回归到自有农田的原生态状态。
六、城镇与农田回归自然水循环
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是现阶段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方面,作为农业灌溉大国,我国农业用水资源不稳定,部分偏远地区靠天吃饭的情况仍然存在;另一方面,城市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河流中,污染了环境,也危害着人体的健康。过去的城镇化发展打破了天然的水循环系统,城镇和农业用水脱节。
CSST示范区将致力于城镇和农田的自然水循环系统回归,其核心技术来源于生活用水的中水处理系统。城镇生活用水的水量稳定,将水质较好的生活污水采用膜生物反应器技术,高效地进行固液分离后,有效地去除氨氮和病毒、细菌,出水悬浮物和浊度接近于零,形成可靠的水质回用于农田灌溉。以2万亩的农田灌溉为计,农田利用中水,每年可减少500万立方米地下水开采,回灌补水1500万立方米。中水回收灌溉,既能缓解农业用水紧缺问题,提高水资源的使用效率,又能改善河流污染现状,建设美好的宜居生活环境。
七、工业服务业发展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
在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离开土地后没有稳定的创收能力,就业发展成为难题。通过发展工业、服务业提高城镇化品质的同时,可以提供低门槛就业岗位,解决农民的安居、就业和发展问题。
CSST示范区的建设将会充分考虑到农民的生存和再发展问题。一方面,示范区内的农田经过土地流转,实现农民增收的同时,解放了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农民不仅能得到土地租金,还可以以农业产业工人的身份在示范区的农田里继续劳作,或者外出务工;另一方面,合理的安居方式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带动原住民共享示范区发展成果。在商业街周边安置农民,新建的安居房和商业街的建筑风格一体化,房屋的功能商住一体化,农民可以将自家居住的房子作商业门面,也可以在二楼以上自住或部分出租。此外,CSST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建立起江心洲的水乡风情街、曲阜的孔子文化街等产业形态,带动了当地特色餐饮、旅游等行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带来了持续的收入来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