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广州大学城网业务调整

[娱乐八卦] 郭敬明:我提供了一种梦想的范本 [复制链接] qrcode

查看: 3079 | 回复: 0

八日水
发表于: 2013-7-22 15: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青春期时的他,是看小众电影听另类摇滚的文艺青年,成长后的他,是懂经营会赚钱的入市商人,如今的他,是未映先热的电影《小时代》的新晋导演。他精力旺盛对理想执著对事业热情,也对物质讲究对生活挑剔。他年纪轻轻就坐拥上亿资产,却也默默承担一切负面评论。他就是中国作家富豪榜的蝉联冠军郭敬明。
提起郭敬明,总有人会提到韩寒,然后各方面做个对比。相较于紧追现实观点尖锐写字犀利的韩寒,郭敬明给人一种“不掺和”的印象。虽然微博粉丝是庞大的1900万,但他不曾对任何社会事件发表过自己的观点,也从不转发类似于“寻人”或者“求转发”这样求助微博。虽然拥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他在自己的写作领域始终只写生活,只写青春,只写一些在某些人看来肤浅和幼稚的东西。虽然每年收入近亿,他看起来却并不那么热心于慈善和公益——他也愿意对记者澄清说,他只是讨厌将慈善作为一种凭证和宣传的工具。
下午1点钟,忙于新片《小时代》通告的他还未用午餐,虽然口上自我调侃着“我有一种腰快断了的感觉”,但神情中未见懈怠,他找一个最舒服的姿势坐在了靠椅里,像个三好生一样面对着记者。
他聪明反应快,表达能力强。对于每一个抛过来的问题,他都敏捷地接住,流畅地扯开来谈,自动给你提供了多个信息点。他的表述里有逻辑性强的说理,有生动的描绘,即使在回答稍显麻辣的问题时,他的脸上也会展露出好看的微笑。你能从他坚定不迟疑的声音里收到这样的信息:他很自信,他有一个完整的不容侵犯的小宇宙。


他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看得比谁都通透,也很能接受自我,活得不别扭。他“不care”外界种种质疑和指责,外界的声音不能影响他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你说我是神仙和你说我是王八蛋,对我来说是一样的”。他清楚自己的意愿与能力界限,他知道自己没有锐利的思想,也没有强烈的意愿去变革什么,他也不希望成为英雄或是卫道士,“意见领袖”这种事儿他不一定能做得比别人好,他更擅长的是描写。所以他在自己的领域努力着,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写书,做杂志,搞出版,拍电影,扶持新人,把工作当作生活,勤恳地一步一步迈向自己的塔尖。
作为作家富豪榜的蝉联冠军,他今年只有三十岁。他仍然在成长当中。
他更愿意强调自己作为导演的主见
在《小时代》的发布会上,监制柴智屏说:“《小时代》确定由郭敬明来导,我们也就放心了。”一方面,郭敬明是最了解这部小说的人,另一方面,在这部电影上,只有郭敬明本人才具有最强的号召力。
作家兼编剧兼导演为一身的电影创作模式由九把刀开启。早在《小时代》筹拍之初,中影集团分管创作的副总张强就提出,能否借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的模式,由最了解故事人物、情节和精神特质的作者本人担任导演,同时请台湾偶像剧教母柴智屏担任监制,这样就等于有了双保险。
后来柴智屏真的加入,郭敬明就吃下了定心丸,这位最具影响力的青春文学作家成为了内地“九把刀模式”的探路者。电影规格一下做大了,《那些年》的制作班底,以杨幂领衔的当红人气偶像演员,内地顶尖时尚杂志《VOGUE》的时尚总监担任造型总监……本来只想拍一部小成本先试试水的郭敬明“只能往前冲了”。
当被《影视圈》记者问及监制柴智屏给他带来了哪些方面的帮助,郭敬明首先感谢“她组建了强大的班底”。但他更愿意强调自己作为导演的主见,他对记者说,柴智屏不像一些监制会过多干涉导演在艺术层面的创作,“也可能是我太有主见,我太知道我要什么所以很坚持。尽管有些地方意见不合,她都愿意做退步。她也跟我说过,确实《小时代》就是你郭敬明的作品,不管谁来监制谁来导演,这种郭敬明的符号太浓烈了,没有人抹得去,所以就由你从头到尾去做,贯穿你的审美,贯穿你所有的要求”。同时,柴智屏在预算上也给了他很大的自由度,比如一些很贵的场景,“她也不像一般的监制说不行,预算不允许,而是想办法尽可能去实现”。
郭敬明说,因为柴智屏在台湾事务繁忙,身体也欠佳,实际上在片场的时间很短,“她对我们剧组的状态很放心。她也会问问副导演小四怎么样啊什么的,O不 OK?大家都会讲OK,她就放心了” 。
“作为新导演,大家都对你这么放心,你觉得自己是不是挺有做导演的天赋的?”记者问。
“说天赋还是蛮虚的。”郭敬明说,其实他大学学的就是影视编导专业,有基本的功底,“至少懂流程”。在电影开机之前,他更是花大量时间去观摩电影拍摄花絮纪录片,观察大导演们在剧组的状态,如何跟演员讲戏,在现场怎样调度。同时他也看摄影方面的书,学习片场常用术语,这样到了现场,就不是“像小说家一样天马行空地说我要什么”。因为准备工作做得充分,开机后他“只花了短短一个星期磨合的时间,拍得都很顺”。
虽然剧本阶段跟自己作家的角色更为接近,但喜欢挑战性工作的郭敬明表示,他更享受在片场随时解决问题的工作状态,“写剧本的时候所有场景、所有演员的表演都是想象的,真正到了片场你才会知道演员应该怎么走位,这个场景应该怎么拍”。
作家本就容易动感情,更何况是第一次拍电影的作家。郭敬明坦言每次杀青都会哭,尤其是四个女孩子杀青的时候。“我们朝夕相处,真的感觉他们是我小说里的人物。很多场戏,比如哭戏、对抗的戏,我都会被打动。我在监视器前面看的时候,有一两个瞬间会忘记自己导演的身份,变成了一个观众。”
“《小时代》是为当下的年轻人服务的”
继《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热映之后,又一场青春的颂歌即将登场。仅在半年时间里,徐峥、赵薇等新晋导演屡创票房新纪元,大导演中心制在内地已现瓦解之势。在这样的电影市场背景下,郭敬明的《小时代》能否创造又一次惊喜?
郭敬明对《影视圈》记者表示,被定义为青春偶像时尚电影的《小时代》,跟眼下其他几部青春片最大的不同是它的当下性:“《致青春》、《中国合伙人》更多的是追忆那个年代曾经的青春,而《小时代》聚焦的是你正在经历的青春,2013年的青春,这种此时此刻感是非常震撼的,你都不用去缅怀和追忆,就能强烈地与它共鸣。”
上海是郭敬明除了故乡四川自贡外最熟悉最了解的城市,在他看来,“魔都”的城市背景赋予这部作品独一无二的气质,“首先是时尚气息,其次是物质对人们精神的冲撞拉扯,这种对立是最强的,青春期的迷失会更强烈,更鲜明。”
文学青年郭敬明曾在张爱玲、王安忆和陈丹燕的笔下想象那个他从未见过的上海,但他未曾在一部文学作品中找到他生活在上海 的同感——所以他写了《小时代》。但因为大量的物质描写,对奢侈消费和奢华生活的趣味展示,小说在价值观层面遭到巨大质疑。
谈到这一点,如今郭敬明依然坚持自己的态度,“为什么当时《小时代》一面世就引起那么大争议,因为捅破了很多人不敢捅破的窗户纸,刺痛了很多人。人们为物质迷失了自己。上海本来就是充斥着奢侈品的地方,街上到处都是名牌店,其实你避不开的。作家不是去虚构这个世界,而是去记录这个世界。所以不避嫌地写下来。”
不过他也表示,虽然电影《小时代》里“每一件衣服都是名牌”,但因为电影由画面构成,不像小说以文字提及品牌,所以对物质和奢侈品的展示不会这么赤裸,“就直接拍到那个东西,大家看到好看就行了,台词里面也没有一句是说品牌的”。重要的是,郭敬明和他的主创团队希望为《小时代》打造出最为华丽唯美、青春养眼的视觉感受。
跟很多初执导筒的导演不同,聊自己的电影,郭敬明少有新导演的青涩。
郭敬明擅长描写少年友谊,《小时代》也不例外。作为故事的核心,友谊被电影强调和放大,就像在影片高潮时响起的这首由郭敬明和落落共同填词的煽情主题曲,“天真岁月不忍欺,青春荒唐我不负你”。
《小时代》最初筹拍时,国内电影市场还未如此火热,制片方是抱着试水的心态出击。郭敬明也坦言:“我们完全不是冲着国产电影市场好或者青春片市场好而去拍,当时完全没有这个心态。机缘巧合,最近放的都是青春的电影。”
如今他对《小时代》期待升值,他也自信于对《小时代》受众群的精准定位,“电影最重要是想清楚拍给谁看的。如果是拍给年轻人看的,就不要指望九十岁的老人拄着拐杖进电影院,如果是拍给家庭妇女看的,就不要指望着男大老板们进去看得哭哭啼啼”。
“满足期待者的愿望,尽可能不要让他们失望,那就够了。至于担心新导演郭敬明行不行,看完就知道了。看完你真的觉得不OK的话,那说什么都没用,残酷我也认了。”
郭敬明说,在票房之外,他希望自己在影像风格和内容上的独特表达得到认可。“我作为一个跨行的新导演,做一个中规中矩的东西没多大意思,既然它很特别,那我就做一个更特别的东西。我觉得《小时代》在类型片里面算是崭新的类型,毕竟是第一次聚焦当下年轻人的一个群像,这是电影第一次为当下的年轻人去服务的。”
最骄傲的是自己的审美和眼光
艺术形式是互通的,在电影之外,郭敬明也愿意谈谈自己的老本行。
从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到凭借《幻城》成名,经历十年历练的郭敬明如今不仅是最具知名度的80后作家之一,同时也拥有了自己辉煌的出版王国。
这位商业奇才同时也被批评为“作品肤浅,制造文化快餐”。郭敬明对这样的质疑并不在乎,他更认同的是,自己长年致力的事业为社会做出的贡献,远超作品本身的缺陷性。
郭敬明说,是“审美和眼光”为自己带来了如今在图书市场上的成功。主编杂志,推出文学新人,如今他的公司出品的图书已经占据了每年中国青春读物60%-70%的市场,“有一天我不做这个东西了,中国有70%的青少年不看书了,你能想象不看书的民族有多可怕。至少今天,我让你的小孩花钱花时间去看书,胜过他拿这个钱去打游戏、买香烟、喝酒。”
他认为,如果把这个贡献说得“伟大一点”,是在培养中国年轻一代的阅读习惯:“很多人都在批判说郭敬明你的书要不要写深刻一些,但你给一个16岁的小孩看博尔赫斯,他不一定喜欢哦,他可能翻两页就丢了,他不一定养成阅读习惯。不管这个书是不是幼稚,有没有人文,深不深刻,我觉得至少他在看书,这就是个正面的东西。现在他看的是我的书,可能品味没那么高,没那么深刻,但是等他渐渐长大,他可以看更多更深刻的作品,反映历史、人性的厚重题材,但这需要建立在他具有阅读习惯之后才能做到的。”
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传统的图书出版也被担心日渐成为夕阳产业,但是郭敬明公司的图书码洋并未受到过大影响。郭敬明坦言自己不会过多纠结于图书的载体形式,即使有纸书情结,但“当全民都在看电子屏幕,你纠结于杂志一定要印出来是没有意义的。不管是以前看竹简,还是看线装书,还是现在看高级印刷的书,还是未来看手机电子屏,甚至在视网膜上显示,这都不重要,内容是不变的”。
因此,传统出版是否衰落,并没有给他过多危机感,因为他始终是内容生产商:“你生产的是内容,这个永远是不会被淘汰的。今天人们还对书有兴趣,我就和出版社合作,等到有一天,所有人都不看书了,我就跟电子阅读的厂商合作。”
作为作家富豪榜的蝉联冠军,如今的他有时也会怀念自己早期的作品,那是他的来路所在。《爱与痛的边缘》、《左手倒影,右手年华》等作品记录了他迷惘脆弱的青春期,“那时青春期的脆弱敏感被无限放大。我现在离那个状态已经很遥远了,现在回过头再看那些作品,在技法上结构上会有很多幼稚不完美的地方,但是它有非常厉害的地方,就是饱满的青春的感染力,只有年轻人才会有的情怀,那是一辈子再也写不出来的东西。你让我今天再去写,我可以模仿出来,但那种原始的青春生命力,那种蓬勃而又脆弱,狂野而对世界充满了渴望又不断受伤的那种敏感的青春期的东西是再也抓不住的”。
在早期作品中,他流露了对小众电影和另类摇滚乐的喜好,这也是青春期的特质,“我要用我的小众另类来标榜我的品味有多高。当你真正过了那个阶段之后你会发现很没有必要,如果你真的发自内心去喜欢那就继续喜欢,如果你喜欢一些很商业很大众的东西,那也不会影响你的格调。就像你喜欢吃川菜或高级的牛排鹅肝,没有什么高级不高级,那就是个口味的问题”。
如今已三十而立的他,当被问到今后的创作是否会偏成人化一些,亦如此作答:“我不考虑说下一步转不转型,是不是更深刻更人文,我觉得顺其自然,到了那个岁数肯定会有最想写的故事,不管那个故事是什么,只要有冲动就可以把它写下来。只要你还对生活充满好奇,充满激情,依然有倾诉的欲望。”
“从未有人说郭敬明是死气沉沉的人”
跟郭敬明交谈,你看得见他的骄傲。
他很愿意表现自己的聪明。譬如在早期的采访中,他就曾表示,自己在写作风格上擅于模仿,因此能在不同风格间自由变化。面对《影视圈》记者,他也表示,很少给自己的创作界定风格,“青春、现实、魔幻、科幻、推理我都写过,我以前还写过武侠呢。有些作家会给自己画个框框,给自己一个安全的范围,但我的性格是对很多东西都感兴趣”。
当记者问他交友的准则是什么,他脱口而出的也是两个字:聪明。他描述《小时代》演员杨幂就是这样一个聪明的朋友,“杨幂是希区柯克最喜欢的那种技术流的女演员,你要她哭就可以立刻哭,眼泪大小都可以控制。每一个点,每一句台词,她落的位置都非常精准”。
在《小时代》的几位女主之中,他跟杨幂无论工作还是闲暇都最是投合。“剧组能够跟我很搭得上的也就是她,平时玩笑嬉闹,每一个点子都反应很快。同时她又是一个很敬业的女演员,她会下很多的工夫去做笔记,看剧本,跟导演讨论你想怎么样,我想怎么样,或者说我有五种演法,导演你喜欢哪一种,我可以给到你。她对自己的角色有很多的设计。”
巧合的是,在各自的行当,他和她都是出众但受争议的宠儿。
郭敬明善于自嘲。哪怕演员调侃他的身高问题:“导演待会要不要拿一个梯子做采访?”他也完全不会黑脸。在他的个人微博上,嬉笑怒骂的纷繁评论他几乎从不删除,“我觉得无伤大雅的调侃、玩笑无所谓,我们娱乐人物不就扮演这个功能。这个没关系,有时候我还自己调侃一下自己,不用计较得很严重,也不能真正伤害你。最关键的是你计较也没用,你有这么多精力还不如去多接一个通告,多赚一笔钱,多写一篇文章”。
郭敬明并不避讳“财富”这样的字眼,在与记者的交谈中,他也承认自己是一个“很物质”的人,他认为享受物质生活不是什么罪恶的事情,“我确实认识一些很有钱的人不太讲究生活中的这种品质,但是他们也会收藏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那就是他的爱好。那我的爱好就是精致的高标准的生活,这是每个人的选择自由。你不能要求说我今天赚了一亿两亿,我还要每天都穿几十块钱的衣服鞋子,每天都吃稀饭不能吃好吃的,家具沙发都是二手市场买便宜的,那我就想我那么辛苦赚钱来干嘛”。
在青年作家中,受争议的不仅是他,还有“老冤家”韩寒——即使他们在生活中甚少交集,但永远被放在一起比较和调侃。对此,郭敬明对《影视圈》记者说,“其实一直以来我都没什么感觉,我对他不了解,而且感觉他跟我也不是一个类型,大家比较来比较去有抓到什么共同点吗?我们就是各做各的事。但是媒体就热衷于比较两个人,然后对方也偶尔热衷于拿出来说一说,当然我自己就尽量不要主动提起。”
有人评价说,如果韩寒更像现代鲁迅,郭敬明就更像现代周作人。比起韩寒承担一个意见领袖的角色,郭敬明甚少发表社会评论。他说自己更愿意去做他擅长的事情,“这个社会有这么一批人叫做时事评论家,他们对时事非常敏感,对相关的政治背景都非常了解,他们的职责就是对这个事情发表评论,他们已经做得非常好了。我今天是个作家,我擅长的是写小说,我是个导演,我擅长的是拍电影,那你干嘛叫我去做别人的工作。第一我没有兴趣,第二我不了解,我很容易说出来的话都是错的,或者说出来的话很片面。不要让律师去做医生的工作,也不要要求建筑工人去做厨师的工作”。
“你今天是一个厨师,你把这道菜做好,让这门手艺不要失传,这就是你最牛逼的地方。”在打出一个又一个掷地有声的类比以后,郭敬明转向记者,再顺手拈来一个比喻:“今天你是一个记者,你跳出来说我要当女主角,这个社会就乱套了。”
因为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郭敬明很难将工作和生活分开。他甚至声称最讨厌放假,“我最讨厌的事情是吃好吃的东西,去旅游,看漂亮的风景,休闲,晒太阳,我一听到就觉得是最大的折磨,我接受不了。我的人生是没有假期的”。
当媒体将80后评论为“暮气沉沉的一代”,郭敬明是一个相反的例子:“我只能说我不是一个负能量的传播者,从来没有人说郭敬明是一个死气沉沉的人,大家都觉得他是个精力过剩的人。我希望让自己的生活很忙碌很充实,有做不完的事情。提到80后的代表有时候就会说到我,因为我做到太多同龄人没有做成的事情。如果这一代人都是死气沉沉的人的话,他们应该选一个最死气沉沉的人来做他们的代表那才比较准。”
正如外媒所言,郭敬明犹如一个中国版的美国梦,美国梦的核心是,出身不重要,但是通过你的努力可以成为有社会经济地位的名流。郭敬明也对自己如此总结:我提供了一种梦想的范本。
“我来自于四川一个很普通甚至说很贫穷的家庭,我也没有了不起的外在,很英俊身高一米八几,或者说歌声有多动听。我一直在努力,凭着自己的一支笔,拿到现在所有的光环财富地位。我一个人背着小书包就去了上海,既然我可以做到,很多条件比我好的人也可以做到。很多年轻人在网上写信给我,说小四我要跟你一样,不管这个梦想实不实际,能持续多久,你至少给了他们一种朝前的力量,而不是让他们颓废、迷茫。”成名作家、成功商人和新晋导演郭敬明,用这样的描述,为自己下了一个贴切的注脚。
跳转到指定楼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