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广州大学城网业务调整

我听Beyond [复制链接] qrcode

查看: 3117 | 回复: 0

八日水
发表于: 2013-7-8 21: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时代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时代。
我的90年代在南海的小岛上,除了每日里上课,到校广播站担任播音员外,就是缩在宿舍里听磁带。那时候我只知道Beyond,不知道黄家驹。
这个海岛很有趣,1988年之前属于广东省政府管辖,后来建省,岛上的居民习惯把岛外的人统称为“大陆人”或“北客”、“陆哥”。对啊,广东的朋友都有机会当“北客”呢。岛民听得懂粤语,许多当地老人尤其喜欢听粤剧,能收得到广东的电视节目……所以,我们自小都是听着港台的歌长大的。
邓丽君不要提了,汪明荃那首《万水千山总是情》也是耳熟能详。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听到Beyond,第一次知道,哇,歌声原来也可以这么呼啸而过的啊!感觉双耳被人狠狠用水冲过,忽然清晰起来,铿锵的节奏与嘈嘈切切的吉他声一溜儿拨过,让我那双被姐姐所喜欢的孟庭苇一把温柔如水的嗓子荼毒过的耳朵清醒了过来。
我之前没有听过摇滚,不知道崔健或何勇或张楚,连黑豹的窦唯都是因为王菲才连带知道的。但我自13岁开始搜集Beyond的歌,基本每一首都听过,基本每一首都会用不太标准的粤语哼出来。尤其是《光辉岁月》,甚至可以完整地用口哨吹出这首曲子的广阔优美的旋律来。
这也许是南北方孩子早期接受流行曲的差异。北方流行崔健的《一无所有》的时候,南方可能在听“达明一派”或罗大佑的《皇后大道东》。80年代的港台音乐涌入内地,是先从中国之南开始的,一阵风刮过,南方满耳熟稔的时候,北方才刚听到问候声。
据说,Beyond最红的时期应该是1989年到1991年,可是那两三年里,内地还不太知道Beyond,是黄家驹的离世,让Beyond在内地开始家喻户晓,并蔓延到北方。
当我知道黄家驹就是Beyond里的灵魂时,他已经过世。我们一边翻阅和Beyond有关的报道,一边听他们的音乐,心里想,能让女子高声尖叫的男子确实很多,但是能让男子也高声尖叫的,实在不多。
据说黄家驹没有经过任何歌唱方面的专业训练,可是他能把歌曲中所要表达的意境淋漓尽致地唱出来,尤其低沉,狂野,激昂,豪迈,温柔,落寞,哀痛,寂寥等等况味,均能体现。
王小峰说他们是香港主流音乐,我觉得这并没说错。可是,主流音乐为何就要被看低一层呢?主流音乐中所唱出来的理想,又为何要被说成心灵鸡汤呢?何况,Beyond的歌从来不是治愈系的,更多是强调现实。
王小峰是一贯不喜欢Beyond,他很早前就写过一篇文章《廉价的理想我不爱》,如今又写了一篇《Beyond:撒了一点人文佐料的心灵鸡汤》,言语中满是觉得Beyond得到了太多的拥趸是众人不带眼,指Beyond在音乐性上没有优势可言,实质是一些口水歌,并暗示“Beyond神话”建立在二三线城市落后的审美基础上……
真真让人莞尔,我觉得吧,一个人不喜欢某人某事的时候,他能有办法从各种细节出发来论证他眼光的正确性——你就是不好。这不是偏见是什么?
粉丝说你有理想,他会说,“在黄家驹时代,Beyond的理想简直就像一群傻小子在大干快上。他们的理想在我看来,其实就是几个愤青的冲动。”
唏嘘。请问哪个人的理想不是愤青式的冲动?哪些人的理想在初期不是被认为傻小子知难而上?理想是否廉价,其实是要看个人。不能因为你的理想过于高远,就认为别人的理想只是燕雀。分众时代,难得一支乐队三十年来都没有被人忘记,也许你便该知道,他们并不仅仅是大众口水歌的歌者,并不仅仅贡献那么几声歌颂廉价理想的乐队那么简单。
粉丝说你够自我不商业,他会说,“Beyond在香港算得上是‘四有青年’,一方面他们与商业作对,一方面又是商业的受益者,女表子牌坊两头都沾。”
唏嘘。理想与生存原来是不能同步存在的?也许王小峰并不曾知道,黄家驹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爱看社会新闻,爱写社会题材,觉得简单的和平与爱并不满足”。也许他并不知道,Beyond除了献给曼德拉的《光辉岁月》,还有一首呼吁大众关注肯尼亚儿童饥饿、教育问题的《Amani》,这首歌也依然被肯尼亚官方记得。那么,即使商业化又有什么关系?王小峰推崇的汪峰,从个人角度,我倒觉得汪峰挺主流,挺商业化的,但他在成就上又拿什么来与Beyond比肩?
的确,有的粉丝把黄家驹神化了。黄家驹和任何一个逝世的明星一样被神化,那是因为第一他们足够出名,其次他们没有机会再犯错。可,这是任何脑残粉的权力,他想神化他追崇的歌手,那是他内心的Icon,也不必遭来恶言相向被视为低等动物的羞辱吧?
6月30日,黄家驹逝世20周年。我听Beyond也差不多20年了,当然我并没有觉得Beyond是我生命历程必经的信仰,也没有在我漫步的人生路上给予致命的影响,只是每次在听到他们的音乐时,会有小小的熟悉感,那毕竟是自小听到大的熟悉的优质Band。
闭上眼,我还能想起学生时代,每个星期从住宿的学校里骑车往家赶的路上,同路的正在变声的男同学们嘴里唱着:“原谅我这一生不羁放纵爱自由,也会怕有一天会跌倒……”唱出来是如此的鲜亮活泼笑哈哈。然而我听着录音机里Beyond的歌声,总觉得那声音里透出的是入骨的苍凉,豪迈之后是寂寥。
北方老炮为什么要带着优越感来俯瞰南方的流行摇滚乐?自然有人去批驳,甚至可以从窦唯与王菲这对一皇城根儿的土摇滚与一中西结合的流行乐天后身上找对比,从南北文化找由头,从内地文化与香港文化的交集与并集找原因。各种案例也多不胜数。但并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用通俗文化论来一言以蔽之的,尤其是音乐。
我这个典型的南方中年大妈,则自然肯定地知道自己不喜欢北方那些声嘶力竭的摇滚范儿,喜欢的是Beyond这样带着一点点温情一点点不羁的流行摇滚。这样的乐队唱出来的旋律取悦了我的耳朵,足矣。
王小峰说,“一支普普通通的流行摇滚乐队,唱出了一点理想,唱出了一点人性温情,唱出了一点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就成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无法割舍的心结,一方面说明音乐在丧失灵魂,另一方面说明年轻人的心理诉求在不断降低。Beyond对任何一个主题做出的浅尝辄止式的表达,都成了慰藉年轻人的心灵鸡汤。”
能如王小峰所说的,“唱出了一点理想,唱出了一点人性温情,唱出了一点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就已经不是一支普普通通的流行摇滚乐队了。您的神殿盖在了欧美,又何必看低自己土地上起来的殿堂?也许王小峰简单地说一句,我不喜欢听Beyond的歌,我不喜欢香港的流行音乐,就足够了。
一个乐队与一个人的成长,都在浑然不自知的过程中,在一个时代里沐风栉雨,他们或被推上浪潮之巅或被赶入时代之渊,却未必就一定有心去代表一个时代或一个地域的文化。他们未必有心成为一个Logo,但也未必乐意被人以偏见对待。
更何况“情怀”二字,又如何能以一颗带着傲慢与偏见的心来明鉴?
跳转到指定楼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