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败笔:形象不真实?》文章后,我连忙去看这篇文章的作者是谁?文章的来源于《广州日报》,作者是广州大学里一个叫曾大兴的教授。看到这教授的名字时我突然想放声大笑,因为他的名字让我联想起了上海话。上海人若是说什么东西是“假的”或是“伪劣的”就用“大兴”这两个字来形容。曾大兴教授若是用上海来说的话就显得特别的好玩,那么这个教授就成了“大兴货”。想要大笑的原因便是因为这个巧合的因素。
先不说《广州日报》怎么就会刊登出这样水平的文章,就不担心读者的诧异,惊奇!就说这位曾教授,他若不是历史或是中文系的,那么他的文章水平勉强还可以让人理解;但如果这位曾教授和历史或是中文系有关系的话,就让我无法理解广州大学里的教授竟然会是这样一个水平,那可真是辱没了广州大学的名气不说,也让人怀疑广州大学里教授的质量……
曾教授在他文章里的观点不仅显得很是幼稚,也很难让人接受和信服。他认为在白居易的《琵琶行》里,人物上是有败笔和错误的。错误是因白居易的《琵琶行》里的琵琶女首先在就是不真实,曾教授说“他笔下的琵琶女,未必就是生活中的真实的琵琶女”所以曾教授认为:“在《琵琶行》里,白居易的错误主要有四点 ”白居易的第一个错误是说那个琵琶女嫁给商人后不幸福的观点是错误的。也就是说琵琶女从良后,应该是幸福的。因为她嫁给商人后,她过上了一种“安定的、平静的、有保障的、有人心疼的生活”了,所以说她必须是幸福的!那么白居易的第二个错误是“他作为一个国家公务员(江州司马,相当于今天九江市政府的一个秘书长)”不应该在夜半三更时,让一个已经是有夫之妇的女人出来鬼混。人家都已经从良了,你确还要哭着喊着,千呼万唤的让人家出来陪你这个“国家干部”喝酒、唱歌,这完全有损“国家干部”的形象嘛! 所以曾大兴教授认为,白居易这样的做法是大错特错的!白居易的第三个错误是;他不仅贬低了江州的文化,还说那里没有音乐,即便是有也是非常难听的。你白居易凭什么在文中这样胡乱的糟蹋“九江”呢?还有就是你白居易“不懂南方的江州民歌”嘛。 总而言之,曾大兴教授认为,《琵琶行》里的一切的错误都是因为白居易自己的心情不好,所以才会导致那些败笔的出现,再由败笔而产生了那样多的错误!
看完这样的文章,我不知道是应该哭还是应该笑,你曾大兴的名字前面也好,后面也罢,好歹算是顶着个教授的名衔,即便是拖着,那也是名衔呀!教授-----对于我们这些一般老百姓来讲,那是受过高等的教育的,应该是非常有文化,有知识,懂得很多的道理的人。可想不到的是,你这个教授竟然把这篇出自于诗仙之手,并堪称中国唐代经典之作的《琵琶行》,却被你这个大兴货色的教授给歪解胡说成了这个样子,让我们的华夏儿女感到的不仅仅是可悲,让人感到的还有可怜和可耻呀!这到是应验那句老话:无知则无畏!
对于一个大学里的教授来说,应该知道信口开河是会误人子弟的道理吧!我随便挑一处曾教授文章里认为的错误,都能证明这位教授是多么的无知与苍白。就拿曾教授所说白居易的第二个错误来看,曾教授居然把白居易比喻成当今的“国家公务员”,这样的比喻是多么的荒唐!且不说比喻的规律是有前后顺序的,那一个唐朝时期的官吏来和目前的国家公务员做来比,不知道应该怎样去比。如果说他们之间要是有相同之处的话,那就是他们都是当官的除此之外我看就没有任何的可比性了,白居易属于封建社会的官吏,是为皇帝和朝廷卖命效力的。而现在的国家公务员为谁服务我不太清楚,但我清楚的是国家公务员绝不是效力于皇帝和朝廷!
再有就是曾大兴教授在他文章里说白居易“煽动人家对丈夫的不满,对生活不满。”我不知道曾大兴教授是怎样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的?这分明就是信口雌黄,胡说八道,恶语中伤。既然说到这了,干脆就把曾大兴教授所认为的错误都拿来看一遍,看看错在哪里,怎样错的!曾教授认为白居易贬低了江州的文化是错误的。那么白居易又是怎样去贬低的呢?体现在哪一句里呢?是用什么样的词语去贬低的呢?我很认为的去查看,可我并没有看到曾教授所说的东西!到是想起了曾教授文章中那可笑的推理,曾教授以为,江州是一流大诗人陶渊明的故乡,“那里的文化并不落后。不仅不落后,甚至还很先进。”先不说江州是繁华是落后,就说你这个两千多年后的教授,难不成要比时任江州司马的白居易还了解当时的情况?对于当时的江州的情况,是白居易在胡说八道?!那么请问你曾大兴教授是怎样掐算出来他说错了的?
作为一个学者,想要评价古人,树立自己的观点时,应该是要具备充足的证据,缜密推理,严谨的逻辑,合理的判断,甚至还要加上科学解释,才会让大家信服。这才是一个学者负责任的态度。没根没据的情况下就要去指责别人,我以为那就是一派胡言,乱泼脏水,就相似是泼妇骂街!
现在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曾大兴在说白居易的“错误”上,是怎样显示他的无知与可悲。曾大兴认为,琵琶女嫁给商人后,不应该不幸福,没有理由不幸福呀。都已经从良了,脱离开苦海了,生活上也有了保障,都没有不幸福的理由!但问题是,所谓从良也好,脱离开苦海也罢,那不是琵琶女的观点,恰恰相反,人家琵琶女怀念的生活还就是那会没有从良时候的生活!我们总是喜欢把自己的认为强加在别人身上!好象自己认为是好的别人也会认可,曾大兴便是这样!他认为琵琶女是“已经翻身得解放的琵琶女”,而并不是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他认为琵琶女嫁给商人后会“过上的是一种安定的、平静的、有保障的、有人心疼的生活。”所以说那是曾大兴思想里的琵琶女,而非白居易文章里的琵琶女!所以曾大兴才会有了这样的观点:“白居易之所以会对琵琶女的婚姻,对商人,对江州民歌,有着那么多认知上的错误”。我真的是很想问问曾大兴,你对白居易的认知错误的结论又是怎样推断出来和知道的呢?不会是因为白居易这样的“国家公务员”没有了无产阶级了立场后、又失去了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所以才会导致了他错误的发生,并引起了你所说的问题的出现?
本想和大家继续去看看曾大兴认为白居易的第一个错误,但现在看来是没有必要了。白居易是叙述了琵琶女嫁给商人是不幸的,大兴教授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帮助白居易纠正了他错误的思想观念!让我们从新认识和看待了琵琶女!并在婚姻上彻底推翻了白居易认为她是不幸的观点,让我们从新树立了符合这个时代的观点,和谐社会下的婚姻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新观念!
严格意义上讲,白居易这首《琵琶行》应该算是记实风格,因为他在词的前面还特意是作了序,刻意的说明了这首词的由来,换句话说是用词来描述了事情的经过,自然也加进去了些感慨!例如比较著名的一句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即便就是这样一句浅显易懂的感慨,都被大兴教授歪解到可笑的地步!白居易在这里感慨的沦落,当然也有指在自己官职上的沦落,但是白居易在前面加上了“同是”两个字后,也应该有对地域上沦落。因为白居易和琵琶女都曾经居住在繁华的京城,可这会他们却身处偏僻的江州,所以白居易才有了“沦落”感慨。同时也准确的表达与描述了此时此刻的心情!
最后来看看被这所谓的教授称之为的败笔!“其实,你才是天涯沦落人呢!人家琵琶女已经找到人生的归宿,嫁给了一个厚道的商人,人家沦落什么?你把你的沦落感强加在一个已经翻身得解放的琵琶女身上,完全不顾历史的真实和现实的真实,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败笔。”我很难明白那句前后不搭的“完全不顾历史的真实和现实的真实”的含义。不顾历史的真实和现实的真实是指白居易以前的历史呢?,还是说你曾大兴以前的历史?还有就是那句横空出世的“现实的真实”就更难让我们明白所要表达的意思了。“现实的真实”是指白居易时期的现实呢?还是指曾教授时期的现实?如果是指白居易的“现实的真实”话,那么对于你曾大兴来说就是历史。而对于一个历史人物,你这个大兴教授又是咋推算出来白居易就“不顾现实的真实”这样的情况来的呢?
当我认真的顺着他所指的败笔地方横看竖看,上看下看都找不见称之为败笔的地方,不是我没有认真找,而是我在找个过程中突然意识到,曾大兴教授不过就是在信口开河而已!那么我前面也说过,不管是谁,在指责别人时要有证据!有吗?有!请看他在在文章最后的那句“我指出白居易的这些败笔,并不是要全盘否定他的这首诗,更不是要否定他这个人。实事求是地讲,《琵琶行》对琵琶音乐的描写是很成功的,不成功的是对琵琶女的描写。”如此的评价让我联想起曾经有那么一段时间,很多所谓的文人喜欢点评,漫骂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问起原由才明白原来这是种炒做。这样的人以为,如此便可以抬高自己的身价。多可笑呀,也亏这些人想的出来。可细想想又觉得不可笑了,真就是有很多想要浮华却又平庸的人,常常是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却又做不到别人位置上的人!
就如一个姓赵的播音员,由于工作的原因曾经去过很多的国家,见到过不少的国家元首与20世纪风云人物和时代的巨人。到了垂垂暮年时,这个播音员不知道怎么了,认为自己见过那样多的伟人,也应该算是伟人了。也不知怎么就有了这样的意识,那么你就就有吧,你照着伟人的姿势也好,动作也罢站在自家的镜子前比划比划,感觉你就是戴高乐也好,感觉你是纳尔逊也行,或是卡斯特罗都没有关系!即便是你把自己当伟人这样的意识灌输给你的家人亲戚我认为这都可以理解。但是,有一天你把那点这伟事儿写在书不书,传不传,录不录的东西上拿出来兜售时,那么你以为人们会怎样去看待这曾经的播音员呢?我以为曾经算是喜欢你的人,或许会慷慨的叫你声:一个伟大的傻B。或许还有些人会疑惑的问:傻B也能伟大?但更多的人绝对不会把伟大放在傻B前面或是后面。总之一句话,这曾经的播音员当傻B是注定了的事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