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广州大学城网业务调整

[城内/高校新闻] 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新馆“百位广州名人手模墙”尽展文化名 [复制链接] qrcode

查看: 6428 | 回复: 0

小子
发表于: 2013-1-4 15:3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新馆创意捕捉之一
“百位广州名人手模墙”尽展文化名城魅力
W020130104420331402198.jpg
参观者体验“陈家祠互动虚拟漫游” 崔志华 摄


   音乐喷泉、雕塑、广场、公园、果树、名人题字、国画、碑墙、大型木雕……,如果不是在建筑外墙上醒目地标有叶选平的题字——“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很难让人想到这是一座保存城市历史记忆的档案馆。日前,记者来到位于广州大学城中心区西侧的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新馆,这里于12月28日正式对公众开放,记者提前探访,感受新馆的新亮点、新创意和新理念。其中,“百位广州名人手模墙”可谓是整个档案馆的一大亮点。
   手模既是生动的档案,又是一件艺术作品
   走进这座形如现代档案盒的档案馆北大堂,一道金灿灿的“手模墙”赫然出现在记者眼前。广州市档案局馆长何伍爱告诉记者,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新馆占地5万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其中一期2.88万平方米,主要功能是对外公共服务用房和业务技术用房、配套用房,二期4.5万平方米,二、三期主要是库房和技术用房,目前可以说是全国乃至世界已建档案馆中最大的档案馆。在新馆内展示的100名广州名人手模缘于档案馆与广州日报社共同举办的“寻找100双传承广州文化之手”活动,活动历时18个月,先后进行了3次评选,通过向社会征集各种鲜活而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技艺,评选出“巧手”“手”“妙手”“能手”“魔手”,涉及工艺美术类、饮食文化类、健康美容类、修理创造类和奇趣闲情类。何伍爱说,这次“寻找100双传承广州文化之手”活动,对广州文化的发展和传承,特别是对档案资料保存有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对创建世界文化名城也具有积极意义,用采集手模的形式保留这“100双手”以及他们的故事,永远保留在“广州档案”里,铭记在广州市国家档案馆的一个墙壁上,意义非凡,相比文字、影像、口头等形式,手模既是生动的档案,又是一件艺术作品,目前,广州市国家档案馆已将这次活动全过程产生的文字、声像、荣誉、实物等材料收集进馆,并将永久珍藏和展示。
   将为手模档案建专门的展厅
   在档案库房,记者看到了保存着百位广州名人手模的相关档案,其中包括个人资料、代表作品、画册、照片、报纸杂志、影像光盘等,百位广州名人手模档案被分类摆放在柜中,工作人员对每位名人手模档案细致地进行了编号,一人一档,尤其是对实物档案装入特制的盒中存放,可以看出档案馆对这些档案的重视。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些广州名人手模档案成了档案馆的宝贝,其中,被评为“广州巧手”的工艺美术大师罗昭亮的代表作品红木宫灯是目前收集到的最大的作品,今后手模档案将会有一个专门的特展厅展出,向广大市民游客开放,由于刚刚搬入新馆,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如将手模主人的姓名、职业、技能特长等具体的个人详细资料形成电子化管理,方便查询,同时,加大对手模原件的保护,现在大堂墙壁上展示的手模都是原件,手模印泥由特殊的材料构成,手模上反复涂了闪亮的脱模剂,今后会采取措施尽最大努力延长手模的“寿命”。
   手模档案“主人”眼里的档案
   在与这百名广州名人手模档案“零距离”接触后,记者找到了其中两位手模档案的“主人”。
   在广州军区总医院骨科医院,记者见到了拥有名誉院长、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脊柱外科学会主任委员等多项职务的尹庆水教授,他在活动中被评为“广州妙手”,尹庆水告诉记者,自己能够成为“广州妙手”非常高兴,市档案馆通过采集手模的形式保留广州历史文化的创意独一无二,档案作为一种文化对自己有很大的启发,尤其是家里的爱人也是从事档案工作,对档案更多了一份亲切感,通过参与活动,不仅提高了自己对医院档案工作的重视,也考虑到以后将自己从事医学工作中产生的档案捐赠给档案馆保存。
   在广东省博物馆,被评选为“广州能手”的省博物馆副馆长莫鹏不仅向记者讲述了当时参与活动的经历,还展示了自己多年来进行文物修复的部分作品。莫鹏说,市档案馆采集手模活动真是与众不同,体现了对岭南文化和高技能人才的重视和保护,每一位入选者的手模能永久地保存在广州市国家档案馆,让人们对档案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对自己从事的文物保护和修复行业来说是极大的荣耀和鼓励,听说市档案馆新馆将手模展示在墙上,有时间一定会亲自去看看。
   “百位广州名人手模墙”只是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新馆中一项创意,在档案展示和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过程中,新馆创意元素无处不在。市档案局馆长何伍爱表示,档案馆新馆以“公共文化资源中心和公共文化活动场所”为定位,今后将借助“100双广州之手”活动,进一步收集、整理和利用好文化成果,把门庭冷落的档案馆变成繁荣的文化城,使之成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全国一流的档案馆。(本报记者崔志华)
  摘自《中国档案报》2012年12月24日 总第2399期 第一版
带你看亮点: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新馆创意捕捉之二
趣游“新广州好百米长卷展厅”
W020130104420331408607.jpg

  提起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里的电子巨幅动态版“清明上河图”,人们也许至今还难以忘记,而在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新馆的“新广州好百米长卷展厅”,一幅美轮美奂、眩人眼目的“新广州好百米长卷图”,堪与其媲美,成为游览广州市国家档案馆新馆不容错过的一大亮点。
   创意画卷带你“品味”广州百景
   步入“新广州好百米长卷展厅”,一幅数字立体长卷图便全然展现在记者眼前,画卷蜿蜒辗转,效果逼真,沿着百米长的画卷缓步前行,寺庙、古塔、祠堂、纪念馆、大学旧址、街市、现代建筑、城市夜景……,仿佛置身于繁盛的广州美景长廊之中。
   据工作人员介绍,展厅中最具特色的就是这个主题为“千年绣百景,动感新广州”的“新广州好百米长卷图”,是广州悠久的历史文化积淀和现代城市风貌,画卷分为“古韵悠悠、醇厚流芳、溢彩纷呈”3个部分,分别对应于广州的古代、近代、现代,按照产生的时间顺序将包含了广州古旧文化建筑、自然景观、现代城市建筑、城市广场在内的100个广州新景点,令人称叹的是,画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形态逼真,充满了浓郁的广州人物风情。
   市档案局馆长何伍爱告诉记者,“新广州好百米长卷图”与上海世博会的“清明上河图”有所不同,由于没有现成的图可用,长卷图中所有的画均来自2010年12月市档案局馆参与的“新广州好”大型推行活动,活动中评选出来的广州新百景,经能工巧匠、专家学者构思创作,利用先进数字技术呈现在长108米、高约3米的长卷图中,这个创意不仅使广州的革命历史得到充分阐释与表现,也将广州的现代城市景观以高科技的数字图像技术得到完美的展现,市民到这里走走一定会对档案馆有新的理解。
   互动体验带你“穿越”新老广州
   “高举右手,向左、向右、向前……”,工作人员站在地上印有“互动区域”的标志区内向记者演示着“陈家祠互动虚拟漫游”。随着手臂动作的简单变换,如模拟推门的动作后,便可自由选择游历的路径,举手抬头间,仿若置身其中,如同行走在极具岭南建筑风格的祠堂中。
   原来,百米长卷图中设置了多个互动点,重点介绍老广州和新广州最有代表性的景点、风俗和文化,而每个互动点体验的内容各有不同,通过互动体验,让参观者可以领略到新老广州的变化和特色。
   在“老广州、新气象”互动展项前,工作人员用手摇动模拟放映机,对面的墙上即刻显示出广州同一地点不同时期的景象照片,通过旧日的老照片与今日的新广州的对比,让人对老广州充满怀想的同时,也感受到新广州今朝的生机和活力;在“荔枝湾叹早茶”互动展项前,用手在显示屏上轻轻点击几下,令人垂涎三尺的广州美味小吃即显示在屏幕上,让观者一享广州独特的饮早茶风情;在“中山纪念堂互动虚拟漫游”展项前,通过操作控制杆控制画面,可以游览到中山纪念堂的各个角落,不仅能欣赏到宏观景象,还能看到微观刻画;互动体验“鸟语花香”更是令人赏心悦目,通过转动数字望镜,可以发现隐藏在百景图中的各种各样的鸟类,镜头瞄准某种鸟时,小鸟会在画面中自由飞翔并发出动听的叫声,真是让人意想不到;此外,原生态同步影像、增城绿道骑单车、龙舟竞渡、妙手生烟花、互动魔方等互动内容,都会让观众大开眼界和忍不住动起来,展厅中三维数字图像和互动仿真技术的应用,不仅增加了互动性和趣味性,也赋予了“新广州好百米长卷展厅”新的内涵和生产力。
   档案实物带你“触摸”新广州
   在展厅中,领导和艺术家的书法作品实物展示,以及“新广州好”活动介绍为展厅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叶选平的书法作品《新广州好百米长卷图》、朱振中的《世变新姿》、唐大禧的《百尺长卷新广州》等书法作品错落有致地陈列于展柜中,作品风格各异,洋溢着人们对广州的美好情感。工作人员介绍,这些作品来自“新广州好”百米长卷图荐景活动,这也是在发起寻找100双手活动后的又一个创意,目前“新广州好”系列活动中的“选广州好”“赋广州好”“拍广州好”“画广州好”“展广州好”“游广州好”“秀广州好”“藏广州好”8项活动产生的文字资料、图片、获奖作品等都已收藏入馆,这些内容可以通过6台互动设备进行查阅观看。
   漫步在展厅内,会发现“触摸广州”的档案无处不在。“新广州好百米长卷,以现代技术手段,纳广州新百景于一卷,融互动体验于其中,颂岭南古建意蕴,绘广州近代风云,展当代花城魅力。”这段来自新广州好百米长卷展厅的文字表述,浓缩了整个展厅的创意理念,将数字多媒体与历史文化、艺术形式和时代精神融合在一起,让人们更多地感受到“广州档案元素”的魅力,为广州留下最美好的档案,让档案服务于百姓、服务于社会,这也许就是市档案馆新馆创意追求的理想境界。(本报记者崔志华)
   摘自《中国档案报》2012年12月27日 总第2400期 第一版
跳转到指定楼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