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文化与社会专业07级研究生李源源用半年时间,选取2007和2008届普通高校已经毕业离校的、至少3个月未与用人单位正式签约、无稳定工作岗位和收入来源的群体,在上海地区发出2400份问卷,收回2129份有效问卷,对46人进行个案访谈,并用3个月完成这份名为《告别徊徨:待业大学生群体生存状态研究——基于上海的实证调查》的调研报告。
调研结果与社会对待业大学生的刻板印象不同,李源源说:“社会应消除对待业大学生的刻板印象,全社会要重新认识待业大学生群体,‘毕业—待业—就业’的过程是高校毕业生生命历程中正常的社会化途径。”
六成被调查对象认为自身能力不足导致就业难
在待业大学生群体与社会的关联上,有人认为大学生的待业问题是一个与社会总体发展看起来十分矛盾的问题。
但研究发现,待业大学生群体对社会结构的破坏程度要远远低于人们的预期。
调查显示,待业大学生对就业难问题持十分理解的态度。在“您认为下列最符合您对社会理解”的调查中,73.8%的待业大学生认为当前社会公平程度“一般”;在“大学生就业难,您认为谁的责任最大”中,52.5%的待业大学生选择了“个人”;在对就业难问题的看法上,59.3%的人认为“自身能力不足”是导致就业难的原因。
同时,对高等教育满意度的调查数据显示,1.3%的人“非常满意”,14.7%的人“满意”,“一般”的比例为55.9%,“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分别是24.0%和4.0%.
除此之外,调查还关注了待业大学生与他人相处的近期状况。选择“待人接物温和而有礼貌”的占55.2%,“主动帮助需要帮助的人”的占26.6%,“看很多事情不顺眼”的占14.9%,“与他人发生言语或肢体冲突”的仅占3.3%.
李源源认为,受高等教育的影响,待业大学生十分看重个人对社会的义务和责任,他们与高等教育培养体制之间也并未呈现紧张态势。所以,与其他“失业群体”相比,待业大学生对社会更显宽容。
不足一成的待业大学生认为自己属于社会精英
在社会舆论中,人们普遍认为眼高手低是他们拒绝工作的重要理由。
然而,调查显示,在自我角色的认知上,63.8%的人认为自己介于精英与普通劳动者之间,28.8%的人认为自己是普通劳动者的一员,仅有7.4%的人认为自己属于社会精英。
报告认为,待业大学生并不认同“精英”和“普通劳动者”二元思维下的角色划分,他们更乐意接受两种角色之间的状态。
在薪酬待遇上,48.5%的人愿意接受1001~2000元的工资收入,这远远低于上海市发布的2009年毕业生指导工资:大专、本科、研究生依次是2237元、3000元、4634元,甚至呈现“廉价低估”的现象。
而待业大学生对个人发展空间的需求则十分强烈,且将个人的专业特长作为个体向上流动的主要优势。在“您转换工作的原因”的问卷调查中,47.1%的待业大学生是因为“原有工作不能发挥专长”,占据影响因素的首位。
人们往往认为个人不努力是造成大学生“失业”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待业期间,他们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失业问题引起的焦虑、恐惧以及群体事件、犯罪等现象已凸显其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待业大学生被视为亟须治理的“社会负担”。
对此,李源源认为,由于待业的处境,家庭成为待业大学生“不得不”依赖的主要对象。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待业大学生独立意识和家庭责任感缺失。相反,待业大学生试图利用家庭给予的最基本的经济支持,通过积极、主动寻求岗位的方式来实现个人的经济独立性,从而回报家庭。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待业大学生的求职动因来源于其对家庭的责任感。
在很多人看来,“待业”是一种无奈的状况或处境。然而,调查发现,大学生毕业未就业,在一定程度上,是他们对生活方式的一种主动选择和尝试。由此,自愿性、选择性失业现象也便产生。
调查发现,还有一部分待业大学生成为“隐性就业者”,游离于就业体制之外,从事各种兼职工作。在这些人看来,这种在无规章制度束缚下的兼职行为,不仅能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而且还能带来较为丰厚的收入。因而,这种游离状态恰恰是他们所追寻甚至享受的生活方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