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生大押外景 羊城晚报记者 郑迅 摄
羊城晚报讯 记者李春暐报道:“东有东平大押,西有宝生大押。”分别在中山四路、中山七路遥遥相望的两座“大押”见证了广州的一个时代,是本土文化爱好者不可错过的景点之一。两年前,宝生大押开始了修复工程。11日,羊城晚报记者获悉,工程已基本完工,但市民或许无缘入内参观。
闭门谢客 游客扫兴
“宝生大押已经修复完成,为什么还大门紧闭?”读者梁先生日前致电本报称,宝生大押已经停止施工,“之前有报道说,会在整饰后对外开放,到底何时开放?”
羊城晚报记者11日进行实地探访,发现施工棚架已经拆除,但大押南北两边的门由“铁将军”把守,游客不得其门而入。
“国庆的时候想进去参观,”在宝生大押门前,记者遇到从北京前来广州旅游的游客何文光。他向记者表示,出发前查资料知道宝生大押是广州三大当铺之一,“但没想到市文物保护单位也会让游客吃闭门羹”。
报料人梁先生也表示,在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双节长假期间,不少想参观宝生大押的外地、本地游客都扑了个空,“他们十分失望”。
转手卖出 破坏严重
宝生大押何时开放?羊城晚报记者走访文化部门获悉,由于宝生大押的产权属私人,或许不会对外开放。
广州大学岭南建筑研究所所长汤国华教授是修复工程的负责人。他向记者介绍,宝生大押的产权一直属于私人,2010年,原业主转手卖出。接手的新业主对宝生大押进行了相当大的改动,惊动了市文物部门。
“当时建筑被肆意改动破坏,墙体建筑的承重结构也遭到严重破坏,墙体外部出现开裂成为危楼,”汤国华回忆,新业主在未向文物主管部门报建,也未委托具有文物修复资质的施工队的情况下,擅自施工,对文物进行了难以修复的破坏。地下室原有5平方米金库以及铁门、铁框和花岗石墙体,“抗战期间,日军曾试图用炸药炸开铁门,但不成功,如今却被新业主拆除一空”。
难以复原 难以开放
汤国华介绍,2007年,宝生大押的主体建筑储物楼(当楼)进行过复原修缮。2010年,在新业主的改造工程被叫停后,新一轮修复工程开始。他介绍,“这次修复只能对外墙和窗户、地基进行加固、修复”。如今,外表修复工程已接近完工,但内部结构已经被完全改变,基本修复无望。
汤国华介绍,据他掌握的情况,无论复原与否,宝生大押都不会对外开放。据介绍,作为主楼的当楼,已经约定改作商务写字楼一类的办公场所,附属建筑部分,“业主打算做电影拍摄等相关工作”。由于产权属于私人,“估计对外开放无望,文化部门对此无权过问”。
相关链接
宝生大押“威水史”
“宝生大押”位于广州古城西城门,高22.2米,建于民国初年,为三层碉楼式建筑,是当时广州第三大当铺,也是周边最高的建筑。1938年日军狂轰滥炸广州,西门口一带的建筑都被夷为平地,宝生大押却丝毫无损。
同在中山路上的东平大押当时为广州第二大当铺。“老二”、“老三”两座大押遥相呼应,竞争抢生意,成为中山路上一道颇具本土特色的风景线,它们见证了一个特殊的“广州时代”。根据文献资料记载,清代时广州典当业相当兴盛,当铺多达400多家,有“当铺多过米铺”一说。民国以后,随着近代银行业发展,典当业逐渐衰退。存留下来的当铺建筑,是广州商业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的一个明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