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graph]香港有大学教师一次性拿到600万港元退休金
香港社会的老龄化程度比内地严重许多,所以香港在养老服务方面先行一步,很多方面都值得内地借鉴。
香港将推行“广东计划”助长者在粤养老
电影《桃姐》的导演许鞍华说,“拍完这部电影后就不那么怕老了。”这部电影给了64岁的许鞍华讨论香港老人问题的一个机会,不但先后在威尼斯电影节、台湾电影金马奖、香港电影金像奖收获大奖,更被评价为“有使命感的电影”。
虽然许鞍华说并不是因为香港的老人问题很严重才拍《桃姐》,而是因为自己也是老人了;但她将镜头对准了香港的老人院,的确展示了老人问题的一个切面。香港在2011年6至8月期间进行过一次人口普查,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了96万4600名,约占全港总人口的13.6%,也就是每8个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是联合国老龄化社会标准的将近2倍;预计20年后这个数字会上升到惊人的210万,也就是每4个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香港真的进入了“老态龙钟型”社会。学者木心撰文说,正因为香港社会的老龄化程度比内地严重许多,所以香港在养老服务方面先行一步,很多方面都值得内地借鉴。
有哪些值得借鉴?比如即将卸任的香港行政长官曾荫权在2011-2012年《施政报告》中提出,于公共福利金计划下附设新的“广东计划”,容许长期定居于广东省并符合资格的香港长者不用回港,就能领取高龄津贴(也就是俗称的“生果金”)。这可能是缓解香港养老服务机构越来越严重压力的新尝试。
在香港,便宜的养老院等不到位,贵的又住不起
许鞍华在给《桃姐》选拍摄场地时,假装要给亲戚找床位,“潜进”了二三十家安老院。结果她发现,安老院在香港密集到几乎每条街都开有两三家,但一般人往往只能住进私人和民间团体办的安老院,居住条件并不一定好。其中私立安老院每月收费至少在4000港元以上,甚至上万港元,主演叶德娴甚至被普通养老院的生活环境吓到:“一间房住了六个人,每人只有一张床,衣服都堆在床上;就算单间,也只多一个桌子和椅子,洗脸洗澡和上厕所,都是公共集体的,没有阳光不说,空气流通不畅,都是臭味。”
不过在香港老年学会总监张玉霞看来,电影《桃姐》对目前香港的养老服务现状是做了艺术加工和渲染的。“其实在一般香港人的观念里,去安老院养老已经成为很平常的事情,社会接受程度已经很高。很多老年人到了75岁以上,自愿去安老院的意愿会提高,而子女不会因为把老人送到安老院而受到舆论谴责。有时候,安老院提供的很多专业服务是居家养老时子女无法提供的。”
在香港,养老服务大致分为安老院模式和社区照顾服务模式。张玉霞提供了一些数据,以安老院为例,欧美发达国家安老院宿位一般占所有65岁以上老人的3%-5%,而香港这个数字是6.8%,也就是说已经大大超出了国外水平。香港对安老院内老人使用空间有严格规定,一般不得低于6.5平方米/人,其中也包括公共使用面积如客厅、浴室等。截至2009年3月,香港安老院的院舍宿位就已经达到75000多个;相比之下,最新一项统计显示深圳60岁以上的老人已激增至80万,但全市目前只有30家养老机构,提供床位3597张,连香港零头都达不到!
虽然香港安老院提供的宿位多,但许鞍华提出的问题也确实存在。张玉霞称,在香港已领牌照的私营安老院,提供宿位最多,大约占到全港7成。因为是以私人盈利为目的,收费较贵且质素参差不齐。一般来讲,私人安老院环境相对较好,多是单人间和双人间的规格,收费的话可视老人经济状况灵活选择,比如老人每个月领的“综援”(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是4800港元元,安老院也可以提供这种规格的宿位;若想条件好一点,收费则在每月3万至4万港元左右。
位于中间梯队的是由N G O组织运营的非营利性的自负盈亏的安老院,宿位较少,大概只占整体的6%.单人间和双人间很稀缺,一般以3人间为主,收费大概在5000至6000港元每月。
最便宜的则是政府资助、请NGO组织运营的“津助安老院”,65岁以上的老人均可申请,收费标准是2000元/月。这类安老院几乎全是4到6人间,而且排队等候时间非常长。“有一项统计,老人在政府审查合乎申请资格后,一般需要两到三年的等待时间,甚至有的老人等着等着都离世了,可排队还没排到他。”张玉霞说。
香港不少机构在深圳等内地城市建养老院,接收香港老人
在香港,战后“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正步入老境,同时生育率最近20年都维持在低水平。正因为人口老化程度日趋严重,安老服务及公共医疗面临着极大挑战,香港政府希望通过拓展安老“空间”来缓解本港压力。而广东就是香港拓展的第一个“空间”。香港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张建宗表示,根据政府统计处在2011年年初进行的调查,当时在广东居住或长期逗留的65岁以上香港老人大约有46000名,中山、广州、东莞、深圳是居住最多的城市,其中深圳就有6100位。
“其实‘广东计划’从1997年就推出,主要是针对已在内地定居的香港老人。2011年2月1日开始有了一项改动,老人的离港时间由原来的240天放宽至305天,也就是说原来每年必须在香港居住满90天,改动后只居住满60天即可。”张玉霞说。而2011-2012《施政报告》中更指出,“广东计划”申请人获批准后,不用返回香港就可以领取全年高龄津贴。报告中还提及,目前长居内地的香港老人主要集中在广东、粤港两地各方面关系密切、两地往来方便、容易获得香港亲友支持则是推出“广东计划”的原因。
在这种背景下,香港不少机构在内地专门建立了为接收香港老人的安老院,如香港赛马会就在深圳盐田和肇庆分别投资兴建了两所安老院,环境都不错。以盐田港附近的颐康院为例,由香港老牌民间社会企业复康会负责运营,基本复制了香港安老院的管理模式,有阅览室、乒乓球室、桌球室、麻雀室、健身房甚至恒温泳池,算是“豪华”配备;除了单人豪华间,甚至有独立别墅式住房!颐康院的工作人员透露,其四人间的价格是1350港元/月,双人房是1880港元/月,别墅房是3200港元/月,包括吃住在内,每位老人每月的花费大概在3000多港元至7000多港元之间,比香港本地的私人安老院便宜,环境更好。
即使如此,颐康院还是面临入住率不足的尴尬。这位工作人员称,香港赛马会规定,接收的香港老人与内地老人数量必须维持在1:1,也就是说入住一位香港老人,才能接收一位内地老人,而现在入住的香港老人还不到60人,另一边内地老人却在焦急地排着长长的队。
即使环境这么好,花费更低,为什么香港人还是不愿意特地来内地养老?张玉霞分析,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内地医疗水平和服务跟不上。“一般入住安老院的香港老年人身体状况都比较差,需要专业人士照料,这些照料费加上去内地医院就诊的费用十分高昂。他们如果在香港公立医院就诊,一般100多港币就可以包括所有费用,还能拿到两到三个月的治疗药。另外,香港的医疗体系比内地先进,医院医生的专业划分更为精细,专业水准也更高。”
其次,她认为香港老人到内地养老无论是本人还是家人心理上都有距离感。老人突然离开熟悉的环境会不适应;万一老人生病,家人需特地从香港赶来,比较麻烦。
正是为了解决香港老人在内地养老存在的诸多顾虑,政府和民间组织在进行各种尝试。最简单的,把香港老年人相对集中在一起,创造出更为熟悉的港式生活环境。香港政府还将对医疗界特别开放措施,让香港医生可在内地执业、开办诊所或医院,为在内地定居的长者提供港式医疗服务。其中首间由香港大学及深圳市当局共同筹办的医院即将开业。还将深化香港与内地医院的合作,并争取优化开办诊所和医院的手续,在盐田的颐康院就与当地医院达成了诸多合作。
工作40年的大学教师退休后拿到600万港元
其实除了广东计划,香港政府针对安老服务还推出了好几项新措施:筹划长者小区照顾服务券试验计划;增加小区照顾服务名额;长者及残疾人士公共交通优惠;等等。香港劳工及福利局新闻组的欧芷贤透露,“明白到大部分长者的意愿是尽可能留在自己熟悉的家中、小区中生活,香港政府的安老政策是‘以居家安老为本、院舍照顾为后援’。面对香港未来人口急剧老化,我们积极投放更多资源,加强对长者的支持。政府在2012至2013财政年度,投放在社会福利政策范畴内安老服务的开支预计为50亿3000万港元,较去年增加15%.”
香港政府目前建立的养老福利政策,主要包括“生果金”(即高龄津贴,65岁以上老人均可申领,每月1090港元)、“综援”(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要求老人个人拥有的资产不得超过38000港元,最低为每月2820港元,视不同情况有增加)、“强积金”(强制性公积金)等。“强积金”相当于内地的养老社保,年轻时有稳定工作,退休后一般都可享受合理的退休金,比如有一位大学教师工作40年,退休后一次性拿到的金额高达600万港元。但“强积金”不能保障非在职人士,这时“综援”就派上用场了,据说有的家庭单靠领综援一个月就能拿上万元。有关“综援”还有个轰动全港的小故事:2004年印尼海啸时,有不少香港人在印尼游玩,当时香港新闻台采访了一对侥幸脱险的老年夫妇,播出后香港福利署发现这对夫妇竟然是领综援的老年人,也就是他们领到的综援多到可以出国旅游,当时全港都轰动了,齐齐责备这对夫妇,香港政府还进行了司法起诉。
在香港的整个安老服务体系中,政府的角色更多是个“投资者”“制片人”,真正的“导演”“演员”是香港众多的民间机构,他们承担了大约90%的养老服务。香港社会福利署早在2000年就推行了“安老服务统一评估机制”,评估长者在护理方面的需要,并编配合适的长期护理服务。而该署资助的非政府机构中,老人服务是除康复及医务社会服务外占比例最高的。
同时在香港,并不是你有热情就一定能来护理老人,养老服务人员也必须专业化。“有一项统计,目前香港从事养老服务的人员约3万人,其中专业社会工作人员约占50%.”张玉霞表示,“香港年轻人当中,做社工的热情也非常高。社工收入在香港还算不错,基本都在万元多以上,社会认同度和社会地位也比较高,不存在职业歧视。社工都是非常专业的人才,香港很多大学都有社工专业,学生毕业后基本都会从事社工工作,不像内地,虽然不少人学这个或者拿了社工证,但从事的却是与社工完全没有关联的工种。”而在香港人的观念里,香港之所以有今天的经济状况和国际地位,上一辈的贡献不可磨灭,尊重老人是一项传统。
“可以说,香港目前的安老服务在全世界范围来讲都是比较靠前的。”张玉霞说。为什么香港可以做到?应该说得益于香港成熟的民间机构氛围、政府的系统规划以及整个社会对老人的尊重。“我去上海、顺德、深圳等地考察发现,在内地发达的大城市,具体的养老院服务已经和香港差不多了,但社区照顾服务上却完全没有体现。另外,内地社工和养老服务人员专业程度整体而言不高,具有专业资质的人员又多不愿意从事这个行业,这也与内地服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有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