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 在珠海本地,和中大有类似校区办学模式的还有暨南大学,对于中大四个学院集体迁出珠海校区一事,暨大珠海校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并不了解,但不认同“中大—珠海”模式由此被全盘否定的提法。
该负责人告诉记者,2009年,暨大珠海学院便分化成电气信息学院、人文学院、国际商学院、翻译学院四个学院,着重加强了这四个学院的专业化建设和知名度的提高,并不断调整专业。他举例称,同样在广州和珠海校区都设有的中文专业,为加强珠海校区特色化,便在珠海校区中文专业的基础上设立了高级文秘和文化产业两个专业,努力朝本土化和内涵化发展。
该负责人介绍,随着高校扩招,原本的大学校区容纳不了不断增加的学生,因而建立新校区就变成了一种解决方式,这也是中大、暨大在珠海建立校区的原因之一,建立“两年珠海两年广州”的办学模式也成为必然。该负责人称,从近几年发展来看,经过“两年珠海两年广州”学习模式的学生往往发展情况更好。
随着暨南大学广州大学城校区建立后,部分学院“两年珠海两年广州”的办学模式会不会因此放弃?该负责人表示,届时有可能会让学生在广州大学城入学,不再规定必须先到珠海就读两年,但目前仍无法确定具体方案。
观点
“基础学科撤离,不利于本地发展”
社会各界对中大珠海校区调整看法不一,有支持有反对
南都讯对于中大珠海校区迁走4个基础学科学院的调整,社会各界观点不一。既有对“‘中大—珠海’模式全盘否定”说,也有不少网友接受中大的解释,认为实属正常。珠海社科联主席杨穆认为,中山大学是第一个在珠海办学的高校,由此带动了其他各高校在珠海的建立和发展,对本地高校办学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若中大将基础学科全部迁离珠海校区,只留下实用性较强的新兴学科,对校园人文氛围、学科建设、学生素质培养都会产生负面影响,也不利于珠海本地发展的人才需要。
反对“城市的发展需要基础学科”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法政学院社会学系讲师刘韬认为,目前,珠海各所高校最缺的即是如哲学、历史、社会学等人文基础学科,除中大设有比较齐全的基础学科外,其他高校在这些学科的设置上并不完备,“整个城市的发展需要基础学科”。
刘韬认为,中大珠海校区近几年不断进行学科调整,一直在走下坡路,对珠海高校发展而言形同鸡肋,“专业越来越少,学生人数越来越少,对基础设施的投入也在减少。”对于珠海G D P拉动、解决经济、民生问题,促进政治、科研发展和学生创业、就业上都没有起到积极作用。据其观察,中大参与珠海本地社会服务的大学生志愿者在各高校所占比例几乎是最少的。
支持考虑到办学成本,可以理解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中文专业教师顾春军认为,中大校方的调整是有必要的,“学生求学,一方面是学习知识,另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感受这个学校的校园文化”,而现在看来,珠海分校很难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学院地处偏僻的郊区,没有如广州本部的校园人文文化,另一方面学生生活不便,而老师们奔波于珠海和广州之间,学生大三之后迁回广州,都增加了办学成本。“每天课后许多老师就回广州了,学生能与老师接触的时间也很少。学校做些调整,一方面考虑了学生教师的呼声,另一方面也是考虑到办学成本,我觉得可以理解。”
珠海校区学院建设有重复之嫌
新浪微博网友严茂胜是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生命科学学院2000级学生,他在自己的博客中撰文,阐述了中大珠海校区的外忧内患。
严茂胜认为,如果没有广州大学城,如果中大不被强制进入大学城,或许今天的珠海校区还很平静。在当年2005年中山大学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校方明确定调“由于广州大学城建设如箭在弦,不得不发,珠海校区的发展要看得更长远,更有战略眼光一些。珠海的发展是设立实体学院,今年就会建设翻译学院和旅游学院,以后将会有更多的实体学院在珠海校区建设。”
严茂胜说,很多南校区的学生都表示诧异,珠海校区一夜之间多了一个旅游学院和翻译学院,更为奇特的是,又有一个国际商学院,中大本部的岭南学院和管理学院已经难解难分,很难想象,这个新的、第三个商学院存在的价值是什么?珠海市内部能够消化多少毕业生?尤其是翻译、商学,他们更对口的是知名企业、大企业、世界500强企业,很明显,珠海没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