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档案姓名:潘小樱
学校:华侨大学
专业:公共管理
年龄:23岁
名片:志愿捐血
东南网-海都闽南版3月20日讯(记者 庄奕烨)刚入大学,潘小樱就成为了一名青年志愿者。
2008年,参加全国光学年会志愿服务;
2009年,组织义卖志愿服务活动,为5·12地震受灾群众捐款;
2010年3月,组织为西南旱灾募捐志愿活动;
2011年7月,远赴云南大理大山里的干海冶金希望小学支教;
在校庆、军训、校运会等场合,都能看到潘小樱勤快的身影;大学期间,她还持续为农民工子女义务家教。除了每年参加义务献血外,潘小樱更于2009年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而这次的“注册”,让潘小樱的爱心在两年后“开花结果”。2011年6月,当接到红十字会一名白血病患者与她配对成功的通知时,潘小樱的第一感觉是“非常幸运”。因为,全省志愿者登记加入中华骨髓库的有4万多人,初配成功的有1000多人,而高配型之后成功的却仅有71人次。
“只要能救人,自己又没有什么损失,何乐而不为呢?”对于捐赠造血干细胞,潘小樱觉得理所应当。
2011年9月26日,潘小樱只身前往福州,来到捐献造血干细胞指定的福建省肿瘤医院,并签订同意书。原本打算“悄悄来悄悄回”的小樱,在住进医院后意外地迎来了前来陪护的宿舍同学。“临走时,我和室友说要去福州救人,他们都当成玩笑话。没想到都能来陪我。”
经过三天的观察期,潘小樱迎来了第一次采集和提取造血干细胞的日子。医生给潘小樱做骨穿刺手术,先打麻醉,然后用穿刺针刺入骨质,抽取其中的骨髓液。不知是麻醉剂尚未生效还是手术过于繁杂,小樱感到了彻骨的疼痛,她抓着病床上的被单,一声不吭。“当时真是疼得要死啊。”
做完骨穿刺手术,正式抽取开始。医生用15cm的软管插入小樱的腿部,然后连接造血干细胞采集仪进行提取。这个过程相当于血液在体外循环两遍,共持续了三个半小时。
潘小樱要救助的患者是一名体重将近100公斤的小伙子,根据比例她需要抽取两次才能够达到所需标准。30日下午,她又在病床上躺了两个多小时。看到深红色的血袋,同学们都感慨:这便是“生命种子”的模样。
在病房,几乎都是重症患者,虽然没有什么接触,但生命垂危的景象还是给了潘小樱极大的震撼。她觉得,这一趟的捐献,值!潘小樱表示,希望大家更加深刻地认识骨髓捐献的重要性,有更多人加入到行动中来。这不仅不会伤害到捐献者的健康,还能帮助他人。
为了避免父母担心,潘小樱守口如瓶。“父母不懂,平时连献血都不让。所以,只能先斩后奏,生米煮成熟饭。”
如今,潘小樱已经大四了,目前在厦门一家企业实习。问及“以后是否还打算献血?”这个爽朗的女孩子毫不犹豫,“那是必须的!”
【颁奖词】
真情传递,生命相“髓”!一趟辛劳,却救人危急。这位爽朗的大四女生,对于捐赠造血干细胞,甚至在配型成功后感到“非常幸运”。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为人处世,一念为善,其实于己无碍,于人却大有用,何乐而不为?
就像歌里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相关新闻
安溪一中学生 拾到近万元归还失主
电梯里捡到近万元现金,安溪一中高三(5)班学生陈金波拾金不昧,请姨妈帮忙归还失主,在安溪传为佳话。
3月4日傍晚,陈金波从姨妈家吃完晚饭出来,乘电梯下楼准备到学校上晚自习。这时,他看到电梯角落有一个黑色的塑料袋,就随手捡起来。陈金波本以为是垃圾,想顺手扔进垃圾桶,打开一看,却发现里面有厚厚的一叠百元大钞,有近万元。
“我心想失主一定很着急,就又乘电梯回到姨妈家,以为是她的两位客人不小心丢了。”陈金波说,他来到姨妈家,两位客人都说不是他们丢的。因为赶着上晚自习,陈金波就把钱交给姨妈,委托她等待失主。
失主张先生发现钱丢了,焦急万分,下楼四处寻找。老伴乘电梯挨家挨户询问是否有人捡到了钱。正在这时,陈金波的姨妈主动将钱交还到他手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