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带着“提案议案”进课堂为我们展示了现在高等教育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即大学生主动关注社会热点、国计民生以及个体的诉求,并把这些讨论带到校园甚至课堂上,和书本知识融合起来。
现代大学生,从所谓“80后”到“90后”,参与教育而不是被动接受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也更加希望规划设计自己的人生。所以这种变化其实早已发生,这是一种非常有生命力的教育方向,虽然在“静悄悄”地发生,但将引起整个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
建国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进行了很多次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而事实证明,有些改革是失败的。但笔者相信,这些改革的设计者与实施者既有良苦的用心,也有渊博的学识,更有对教育规律的深刻理解,但关键的问题是改革和教育的主体——学生,基本没有参与教育改革的权利。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教育是没有活力的,而没有活力的教育不可能成功。
英国著名教育家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一书中说过,当一大批心胸开阔、富有同情心、善于观察的年轻人相聚在一起,即使没有老师教他们,他们也肯定会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现代教育论也认为,学生“教”学生是最有效率的教学模式。所以,这种变革实际也是在回归教育本质——充分发挥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人的思想与创造力,知识本身往往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乃至创造知识的能力,这在各种知识都可以方便、廉价获取的网络时代更是如此。在相对封闭的学校,讨论、交流、质疑就成为把知识变成能力的最佳方式。
在信息传播不够畅通的工业或农业社会,老师教、学生学的教育方式有其必要性和成功之处。但在信息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教育的庞大规模都使得传统教育方式要进行深刻的变革,这种变革应该是吸取传统教育模式的优点并要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不管是否愿意,学校与教师都只能接受并尊重学生在教育中的“话语权”,并因势利导,使教育走上社会发展的快车道。现代教育中,教师要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成为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的人,以自己在知识、思想和社会经验上的优势,“挑战”学生的观点,把他们的思想引入深处,并与理论或书本知识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坚固和完善,也使他们对现实与社会问题有更理性和更本质的把握。(作者系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副教授、高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