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南京3月17日电(记者王恒志)如果要用一句话证明自己上过大学,“逃课”类的句子肯定雄踞前列。这不,听说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推出上课拍照点名法,有图有真人相,逃课的一个也漏不了,真是绝了。
不过,“绝了”的只是管理方法而已,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样就真的没人逃课了吗?学生真的就爱上这门课了吗?在一张张“真相”图前,逃课的“真相”又在哪里?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原来为了防止学生逃课,此前还有过充满信息时代色彩的蓝牙点名法、“抽奖点名法”、短信点名法……学校和老师们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学生偏偏不买账,是学生们太顽劣,还是我们的教学有毛病,这是一个问题。
我有个朋友,在一所民办高校教中文,按照一般逻辑,中文属于“突击背背就过关”的学科,民办高校学生的好学程度也有限,但很奇怪,我朋友的课,逃课的很少,我听过他上课的录音,那叫一个天马行空妙趣横生,比百家讲坛还有趣,难怪学生不逃课。这又让我想起自己,当年也曾跃马逃课不知几何,但有些老师的课,从来不逃,不是因为这老师拥有必杀的点名秘籍,而是这老师讲的课,让我爱听。
可惜,这样的课,太少了。学校和老师们,设身处地想想,如果一堂课,老师只是照本宣科,一个教案从头读到尾,一本教材从上读到下,你会乐意上课吗?这和最后“突击背背”有区别吗?
当大学学习变成和中小学一样的为考试而读书,实在是一种悲哀。
当然,我写这些,不是说逃课有理、逃课万岁,我也无意举出那些总逃课却最终有了大成就的例子。一方面,是想告诉逃课的同学,课可以逃,但逃了以后不能荒废时光,读书、社会实践、旁听自己感兴趣的课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甚至去搞小调研小发明小创造……这都可以,这样的“逃课”,我觉得都值。不过,作为学生,还是尽量不要逃课,给老师留点面子,也可婉转地提出授课方式的改进意见。
最重要的是,学校和老师也要“三省吾身”,多找找原因,在授课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让学生不满意的老师“下课”,这才是真正对学生负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