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的话题再次成为举国焦点。近日,汪洋书记在全国两会上指出,“不愿承担转型‘阵痛’,就可能带来‘长痛’。”
地处珠三角核心位置的广州花都,并没有坐享传统发展模式的成果,而是毅然承担起转型的“阵痛”,告别过往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
即使是在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十分复杂的背景下,花都的主政者仍头脑清醒,迎难而上。
花都区委书记杨雁文指出:花都作为广州的新兴城区,必须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项目建设,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和航空物流业基地,推动区域综合实力跨上新平台。
“我们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在‘敢为’上动真格,在‘能为’上下工夫,在‘有为’上见成效,推动花都科学发展、绿色发展、优化发展、创新发展。”花都区区长林中坚如是说。
而昨日刚刚闭幕的花都区两会也对今年的工作提出部署,率先推进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和社会建设转型升级,努力打造广州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社会管理服务创新示范区、美丽城乡示范区。
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四大产业:撑起发展新空间
花都是广州的工业重镇,其汽车产业更是实力雄厚。不过,有人曾经指出,花都产业结构过于单一,汽车产业一家独大。
其实,这一问题早已引起了花都主政者的重视。近年来,花都已经开始向其他产业进军,以扭转过去的状态。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了“强化多元支撑,加快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未来将继续优化产业结构,先进制造业、时尚产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四大产业将齐齐发力。
花都将秉持原有的优势产业,做大先进制造业。加快推进215平方公里先进制造业功能区的规划建设,积极申报省级开发区。
“全力推动东风日产第三工厂、96万台发动机产能扩建项目建设,密切跟进电动车项目,实施汽车产业‘倍增计划’和‘双百行动’,即率先实现年产整车超100万辆、年产发动机超100万台的目标,努力打造广州北部汽车产业集群。”花都区长林中坚如是说。
而在近年来持续升温的空港经济上,花都正在谋划成为推动全市空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在143平方公里临空产业功能区内,将加快广州白云机场综合保税区建设,推动新科宇航、大新华航空飞机维修广州公司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大力发展新造电力机车和电力机车大修、中修等机车制造维修业,围绕产业链条的完善和延伸,大力吸纳相关的零部件、机车电子、研发试验、配套服务等企业集聚发展。
在此基础上,将做优时尚产业。未来将继续整合皮革皮具、金银珠宝、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向时尚化发展,实现研发设计艺术化、生产制造品牌化、标准检测低碳化、营销网络终端化、人才培育高端化,全面提升产业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
现代服务业方面,将着力建设“两圈一线一带”。
“两圈”即是迎宾大道两边的空港商务圈和广州北站商贸圈。日前,广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建华到花都调研时曾表示,“花都的第一个商业CBD(中央商务圈),应该是围绕目前最具人气的广州北站来建设。可以借鉴番禺的万博商贸城建设,市里全力支持花都打造北部商圈,争取六月底前形成初步规划。”
而花都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2012年将以上述两大商圈为重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金融、贸易、保险、酒店、会展等,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进501亩临空商务区总部经济企业的落地建设,着力引入航空公司总部、金融信息技术总部、国际品牌总部汇集发展。
“一线”是指地铁沿线。花都将以地铁建设为契机,积极推动地铁站场沿线和周边地上、地下空间的商业综合开发和利用。推进广州国际名店城、法国欧尚花都超市、狮岭国际皮革电子交易中心、国际采购中心等采购平台建设。
“一带”则是生态休闲旅游带。下一步将推进王子山生态旅游度假区、丫髻山休闲度假区建设,做大做强石头记矿物园、广州花卉之都,引导芙蓉度假区、香草世界、盘古王公园等传统景点改造提升;发展农家乐、乡村游,推动特色农产品向旅游产品的转化,助农增收。
与此同时,将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声光电、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产业。报告指出,花都将以产业龙头为依托,引导“中国音响之都”产业转型升级,推动LED产业大发展;并把握新能源及低碳经济兴起的契机,培育和引进低碳型企业……
随着这些战略布局的步步推进,一个健康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将“浮出水面”,花都未来的发展空间将更加广阔。
社会建设转型升级“民事居办”:服务送到百姓家门口
被誉为“中国皮具之都”的花都狮岭镇,有户籍人口7.7万,但常住人口超过30万,总人口近40万。针对狮岭外来工最为关注的休闲空间不足、交通出行、子女入学的问题,花都区提出“拆、控、提、绿”四字方针,拆除违建,腾出空间;控制违章建筑和违法用地;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提升公共设施配套水平和社会服务管理水平,绿化美化环境,2011年就投入500多万元建设文体休闲设施、改造镇体育馆内外环境等;同时,增加公办学校学位,去年以来新增中小学和幼儿园学位1716个,有效解决了外来工子弟就读问题。
在花都城区,新华街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城西服务站也于2011年建成运营,社区党支部、居委会、服务站“三位一体”、交叉任职、合署办公的新格局也在逐步完善。
新的管理模式正在让社会变得越来越安全。据统计,2011年花都全区受理信访案件3055宗,下降2.15%。各类安全事故起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分别下降27.64%、40.65%、50.96%;盗窃案件下降1.1%。
今年,花都将继续创新社会管理,完善服务体系,按照管理、自治、服务“三位一体”的思路,着力推进“一队三中心”建设。
值得关注的是,在前期试点工作基础上,花都将按“一居一站”模式建立社区服务站,构建街道、居委、小区“民事居办”三级服务网络,完成新华街、狮岭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把服务送到老百姓家门口,实现“证照社区办、补贴社区发、小病社区看、矛盾社区调、信息社区问、书报社区读”的目标。与此同时,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在特大村开展社会服务管理创新试点工作。
下一步,还将建设812345政府服务热线系统,搭建全区统一的市民信息服务平台,及时为群众提供公共服务信息。加快构建共建共享机制。严格落实居住证积分入户相关政策,稳妥推进异地务工人员身份转换;积极探索建立外来人口参与社会管理服务的机制,使其更好地融入当地;完善就业服务平台,加大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力度,促进异地务工人员稳定就业;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办学,落实异地务工人员子女积分入学工作,积极解决其子女的教育问题。
在社会事业方面,2011年提出的十件惠民实事,3件要求年内完成的实事已全面落实,7件跨年度的实事也基本按时间节点完成年度任务。其中,还在全省率先实施了基本殡葬服务费用减免的做法。2012年的十件惠民实事也已全部亮相,囊括了医疗、卫生、教育、扶贫、居民饮水、城市建设等等方面。
此外,民生投入将逐步加大,教育方面:今年将设立学前教育专项资金,加大规范化幼儿园和示范性幼儿园建设力度;加快耀华国际学校建设;逐步实施涵盖高中阶段的12年免费教育;并严格规范校车安全管理。医疗方面,将逐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站布点,打造城区15分钟、农村30分钟卫生服务圈。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筹资额,完善农村卫生站免费为农民治病工作。
城市发展转型升级花都湖:塑造城乡新面貌
位于花都梯面镇的红山村被誉为“广州最美乡村”,去年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村”,而其所在的梯面镇也成了“省级生态示范镇”。
这其实是花都近年来生态改善、环境优化的一个缩影。目前,花都已经拥有了“山、水、林、田、花”的生态资源,凭借这一优势,今年还将推出新举措,打造“花城、绿城、水城”的现代宜居生态城市,走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建设成为广州的城市副中心。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被称为“承载花都人新梦想”的花都湖。去年以来,花都即提出对新街河流域进行综合整治和开发,建设花都湖。据悉,该项目今年将启动建设,用两年时间完成,形成防洪与城市景观互为联动的亲水型生态休闲长廊,打造一河两岸的滨河花城。
借此契机,美丽城乡建设也逐步推进。今年,花都将从市副中心、中心镇、乡村三个层次谋划美丽城乡建设。
作为广州市城市副中心,花都新华城区将实施集城市、产业、文化、公园“四位一体”的城市综合体规划,与广州主城区实行功能错位发展,并辐射带动其他镇和周边地区。
按照要求,处于城与乡之间的中心镇则将统筹产业发展布局,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城乡公共服务,以发挥中心镇城乡联动的节点功能。
此外,则是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提高村庄规划水平,开展农村综合整治,重点改善村容村貌,推进农村道路、环卫、排污、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每个镇(街)打造1个美丽乡村示范点。
据悉,花都将通过扶贫开发和名镇建设,打造以梯面片区为样板的美丽乡村;发挥连片农田集中开发的规模优势,推动赤坭、狮岭片区25平方公里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建设。此外,还将从全区选择19个村作为试点,建立完善区党政领导、相关职能部门挂点包干负责制,定期深入镇、村指导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以点带面推进全区美丽乡村建设。
下一步,花都还将打造生态城市,全面实施“三年提升,绿满花都”城乡绿化环境建设计划。完成迎宾大道、三东大道等城区道路绿化升级改造,高标准打造一批生态化与艺术化结合的景观新亮点,以及多品种、多层次、多色彩的城市进出口景观带。继续推进飞鹅岭山顶公园、雅宝公园以及区绿道1号线西部田园村落绿道建设。
其中,今年将多方筹集资金,投入约3亿元,建成约50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使城乡绿化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同时深化污染源整治,全力推进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深化餐饮业和工地扬尘污染控制,将PM2.5纳入新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削减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环境质量。
青山、碧水、蓝天、绿地、花之都……伴随着花都湖建设的启动,美丽城乡的节节推进,宜居生态的城市副中心,将在广州北部崛起。
■数说
2012年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工业总产值增长1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36%,完成广州市下达的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年度减排任务,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
■亮点
2012年十件民生实事
一是启动花都湖公园建设,用两年时间完成,形成防洪与城市景观互为联动的亲水型生态休闲长廊,打造一河两岸的滨河花城。
二是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提高村庄规划水平,开展农村综合整治,重点改善村容村貌,深入推进农村道路、环卫、排污、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和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每个镇(街)打造1个美丽乡村示范点。
三是让市民喝上放心水。强化饮用水源保护,加大对水源地周边污染企业的整治力度,加快建设西江引水工程。
四是开展城乡绿化环境建设。今年多方筹集资金,投入约3亿元,建成约50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使城乡绿化生态环境得到初步改善。
五是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提高10%至14%,低收入困难家庭认定标准由按当地低保标准的1.2倍提高至1.5倍,城镇职工月人均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提高8%至10%;建立健全以公共租赁住房为主的保障性住房制度,筹集保障性住房500套,加快解决中等偏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问题,确保“双特困户”住房问题“当年新增、当年解决”。
六是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市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加至11大项37子项,免费为70例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免费为当年政策内怀孕生育的约8000户家庭提供出生缺陷干预服务。
七是促进创业就业。力争发放小额担保贷款及城乡就业扶持资金500万元以上,创业带动就业8000人,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达到70%以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00人以上,新增就业30000人以上。
八是全面完成区内农村扶贫开发工作任务。被帮扶的经济薄弱村年集体收入两年内基本达到30万元以上,80%被帮扶的贫困户家庭年人均纯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基本实现稳定脱贫。
九是完善社会福利设施。完成区敬老院和儿童福利院的征地等前期工作,加快推进残疾人“五个一”工程的选址和建设工作。
十是优化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今年启动秀全中学新校区第一期工程建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