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语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时刻起,我们就紧随语言学习的步伐,针对学习的狂潮,语言教育事业也在紧跟步伐。当我们学习一段时间后,不禁发现英语的教学还是有诸多弊端的。
可爱的童年应该快乐无忧
人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点:学习外语须从娃娃抓起,并主观的定为是他们轻松学会外语最好的时光。谁想过这样的观点是否正确?在很久以前儿童敎育专家就已否定这是一种谬论。儿童教育专家们通过实验证明:学童在学好母语之前不宜学习外语,因为儿童的可塑性强,但在非英语环境下,语言的驾驭能力还很欠缺。业内专家还翻阅各种书籍,根据国外「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得知, 在一个非英语环境中,儿童越早学习外语,则累积消耗的智力资源就会越多。
社会在不断发展,语言就是人们沟通的最好工具,语言如同驾驶车辆前行。龙巢教育调查发现:对于99%非语言专业的人来说,外语只是一种工具性的沟通技能,如驾驶技能一样,使用时间越长就会越运用自如,然而对不长开车的人来说是毫无用处的。然而教育部门却误把英语当作是一种学问,并大力提倡学习,使得各系学生努力钻研其中奥秘却依旧不会使用。我们试想下如果英语考试当作一种学问来考,你会不会使原本要考驾照想法,从而消失掉呢,或是把它当作是一块拦路石,不愿前进呢?
可恶的眼睛 可恶的考场 外语学习还强加在高考中,高考是一种万不得已的甄选方式,从此观点中教育学家分析到:在高考前很少会有人真正用心研究学问,然而在通过高考窄门后,学生就开始研究起学问。针对这种情况,使家长们反问为何要考英文呢?每个行业、职位对英语的读写和听说能力都有不同的要求,因此根本无须有全国统一的英语等级考试,这种考试更不应成为能否升学或毕业的门槛。然而对那些长期不用的人员来说,学习就是白受苦。长期不用则英语技还会逐年降低,如果某个职位确实需要英语,那最直接的方法应在上岗前进行英语能力考评。換言之,过早的外语能力考评完全沒有必要。
龙巢网走访多所校园课堂发现:很多人处于别动下学习,多数是在跟着大流走。语言学习应看自己的需要,而不是看学习外语提倡不提倡的问题,认为有需要就学,认为沒需要就不学。难道提倡就能使不需要变成需要吗? 此外所谓“需要”者,大多是某些单位硬性规定的,而非现实社会的实际需要,其实那是一种炒作出来的需要。
盲目的追求普及
现在英语的学习逐渐达到普及状态,英语普及政策必然导致95%的人用不着英语。至于何人属于5%,何人属于95%,无人能夠料想。正基于此,我们应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強迫他人学习英语既不会看到好的效果,也从侧面反映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那是另一种形式的剝夺。由此亦知,普及英语必是大量浪费教育资源和学习时间。 从国家的长远发展而言,英语普及政策根本无法提升科学水平,却会使国人在各个领域中自发使用英语,并在心理自发的认为本来就应该讲英语。普及英语只会使自己更穷更落后,从来沒有哪个国家借由学好英语而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菲律宾赶上了吗?英语国家都赶上了吗?料想下中国花人民血汗钱为英国设立了40000所伊丽莎白学院,还能国富民强吗? 学习需要主动不需要自我奴化 在社会的各种腐败中,最严重的就是自我奴化。強迫学习英语必使学生深心患病,而且患者还会出现一种自以为是人才的幻觉,有时更会伴随出现主动规劝、嘲笑及讽刺他人的偏差行为。患病群末期会出现各种难测的強迫症狀,原先遭受英语极端压迫的人,此时反而会从另一种角度极力为英语辩护。他们不仅从心理上放弃了反抗,还根本丧失了自我意识。在此类患者取得权力后,就会利用职权使患病群迅速蔓延。 中西文化交流是平等的、双向的和多方的,而且並非每个人都要直接进行文化交流。一般而言,间接交流才是社会的主流渠道。普及英语乃是造成汉语与英语对立的根本原因,而摆正关系的唯一方法就是“多语可选”。唯有如此,英语方能真正成为第二语言。外籍的外语教师不能不会讲普通话,而且一个专业的外语教师理应具备相关的语言能力。若有此项硬性规定,将使会讲汉语的外籍教师更有前途,外籍教师学习汉语的动力更加強大,孔子学院的影响力亦将扩大,並能更有效地推广中华文化。
中西文化密切语言只是交流方式
编者导读:通过现在社会的种种弊端,我们可以总结为中国当前学习英语的主要弊病有三: 1. 強制性全民普及英语; 2. 偏离实用的等级考试;3. 硬性规定的英语高门槛。学习是自己的事,在有限的生命里发挥自己无限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