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广州大学城网业务调整

[职场百味] 脱掉你的“职业装” 当“职业”遇到“生活” [复制链接] qrcode

查看: 5708 | 回复: 0

骏翼职业
发表于: 2009-12-12 17: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www.jyb.cn 2009年12月10日  来源:楚天金报
  荆楚网消息 宝华:前不久,本报有过一篇很雷人的报道:一位财务主管,因为将精打细算的职业习惯搬到了生活中,惹得妻子抓狂不已。其实,在我们身边,诸如此类的现象还真是不少。

  Vivi:君不见,写字楼里,到处都是被语调、表情、动作格式化的职业人——为了让自己显得更专业,于是我们一天24小时都保持着“职业度”:接男友的电话会说“你好,请讲”;一本正经地讨论周末的家庭旅游就差做个PPT;和爸妈一起买菜会对小商贩说“please、thanks”;同学聚会第一件事不是握手拥抱而是交换名片……

  赵莹:也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在和家人讨论某个问题的时候,就好像在开会似的,总要说上个一二三四五,再逐一分析利弊。不过我觉得我这还算好的,前两天跟一位老同学打电话,问她最近忙啥呢?人家跳到外企后就是不一样 , 开 口 闭 口 不 是MARKETING就是 SALES的,一口“散装英语”听得我一愣一愣的。

  宝华:我有一位朋友,家里不管大事小事,她都要先写活动方案。这不,前不久她还兴师动众写了千把字的旅游可行性方案呢,后来全家不过是到了一公里开外的地方钓了一场鱼。

  Vivi:恭喜!看来大家离“职业”是越来越近了。但是很抱歉,离“生活”却是越来越远了。

  “入戏”太深尴尬多

  Vivi:近日,我们对“职业腔”做过一次网络调查,网友们认为,最容易患上“职业腔”的三大行业为:教师、律师、医生。最容易带回家的“职业腔”中,排名第一的是“回到家接电话说‘你好,请讲’”,其次是“和家人说话会蹦出英文单词”;位列第三的“和家人讨论事情像开会作报告”。

  宝华:大多数时候,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一个不经意的言语或是举动,就足以雷到身边的人了。

  Vivi:影帝梁朝伟也常常会因入戏太深,而将一些正常人根本无法理解的古怪行为带入生活中,这让身为梁太的刘嘉玲也头痛不已。所谓物极必反,如果无限地将“职业腔”延续到工作之外,甚至会“危害”到正常生活。

  赵莹:贵报所报道过的那位财务主管,的确挺雷人的。本来,精打细算过日子没什么不对的,只是家庭生活的每项开支都要正经八百地记账核对,太太用零用钱都要写申请单,一切以经济利润最大化为先,这样的生活,谁能忍受呢?

  Vivi:显而易见,谁也不愿意和一个戴着“职业面具”的人共处。站在对方的角度,这些“职业腔们”可能更像是同事、上司、合作伙伴,而不是自己所熟悉的家人、爱人、朋友。职场人士的言行举止或多或少带上了职业“腔调”,在生活中也许会形成这样或那样的交流障碍。合理实现工作、生活之间的角色转换成为“职业腔们”的当务之急。

  工作之外学会“慢一拍”

  赵莹:当然,有些“职业腔”是不得已而为之。比如,我的手机来电有很多都是陌生号码,所以无论何时接到电话,我的开场白都是“您好,哪位?”总不能用蹩脚的武汉话来一句:“喂,是哪个啊?”保不齐对方是同事或是客户,那样多不礼貌啊。

  宝华:而且,我觉得并不是所有的职业习惯都很讨嫌,有些职业习惯嫁接到生活中来,实际上是能锦上添花的。比如遇到重大活动时写方案做策划的这种意识,就很值得提倡。我们部门流传着一份非常详尽的婚礼推进方案,始创人是一位做事非常细致且有条理的同事,有了这份方案,部门同事的多场婚礼,仅靠我们这些业余班子张罗,也是成竹在胸、得心应手。

  Vivi:所以,我们得学会合理运用职业习惯。记得刚入职场之时,我们想尽办法让稚嫩的自己显得“职业化”,而如今,当职业习惯在我们身上刻下烙印的时候,却又得纠结于怎样合理转换它、运用它,这实属不易。很多时候,职业腔其实是由于工作强度过大而造成的思维惯性延续,是一种条件反射。我的建议是,工作之外,没有了竞争压力,不用再将自己包裹在紧张之中,让自己的思维慢一拍、说话慢一拍,再把自己慢慢融入到家人、朋友的氛围中。
跳转到指定楼层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